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一场毕业典礼见证的火热青春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当硕士帽抛向蓝天的一瞬间,学员孔颖的泪水悄然滑过脸庞。陆军工程大学数百名像孔颖一样的军校研究生学员,即将毕业。

对于军校研究生学员来说,毕业典礼是人生道路上闪亮的军旅坐标,它标志着研究生生活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军旅生活即将开始。

毕业典礼的背后,是无数个蓄势待发的日子,它让日历上的数字变成军旅岁月最厚重的注脚。

今天,让我们走进陆军工程大学2023届研究生学员毕业典礼,感受新时代军校研究生学员的朝气与蓬勃、使命与担当。

一场毕业典礼见证的火热青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通讯员  丁宏宇  陆建飞

陆军工程大学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张周浩宇 摄

当时光的留声机悠扬地奏响毕业乐章,以前的困难都“轻舟已过万重山”,未来的使命召唤,挟着光热“呼啸而至”

毕业典礼现场,当弯腰接受校领导“拨穗”的一瞬间,陆军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谷江春感觉自己像秋天沉甸甸的稻穗,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拨穗,把博士学位帽上的帽穗从右边拨到左边,这个简单的动作让谷江春感慨万千:那一瞬间,仿佛跨过一道人生的门槛,往昔历历在目。

跨越这道门槛,谷江春用了5年。

5年很长,1800多个日日夜夜,谷江春在军事通信领域里潜心研究,寻求突破。5年很短,仿佛只是一瞬,当时光的留声机悠扬地奏响毕业的乐章,猛然间,他发现,以前的困难都“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驶过的背后是万重山,喜悦欢呼的背后是艰难与困苦。谷江春的硕士研究方向是无人机通信,博士研究方向却受命了一个与硕士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课题。

“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没有前人轨迹可循,所有的研究都要从头开始。”谷江春说。一度因为困难太大,他还产生了动摇。

看着愁容满面的谷江春,课题组教员对他说:“这个课题是部队的现实需要,最好的果实从来都是自己去争取,先进的成果没人会喂到你们嘴里。”

去年8月,谷江春和团队赴边防调研,10天4地,从海拔1000多米到海拔5000多米,从山谷到山腰,他们采集不同通信、雷达设备数据,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一组组详实数据进行分析。

“我姓谷,名江春,生于立春。父母希望我如春水般东流向阳润大地,而我不仅选择向东,更要面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翻开谷江春的毕业论文,大到应用前景、体系构架,小到词字语句、标点符号,都记录着他的研究点滴。

“这些年,我和战友们上高原、赴海岛、巡边防、闯北疆,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就是要把毕业论文写在战斗力生成最需要的地方。”谷江春说,未来的使命召唤,挟着光热“呼啸而至”。

谷江春的师妹、硕士研究生学员苏琳,是从部队工作几年后考入的军校研究生。这几年,她对“感知”这个词有着特殊的体会。

当兵时,苏琳作为话务员熟记号码,一串串数字是她感知军旅的第一步;本科学习阶段,她参加“精武杯”,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精英奖”,用行动感知军校生活的多彩;分配到部队后,一路优秀的苏琳经过几年部队的摔打历练,愈发感觉到提升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萌生了报考研究生的想法。

“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不仅仅是兵力和兵力的较量,更是信息与信息的对抗。吃透未来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首先要对复杂电磁环境有敏锐的感知。”苏琳的研究方向,依旧离不开“感知”两个字。

实验现场,苏琳给记者演示了她的毕业设计。实验仪器示波时频图上,随着波峰波谷的延深,实验结论以及相关参数一目了然——她成功了。

“做难事必有所得。”这是苏琳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感受,更激励她勇敢挑战未来。

时光走着走着就成了岁月,当青春披上迷彩的霞光,每一个拼搏的瞬间,都将成为研究生学员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

毕业典礼前,博士研究生学员李毅豪特意提早1个多小时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伴随《一路顺风》的音乐响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勾起了他对往昔的无限回忆。

李毅豪很喜欢一段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以前,李毅豪觉得这句话很高深,离自己很遥远,但研究生几年的学习,让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科研攻关应当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犀利的眼光。

这种视野和眼光落到李毅豪的研究中。李毅豪读硕士期间研究的是应用软件安全方向的传统领域,读博士期间则挑战性地选择了一个更前沿的研究方向。

“我依然清楚记得硕士期间开展软件测试的场景。一个软件的测试可能要十几、二十几个小时,随着漏洞不断出现,我们要不断调整参数。”李毅豪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软件测试,虽提前准备了泡面,但眼睛都不敢离开屏幕,生怕疏忽了测试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等测试做完已是深夜,当时饥饿感如潮水般袭来,他一口气吃了3碗泡面。

读博士期间,李毅豪经常思考科研与未来战场如何更好地耦合。“我是‘长沙伢子’,我觉得军校研究生对待科研就是要有股‘霸蛮劲’。”在李毅豪眼中,一条条信息、一串串代码仿佛成了奔腾的千军万马,而他就是从中甄选“千里马”的“伯乐”。

记者在现场看到,某无人车在模拟战场行驶,李毅豪利用自己开发的某系统实施干扰与防御,无人车甲正常行驶,无人车乙则突然转变了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方法,提高该系统的对抗和防御性,在未来战场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李毅豪说。

走出毕业典礼现场,李毅豪漫步在校园的梧桐大道上,阳光点点洒落肩头,行走其间,惬意而美好。

时光走着走着就成了岁月。有人说,人这一辈子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当青春披上迷彩的霞光,每一个拼搏的瞬间,都将成为研究生学员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

多年以后,军校熟悉的声音渐渐淡去,但那些历久弥新的青春印记,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充盈内心,照亮前路

“我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毕业典礼现场,作为学员代表,博士研究生学员杨智谦意气风发表达自己的毕业感受。

杨智谦是“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的学生,从基础性研究到应用型研究,他相信“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力量。

“土木土木,出头是土,落下是干。我读博的几年,一个个问题如同麻花一样交织而来。”杨智谦形容那一段的日子时,用了两个词:孤苦与煎熬。

有一段时间,杨智谦晚上加班到12点才回宿舍休息,凌晨4点就往实验室跑。吃饭在路上,上厕所都卡着时间,就是为了能更精确得到实验数据。“不知多少次奋战到东方既白,也不知多少次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杨智谦说。

比起杨智谦,出自同一师门的战友张浩天的研究经历更是“惊心动魄”。

这种“惊心动魄”,首先来源于张浩天的研究方向:爆炸地震背景下的某结构动力响应及隔震研究。记者目睹了他进行的一场动态冲击实验。“1、2、3,放!”随着远程遥控开关按下,震耳欲聋的摆锤撞击声扑面而来,采集仪上,波峰瞬间达到峰值……

与这种惊心动魄相比的是一个个平凡而精确的日常。“几十毫秒的实验,我们要整整准备3个月。”张浩天说,从结构设计到加工成型、吊装,再到测点布置、加载、数据分析,开展一组比较理想的结构动力实验需要理论先导和实践的反复摸索,很艰难但又挺自豪的。

星光不负赶路人。杨智谦和张浩天的研究成果,正陆续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

“我记得导师的一句话,作为军队科学家,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杨智谦说,“我们的人生与时代同频,与家国相连,能为国家和军队服务,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时光雕刻青春的容颜,留下青春最美的底色;时光包容青春的不羁,留下青涩和勇敢的背影。多年以后,军校熟悉的声音渐渐淡去,但那些历久弥新的青春印记,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充盈内心,照亮前路。

毕业典礼最后,研究生们在蓝天下抛出博士硕士帽欢呼雀跃——这是新时代军校研究生的成年礼。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举行第五届毕业典礼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第五届毕业典礼今明两天举行。在首场仪式上,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及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出席并致辞。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致辞表示,中马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中马高等教育合作的里程碑。学生们应谨记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精神,乐于助人,奉献社会。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

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接连刷屏 “最后一课”何以直抵人心

“风雨路上,我们需要勇气、胆识和脚踏实地大胆地前行,就像今天这场风雨一样,来吧!”“人生奋斗要有动力,持久的动力必须是内生动力。”……   最近,一些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视频,在网络上接连刷屏,火爆出圈。   “最后一课”,何以如此直抵人心?有人认为,这是...

毕业典礼三鞠躬,好过多少“谢师宴”

6月27日,厦门大学举办第一场2023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上,现场全体毕业生起立三次鞠躬以表感恩之情:向老师代表鞠躬;再向图书、网络和实验技术等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行政和后勤等学校工作人员代表鞠躬;最后向家长鞠躬致谢。记者从校方了解到,“毕业生鞠躬致谢”从2011届毕业典礼开始,现已成为厦大毕业典礼的固定环节。(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官微) ...

厦大全体毕业生三次鞠躬致谢!校长: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今早,厦门大学举办第一场2023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在一生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可爱又亲切的人,正是这样的相遇赋予了我们生活不同的意义。”毕业典礼上,现场全体毕业生起立三次鞠躬以表感恩之情: 向老师代表鞠躬; 再向图书、网络和实验技术等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行政和后勤等学校工作人员代表鞠躬; 最后向家长鞠躬致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校方了解到...

中国人民大学举行2023年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图】

6月26日拍摄的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现场。   当日,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在北京举行,7000余名2023届毕业生及部分2020-2022届毕业生参加。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6月26日拍摄的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现场。   当日,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