当硕士帽抛向蓝天的一瞬间,学员孔颖的泪水悄然滑过脸庞。陆军工程大学数百名像孔颖一样的军校研究生学员,即将毕业。
对于军校研究生学员来说,毕业典礼是人生道路上闪亮的军旅坐标,它标志着研究生生活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军旅生活即将开始。
毕业典礼的背后,是无数个蓄势待发的日子,它让日历上的数字变成军旅岁月最厚重的注脚。
今天,让我们走进陆军工程大学2023届研究生学员毕业典礼,感受新时代军校研究生学员的朝气与蓬勃、使命与担当。
一场毕业典礼见证的火热青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通讯员 丁宏宇 陆建飞
陆军工程大学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张周浩宇 摄
当时光的留声机悠扬地奏响毕业乐章,以前的困难都“轻舟已过万重山”,未来的使命召唤,挟着光热“呼啸而至”
毕业典礼现场,当弯腰接受校领导“拨穗”的一瞬间,陆军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谷江春感觉自己像秋天沉甸甸的稻穗,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拨穗,把博士学位帽上的帽穗从右边拨到左边,这个简单的动作让谷江春感慨万千:那一瞬间,仿佛跨过一道人生的门槛,往昔历历在目。
跨越这道门槛,谷江春用了5年。
5年很长,1800多个日日夜夜,谷江春在军事通信领域里潜心研究,寻求突破。5年很短,仿佛只是一瞬,当时光的留声机悠扬地奏响毕业的乐章,猛然间,他发现,以前的困难都“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驶过的背后是万重山,喜悦欢呼的背后是艰难与困苦。谷江春的硕士研究方向是无人机通信,博士研究方向却受命了一个与硕士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课题。
“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没有前人轨迹可循,所有的研究都要从头开始。”谷江春说。一度因为困难太大,他还产生了动摇。
看着愁容满面的谷江春,课题组教员对他说:“这个课题是部队的现实需要,最好的果实从来都是自己去争取,先进的成果没人会喂到你们嘴里。”
去年8月,谷江春和团队赴边防调研,10天4地,从海拔1000多米到海拔5000多米,从山谷到山腰,他们采集不同通信、雷达设备数据,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一组组详实数据进行分析。
“我姓谷,名江春,生于立春。父母希望我如春水般东流向阳润大地,而我不仅选择向东,更要面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翻开谷江春的毕业论文,大到应用前景、体系构架,小到词字语句、标点符号,都记录着他的研究点滴。
“这些年,我和战友们上高原、赴海岛、巡边防、闯北疆,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就是要把毕业论文写在战斗力生成最需要的地方。”谷江春说,未来的使命召唤,挟着光热“呼啸而至”。
谷江春的师妹、硕士研究生学员苏琳,是从部队工作几年后考入的军校研究生。这几年,她对“感知”这个词有着特殊的体会。
当兵时,苏琳作为话务员熟记号码,一串串数字是她感知军旅的第一步;本科学习阶段,她参加“精武杯”,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精英奖”,用行动感知军校生活的多彩;分配到部队后,一路优秀的苏琳经过几年部队的摔打历练,愈发感觉到提升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萌生了报考研究生的想法。
“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不仅仅是兵力和兵力的较量,更是信息与信息的对抗。吃透未来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首先要对复杂电磁环境有敏锐的感知。”苏琳的研究方向,依旧离不开“感知”两个字。
实验现场,苏琳给记者演示了她的毕业设计。实验仪器示波时频图上,随着波峰波谷的延深,实验结论以及相关参数一目了然——她成功了。
“做难事必有所得。”这是苏琳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感受,更激励她勇敢挑战未来。
时光走着走着就成了岁月,当青春披上迷彩的霞光,每一个拼搏的瞬间,都将成为研究生学员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
毕业典礼前,博士研究生学员李毅豪特意提早1个多小时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伴随《一路顺风》的音乐响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勾起了他对往昔的无限回忆。
李毅豪很喜欢一段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以前,李毅豪觉得这句话很高深,离自己很遥远,但研究生几年的学习,让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科研攻关应当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犀利的眼光。
这种视野和眼光落到李毅豪的研究中。李毅豪读硕士期间研究的是应用软件安全方向的传统领域,读博士期间则挑战性地选择了一个更前沿的研究方向。
“我依然清楚记得硕士期间开展软件测试的场景。一个软件的测试可能要十几、二十几个小时,随着漏洞不断出现,我们要不断调整参数。”李毅豪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软件测试,虽提前准备了泡面,但眼睛都不敢离开屏幕,生怕疏忽了测试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等测试做完已是深夜,当时饥饿感如潮水般袭来,他一口气吃了3碗泡面。
读博士期间,李毅豪经常思考科研与未来战场如何更好地耦合。“我是‘长沙伢子’,我觉得军校研究生对待科研就是要有股‘霸蛮劲’。”在李毅豪眼中,一条条信息、一串串代码仿佛成了奔腾的千军万马,而他就是从中甄选“千里马”的“伯乐”。
记者在现场看到,某无人车在模拟战场行驶,李毅豪利用自己开发的某系统实施干扰与防御,无人车甲正常行驶,无人车乙则突然转变了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方法,提高该系统的对抗和防御性,在未来战场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李毅豪说。
走出毕业典礼现场,李毅豪漫步在校园的梧桐大道上,阳光点点洒落肩头,行走其间,惬意而美好。
时光走着走着就成了岁月。有人说,人这一辈子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当青春披上迷彩的霞光,每一个拼搏的瞬间,都将成为研究生学员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
多年以后,军校熟悉的声音渐渐淡去,但那些历久弥新的青春印记,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充盈内心,照亮前路
“我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毕业典礼现场,作为学员代表,博士研究生学员杨智谦意气风发表达自己的毕业感受。
杨智谦是“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的学生,从基础性研究到应用型研究,他相信“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力量。
“土木土木,出头是土,落下是干。我读博的几年,一个个问题如同麻花一样交织而来。”杨智谦形容那一段的日子时,用了两个词:孤苦与煎熬。
有一段时间,杨智谦晚上加班到12点才回宿舍休息,凌晨4点就往实验室跑。吃饭在路上,上厕所都卡着时间,就是为了能更精确得到实验数据。“不知多少次奋战到东方既白,也不知多少次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杨智谦说。
比起杨智谦,出自同一师门的战友张浩天的研究经历更是“惊心动魄”。
这种“惊心动魄”,首先来源于张浩天的研究方向:爆炸地震背景下的某结构动力响应及隔震研究。记者目睹了他进行的一场动态冲击实验。“1、2、3,放!”随着远程遥控开关按下,震耳欲聋的摆锤撞击声扑面而来,采集仪上,波峰瞬间达到峰值……
与这种惊心动魄相比的是一个个平凡而精确的日常。“几十毫秒的实验,我们要整整准备3个月。”张浩天说,从结构设计到加工成型、吊装,再到测点布置、加载、数据分析,开展一组比较理想的结构动力实验需要理论先导和实践的反复摸索,很艰难但又挺自豪的。
星光不负赶路人。杨智谦和张浩天的研究成果,正陆续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
“我记得导师的一句话,作为军队科学家,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杨智谦说,“我们的人生与时代同频,与家国相连,能为国家和军队服务,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时光雕刻青春的容颜,留下青春最美的底色;时光包容青春的不羁,留下青涩和勇敢的背影。多年以后,军校熟悉的声音渐渐淡去,但那些历久弥新的青春印记,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充盈内心,照亮前路。
毕业典礼最后,研究生们在蓝天下抛出博士硕士帽欢呼雀跃——这是新时代军校研究生的成年礼。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