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一场毕业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了,一群年轻人的征程开始了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到一线去寻找答案

■刘珍蓝 胡  强 席  蒙

空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组织毕业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学员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向党旗宣誓。王  博摄

从落叶萧萧的寂寥林间到苍茫高耸的皑皑雪山,再到寸草不生的荒凉戈壁,车窗外的绿色变为白色,最终定格在黄色。

毕业前夕,空军工程大学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直读研究生学员们,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奔赴大漠腹地的空军某基地。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直奔训练一线、装备阵地,切实了解部队日常;深入指挥机构、试验场所,开展针对性学习研究;走进史馆长廊、烈士陵园,从革命前辈的事迹中汲取前行力量。

从院校到部队一线,展望未来军旅之路,学员们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

震撼——

看似贫瘠孤寂的地方,实为开拓者的热土

某基地史馆的展柜中,一块千疮百孔的木板吸引了学员们的目光。

“这块木板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人不禁问道。

“这是我们早期进行爆炸毁伤数据收集的装置,研究人员通过木板上弹孔的孔径、密度等测定试验数据。”讲解员介绍道,当时条件落后,为了测试导弹的杀伤性能,研究人员只能在千里之外的靶场放置大量木板,导弹爆炸后立即取回,途中还要面临沙尘暴、汽车故障、野兽袭击等未知的危险。

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穷尽办法搞研究,哪怕只有一块木板,也要把任务完成好。这种为国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来到这里的年轻人。

置身史馆,学员们被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震撼:不惧严重辐射坚持3次穿越蘑菇云的李传森、临终前留下“基地,我要回去”遗言的空空导弹试验开拓者郝维新……

“来之前只是抱着‘多摸摸装备,开拓一下视野’的想法,没想到最先打动我的,是这里的人。”学员来杰说,前辈们的形象已化作精神图腾,成为点燃学员青春理想的燎原星火。

在基地营区,学员奚之飞见到了阔别6年的同门师兄。眼前这个皮肤粗糙的汉子,在短短几年里成长为某站专家,带领团队屡克难关。

“师兄,来到这里还适应吗?”奚之飞一直将师兄视为榜样,他对这片大漠也渴望已久。

“带你看看就知道了!”自由活动环节,两人直奔研究室。

面对先进的模拟设备、高效的数据阵列,听着师兄介绍的一项项科研成果,奚之飞心生羡慕。他看到的,是填补重大科研空白的建功机遇,虽然身处茫茫戈壁,但这里并不贫瘠孤寂,而是开拓者的一片热土。

“确定要放弃相对舒适安逸的生活,奔赴遥远的西北戈壁?”曾经反复思虑的问题,此刻,奚之飞的心中已有了坚定的答案。

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瞬间划破了戈壁滩的宁静。远处的学员们被这声响吸引,赶忙来到试车现场一探究竟。

一架学员们心仪已久的新式战机近在眼前,机务官兵爬上爬下,进行着繁忙的日常保障工作。茫茫的戈壁滩上,精密的武器装备与周边荒芜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热血沸腾。学员们在机务官兵指引下,兴奋地向前靠近,详细了解战机各项性能,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学员们秒变“十万个为什么”……

交流间隙,学员吕炎看到,一名机务兵正在灰暗的灯光下迎风填写日志。这一幕,让他想起史馆中央那盏破旧的马灯——在基地建设初期,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在无数个黑夜里伏案研究,为伟大事业奋斗求索,终成现在的辉煌。

如今,看着眼前广阔无际的大漠,感受到这片土地蕴含的力量,学员们心中的理想之火越燃越旺。

追寻——

扎根岗位,让研究更好地服务部队所需

会议室里,学员们与基地科研人员正围绕部队演训课题展开学术交流。大屏幕上播放的空中红蓝对抗态势画面,令学员侯岳奇大开眼界。

侯岳奇的研究方向恰好是空中红蓝队伍建设。“如何把‘纸上谈兵’的研究成果,变成未来战胜强敌的锐利武器?”这是他始终关注的问题。

目前,侯岳奇正致力于红蓝对抗智能化研究。通过与一线指挥员、战斗员零距离交流互动,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很多研究与部队的实际需求不谋而合。反复询问相关进展后,他激动地说:“智能决策一定是未来的方向,我要沿着这条路继续深耕下去,切实为部队所需服务。”

试验场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机房的数据信号灯不停闪烁,科研人员在各个席位间忙碌辗转。

看到信息通信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学员李赫不禁开始想象自己以后的工作状态——按照指令信息,通信状态时时在变,通信方式也在不停切换,结合她的经验,这种复杂通信保障中遇到的不少问题,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科研精力。

“面临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我该如何平衡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更高质效地解决问题,提升战斗力?”李赫问道。

一名工程师开口说道:“在院校期间,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理想实验环境开展,通过调整主要影响因素,找到最优实验结果。而在部队,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实用性。”

“从院校到部队,归根结底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李赫领悟到,把科研之“术”应用于强军之“道”,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选择课题、撰写论文只是起点,真正的研究应该在毕业后、在任务一线、在实战岗位。

一天的交流结束,“如何让研究更好地服务部队所需”这个问号,逐渐在学员们心中拉直。侯岳奇在他的笔记本上写道:“把论文写在大漠戈壁的试验场上,写在战机翱翔的天空中。我将带着所学所研,奔赴部队一线。相信有一天,我们不用再追赶别人的脚步。”

看到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基地专家十分欣慰:科研工作必定会迎来更大的挑战,面对科技创新的“无人区”,他们有能力给出答案!

誓言——

建功强军事业,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戈壁的寒风如刀一般,划过学员杨鹤森的脸庞。这里是他到过最靠北的地方,基地官兵头顶的棉帽是他入伍以来从未佩戴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这里与内地的不同——离繁华喧嚣很远,离星辰大海很近。

望着灯火通明的楼宇,杨鹤森的思绪飘向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一等功臣杨选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身居一间简陋小屋,写下了惊艳世人的算法……

“一、二、三、四……”整齐的呼号声将杨鹤森拉回现实。他发现,无论寒风多么刺骨,基地官兵总保持着昂扬的精神。荒凉的背景,更衬托出军人的铮铮铁骨。

毕业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数百位忠诚无畏、英勇献身的革命先辈,他们中每一位,都将自己的宝贵青春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

700多座墓碑排列成整齐的军阵,如同整装待发的将士,令学员们肃然起敬,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一块特殊的墓碑让学员潘鑫磊印象深刻。这是一块无名烈士的墓碑,碑面上只有“烈士之墓”4个字,最下方标注着“1958年”字样。

恍然间,潘鑫磊记起,1958年恰是这里开始建设的年份。在这块土地上,一代代拓荒者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国防科技就像一张时代名片,在越长的时间尺度上,越能见证一场奇迹的上演。眼前的这片大漠,就是造梦的摇篮。

“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向党旗,学员们以自己的方式致敬革命先辈。这一刻,“三到”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发自内心的动词。

短暂的毕业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了。返程途中,奚之飞感慨万千,即兴写下一首词:“胸中千军阵,笔下万马兵。向战为战心似火,何惧边关寒冬。疆场激荡风云涌,吾辈奋起争雄!”

强军号角催征急,厉兵秣马正当时。毕业不是休止符,而是开启新征程的起点。这一程将充满挑战,但可以相信,学员们已做好准备,奔向未来!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携手未来 互鉴成长——空军第五届国际学员周活动侧记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空军工程大学校园里,和着铿锵有力的节奏,不同肤色的学员唱响中国歌曲。 前不久,空军第五届国际学员周在西安开幕。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等11个国家的军校学员远道而来,与9所中国军校的学员们组成一个国际学员营,开启一...

老航空兵的一封信改变了儿子的人生志向 一起听背后的故事

前不久,《读者之友》版刊发了空军工程大学新生郝川洋讲述的追随父亲郝端刚脚步报考军校的故事。郝端刚是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一级军士长,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改变了儿子的人生志向。郝端刚在信中写下了什么内容?写完后为什么把信“藏”了起来……近日,《空军报》刊登了这封信及背后的故事。 愿做你成长路上的一盏灯 川 洋: 提笔之前,我坐在桌前想了许久,应...

六昼夜野外行军拉练!

初心踏向前路,前路叩问信仰。近日,空军工程大学组织本科学员开展延安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全程贯穿为期六昼夜行军总计上百公里的野外行军拉练。 陕北高原腹地的崇山峻岭间,百余名官兵战烈日斗酷暑,克服高荷负重、长途行军、天气炎热等困难,展开徒步行军、红蓝对抗、战场机动、遭...

硬核“智囊团”!30名空军一线部队指挥员受聘为客座教授

11月下旬,空军工程大学举办首批客座教授聘任仪式,30名空军一线部队指挥员受聘为客座教授,成为助力该校为战育人工作的“智囊团”。“没想到能以客座教授身份重回母校,我将用多年积累的练兵备战经验服务母校军事教学。”中部战区空军某旅旅长自豪地说。 为使院校人才培养与未来战场需求精准对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含战量、精准度和前瞻性,该校紧盯部队训练实际,创...

守护蔚蓝一抹红——一起围观空工大的“硬核”女兵们!

在空工大航院,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军旗召唤下,曾经的“长空花木兰”、“象牙塔里的小公主”,聚集在一起,锻造未来的“护航指挥官”。 不管是本科生还是停飞生,因为共同的梦想,她们走在一起,成为守护蔚蓝的那一抹最靓丽的红。 从大一到大四,不管是任务规划还是航空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