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线去寻找答案
■刘珍蓝 胡 强 席 蒙
空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组织毕业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学员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向党旗宣誓。王 博摄
从落叶萧萧的寂寥林间到苍茫高耸的皑皑雪山,再到寸草不生的荒凉戈壁,车窗外的绿色变为白色,最终定格在黄色。
毕业前夕,空军工程大学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直读研究生学员们,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奔赴大漠腹地的空军某基地。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直奔训练一线、装备阵地,切实了解部队日常;深入指挥机构、试验场所,开展针对性学习研究;走进史馆长廊、烈士陵园,从革命前辈的事迹中汲取前行力量。
从院校到部队一线,展望未来军旅之路,学员们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
震撼——
看似贫瘠孤寂的地方,实为开拓者的热土
某基地史馆的展柜中,一块千疮百孔的木板吸引了学员们的目光。
“这块木板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人不禁问道。
“这是我们早期进行爆炸毁伤数据收集的装置,研究人员通过木板上弹孔的孔径、密度等测定试验数据。”讲解员介绍道,当时条件落后,为了测试导弹的杀伤性能,研究人员只能在千里之外的靶场放置大量木板,导弹爆炸后立即取回,途中还要面临沙尘暴、汽车故障、野兽袭击等未知的危险。
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穷尽办法搞研究,哪怕只有一块木板,也要把任务完成好。这种为国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来到这里的年轻人。
置身史馆,学员们被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震撼:不惧严重辐射坚持3次穿越蘑菇云的李传森、临终前留下“基地,我要回去”遗言的空空导弹试验开拓者郝维新……
“来之前只是抱着‘多摸摸装备,开拓一下视野’的想法,没想到最先打动我的,是这里的人。”学员来杰说,前辈们的形象已化作精神图腾,成为点燃学员青春理想的燎原星火。
在基地营区,学员奚之飞见到了阔别6年的同门师兄。眼前这个皮肤粗糙的汉子,在短短几年里成长为某站专家,带领团队屡克难关。
“师兄,来到这里还适应吗?”奚之飞一直将师兄视为榜样,他对这片大漠也渴望已久。
“带你看看就知道了!”自由活动环节,两人直奔研究室。
面对先进的模拟设备、高效的数据阵列,听着师兄介绍的一项项科研成果,奚之飞心生羡慕。他看到的,是填补重大科研空白的建功机遇,虽然身处茫茫戈壁,但这里并不贫瘠孤寂,而是开拓者的一片热土。
“确定要放弃相对舒适安逸的生活,奔赴遥远的西北戈壁?”曾经反复思虑的问题,此刻,奚之飞的心中已有了坚定的答案。
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瞬间划破了戈壁滩的宁静。远处的学员们被这声响吸引,赶忙来到试车现场一探究竟。
一架学员们心仪已久的新式战机近在眼前,机务官兵爬上爬下,进行着繁忙的日常保障工作。茫茫的戈壁滩上,精密的武器装备与周边荒芜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热血沸腾。学员们在机务官兵指引下,兴奋地向前靠近,详细了解战机各项性能,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学员们秒变“十万个为什么”……
交流间隙,学员吕炎看到,一名机务兵正在灰暗的灯光下迎风填写日志。这一幕,让他想起史馆中央那盏破旧的马灯——在基地建设初期,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在无数个黑夜里伏案研究,为伟大事业奋斗求索,终成现在的辉煌。
如今,看着眼前广阔无际的大漠,感受到这片土地蕴含的力量,学员们心中的理想之火越燃越旺。
追寻——
扎根岗位,让研究更好地服务部队所需
会议室里,学员们与基地科研人员正围绕部队演训课题展开学术交流。大屏幕上播放的空中红蓝对抗态势画面,令学员侯岳奇大开眼界。
侯岳奇的研究方向恰好是空中红蓝队伍建设。“如何把‘纸上谈兵’的研究成果,变成未来战胜强敌的锐利武器?”这是他始终关注的问题。
目前,侯岳奇正致力于红蓝对抗智能化研究。通过与一线指挥员、战斗员零距离交流互动,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很多研究与部队的实际需求不谋而合。反复询问相关进展后,他激动地说:“智能决策一定是未来的方向,我要沿着这条路继续深耕下去,切实为部队所需服务。”
试验场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机房的数据信号灯不停闪烁,科研人员在各个席位间忙碌辗转。
看到信息通信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学员李赫不禁开始想象自己以后的工作状态——按照指令信息,通信状态时时在变,通信方式也在不停切换,结合她的经验,这种复杂通信保障中遇到的不少问题,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科研精力。
“面临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我该如何平衡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更高质效地解决问题,提升战斗力?”李赫问道。
一名工程师开口说道:“在院校期间,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理想实验环境开展,通过调整主要影响因素,找到最优实验结果。而在部队,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实用性。”
“从院校到部队,归根结底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李赫领悟到,把科研之“术”应用于强军之“道”,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选择课题、撰写论文只是起点,真正的研究应该在毕业后、在任务一线、在实战岗位。
一天的交流结束,“如何让研究更好地服务部队所需”这个问号,逐渐在学员们心中拉直。侯岳奇在他的笔记本上写道:“把论文写在大漠戈壁的试验场上,写在战机翱翔的天空中。我将带着所学所研,奔赴部队一线。相信有一天,我们不用再追赶别人的脚步。”
看到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基地专家十分欣慰:科研工作必定会迎来更大的挑战,面对科技创新的“无人区”,他们有能力给出答案!
誓言——
建功强军事业,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戈壁的寒风如刀一般,划过学员杨鹤森的脸庞。这里是他到过最靠北的地方,基地官兵头顶的棉帽是他入伍以来从未佩戴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这里与内地的不同——离繁华喧嚣很远,离星辰大海很近。
望着灯火通明的楼宇,杨鹤森的思绪飘向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一等功臣杨选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身居一间简陋小屋,写下了惊艳世人的算法……
“一、二、三、四……”整齐的呼号声将杨鹤森拉回现实。他发现,无论寒风多么刺骨,基地官兵总保持着昂扬的精神。荒凉的背景,更衬托出军人的铮铮铁骨。
毕业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数百位忠诚无畏、英勇献身的革命先辈,他们中每一位,都将自己的宝贵青春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
700多座墓碑排列成整齐的军阵,如同整装待发的将士,令学员们肃然起敬,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一块特殊的墓碑让学员潘鑫磊印象深刻。这是一块无名烈士的墓碑,碑面上只有“烈士之墓”4个字,最下方标注着“1958年”字样。
恍然间,潘鑫磊记起,1958年恰是这里开始建设的年份。在这块土地上,一代代拓荒者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国防科技就像一张时代名片,在越长的时间尺度上,越能见证一场奇迹的上演。眼前的这片大漠,就是造梦的摇篮。
“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向党旗,学员们以自己的方式致敬革命先辈。这一刻,“三到”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发自内心的动词。
短暂的毕业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了。返程途中,奚之飞感慨万千,即兴写下一首词:“胸中千军阵,笔下万马兵。向战为战心似火,何惧边关寒冬。疆场激荡风云涌,吾辈奋起争雄!”
强军号角催征急,厉兵秣马正当时。毕业不是休止符,而是开启新征程的起点。这一程将充满挑战,但可以相信,学员们已做好准备,奔向未来!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