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守卫在祖国东极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守望,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李宪龙  谭  涵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学峰

编者的话

初升的太阳照耀大地,北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营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祖国东极,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这样的光,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6时55分,上等兵孙野推开雷达方舱的大门,揉了揉酸痛的双眼,沐浴着第一缕阳光,脑海中浮现一句熟悉的歌词:“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迎接阳光,这是雷达兵最自豪的时刻。

这一刻,一级军士长王传星带着“徒弟”走进方舱值班。在这位技术骨干心中,雷达兵的眼睛,就是祖国的眼睛,使命重如泰山,须臾不可懈怠。雷达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汇在一起,那是他和战友们心头永远的璀璨。

这一刻,驾驶员刘磊再次出发踏上征程。一次次驾车行驶在熟悉的山路上,他陪伴着战友,也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守护着他们的坚强与坚韧,见证着他们的笑与泪,这位老兵决心成为战友身边和煦的光。

这一刻,年轻骨干李航宇和李玉溪全副武装来到了曙光初照的训练场,备战即将来临的上级比武。为了心中的目标,他们把班长当作标杆;为了成为像班长那样的“光”,他们一往无前,奋力冲锋。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太阳把光热洒给万里山河,我持枪向太阳致以军礼,请它也带上我的光、我的热……”

新年来临,在这个边防雷达站,许多官兵都在守望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为梦想而追光,他们有怎样的收获和成长,又有怎样的期待和展望?请看来自祖国东极某雷达站的报道。

下连之初,班长就曾对孙野说,雷达站驻地太阳升起的时间,比他的家乡福建早了一个多小时。作为东极雷达兵,每当阳光照耀大地,他们感受更多的是肩头的责任。

“阳光在哪里,坚守就在哪里。”在雷达站官兵心中,头上的阳光很暖,肩上的责任很重,脚下的路很长。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东极,官兵们眺望阳光。

“心里有一道光,你去追,你也会成为那道光”

孙野一直觉得,阳光有一种魔力。

入伍前,还在上大学的孙野喜欢看日出。手机中,他收集了许多日出的景象。

那时他觉得,太阳让万物复苏,也给人希望和力量。每次等待日出时,他都享受这个过程:“阳光跃升天际,黑暗被光明驱散,万物被赋予了能量……”

考上大学后,孙野选择了报名参军。来到祖国东极成为雷达兵,他觉得,他和阳光有缘。下连不久,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他,提前到方舱跟班见学。第一次配合班长执行任务,他内心无比自豪。

清晨结束值班走出方舱,孙野都会面朝东方站一会儿。他喜欢被阳光照耀的感觉:“感受光的力量,让人有种追光的冲动。”一次演讲,孙野专门以《追光》为题,向战友分享了自己的这一体验,并与大家共勉。

一次值班,孙野与二级上士陈宝瑞一起执行任务。那天空情较为平稳,随着一阵倦意袭来,孙野走神了几秒钟。突然,在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边缘出现一个回波,陈宝瑞瞬间警觉起来,手指飞快在键盘上敲动,带着孙野反复判定轨迹,确信此为可疑目标,快速录取上报。

“扫描线就是使命线,上战位就是上战场。能否快速准确上报空情,不仅考验着雷达兵的基本功,更考验着军人的备战意识。”这次险情,让孙野重新思考使命责任的重量,也感受到了自身能力的欠缺,他暗下决心,要成为班长那样的操纵员。

此后每次值班,他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跟着班长学技术,他一边记录一边操作,渐渐地积累了满满一本的空情分析。雷达屏幕上的光标,渐渐走进他的心里,晚上就寝后也常“金光舞动入梦来”。

一次结束值班,孙野和陈宝瑞走在回营的路上,他问班长:怎样才能达到独立值班的标准?沉吟片刻,陈宝瑞给出了这样一句回答:“当你不再需要用独立值班证明自己的时候。”

如今,孙野历经磨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操纵员。作为同批第一个放单值班的雷达兵,他上报的空情无一错漏。去年底,雷达站站长安排孙野为新战友传授经验心得,他站在台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心里有一道光,你去追,你也会成为那道光。”

新年第一天,祖国东极某雷达站宿舍,一名战士沐浴阳光,凝望远方。

“我们驻守祖国空防一线,是何等光荣”

一级军士长王传星是雷达站最老的兵。当年雷达站组建,听说要抽调人员到祖国东极,已有20多年兵龄的王传星第一个报了名。

“第一”是王传星至今引以为傲的“头衔”。雷达站成立之初,不仅要担负建设任务,还要进行改装训练,用他的话讲就是:“没点敢打头阵、敢抢第一的精神,是不行的。”

任务重,时间紧,战友们干得最苦最累时,王传星常为大家鼓劲:“雷达兵的职责就是守望天空,这种守望,体现在每次任务中。我们驻守祖国空防一线,是何等光荣!”

两个月时间,雷达站完成了装备调试换装训练,顺利担负战备任务。当时,王传星吃住在方舱,一边反复熟悉装备,一边苦练操作技能;厚厚的使用说明书,他几乎都背记下来……

王传星担负雷达站第一次战斗值班,录取了第一批空情,还带出了一批业务骨干。多少个节日,王传星在方舱值班,凝望着雷达屏幕上闪烁的光标,他和战友说:“越是节假日,我们的责任越重。此刻屏幕上的光点,又何尝不是璀璨的烟花呢?”

军人有思念,也会想家。一年除夕,王传星在方舱值班。新年的钟声敲响,他结束值班回到宿舍,看到手机中父母和妻儿一起包饺子的照片,眼泪簌簌地掉下来。

去年除夕,王传星和孙野一起值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王传星告诉孙野,你的家人知道你在守望祖国的天空,一定会为你自豪的……一瞬间,孙野泪湿了眼眶。

又是一年过去了,王传星又带出几个新兵“徒弟”。和他们一样,在这个雷达站,许多雷达兵都在守望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

新兵下连教育,王传星给大家讲述雷达站优良传统:“我们这里和北京时间时差一个小时,早一小时起床、早一小时升国旗,更要早一小时苦练精兵。对于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来说,时间给予最好的礼物就是成长。”

战斗演练中,雷达兵跑向阵地。

“每天都一样,每天都不一样”

皮卡车沿着山路向前,阳光从树隙照进车窗……从山下到雷达站10多公里的路,驾驶员、一级上士刘磊再熟悉不过。

“班长,还有多久才能到山顶?”新兵杨志涛刚分配到雷达站,这条路他还是第一次走。

杨志涛这种期待的心情,刘磊也曾有过。当年把刘磊送到雷达站的班长告诉他,只要终点在心中,再远的路,也能咬牙坚持到底。

“快了,再拐个弯就到了。”刘磊熟练地操控方向盘,他想起在这条路上曾接过的新兵刘博文。

那次走到半路,刘博文就晕车吐了。接兵班长建议休息,刘博文却执意继续走,眼眸中透出不肯服输的神情。

一年后,刘博文在上级组织的军事训练考核中拿到了冠军。捧着奖牌归来的路上,他默默望着车窗外,眼神坚定。

刘磊主动和刘博文聊起当年上山的记忆,刘博文说:“打从上山时,我就已经知道,要走一条不回头的路。”

2022年底,操纵员常利业即将脱下军装。上了车,他还会时不时地从车窗回望身后的方舱。汽车渐行渐远,即将看不到山顶营房时,常利业喊停了汽车,走下车,向着雷达站的方向再次敬礼……

迎新兵、送老兵,刘磊说,这条路见证了雷达兵的成长,更见证了他们的坚强。

此刻,汽车行至记忆中的拐弯处。刘磊告诉杨志涛,前面就能看到营房了。透过后视镜,刘磊看到杨志涛眼睛一亮。

每次看到这种清澈的眼神,这位老兵就格外欣慰,他说,这眼神就像雷达站清晨的阳光,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这条路上,刘磊见证了一茬茬雷达兵的成长。

列兵李航宇刚上山就开始迷茫,这个在南方长大的00后战士,难耐驻地的寒冷,也适应不了24小时连轴转的值班。一次,他和女朋友在通电话时闹了点别扭,便再也绷不住了,跑到刘磊面前委屈地哭了。

刘磊鼓励他立一个奋斗目标,拼一次,如果失败了,再想离开的事……正值年终考核,刘磊每天督促李航宇训练,最终帮助他成长为站里的“训练之星”。

“每天都要给自己定下目标,晚上睡前才能有所收获。”上等兵李玉溪也是一个“逆袭战士”。

刚到雷达站,李玉溪就感觉不适应这里的节奏:轮班执勤、公差训练,枯燥乏味。阵地值班,看着光点在雷达屏幕上闪动,李玉溪却提不起精神。

一次任务空情量大,李玉溪和二级上士周冠一持续录取着空情。“这批目标回波较大,航迹固定,一看就是过往航班;这批回波较小,边缘还不规整,应该是小型机。”值班中,周冠一认真给李玉溪讲解不同空情的回波特点,他却越听越烦,一点也记不下去。

翌日,李玉溪被派去另一个阵地出公差,一路上他闷闷不乐。年轻人的烦恼,怎么能逃得过刘磊这个老兵的眼睛。顺着李玉溪的话题,他俩一路聊开来。

“我刚当兵时也干过操纵员。”刘磊说,雷达兵值班,不同空情的回波,看似相差不大,实则“天上地下”,这就像雷达站的生活,看似每天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最终收获的成长也会有“天壤之别”。

刘磊讲完,李玉溪一路上陷入沉默。刘磊知道,他听进去了。

时间是公平的,它给努力的人更多机会。翌年,李玉溪成长为年轻业务骨干,同时又被选为思想骨干。面对一些刚下连的新兵,他也会像刘磊一样,主动开导他们,讲述自己蜕变的心路历程,坚定他们的守防决心。

入冬以来,驻地风雪不断,李玉溪让家人从云南老家寄来些山茶花花种,他和战友为每个宿舍都栽种了一盆山茶花,期待着来年花开的时刻。

“每天都一样,每天都不一样。”理解这句话的不仅仅是刘磊和李玉溪,这群数年如一日守望空天的雷达兵,为祖国空防安全贡献着力量。这是一份青春的约定,一份属于雷达兵的特殊约定。

结束值班,雷达站操纵员走在回营的路上。

“比告别旧我更难的,是塑造新我”

时针悄然划过凌晨2点,绿色的扫描线还在一圈圈地转动,下士吴宏伟的手离开鼠标,和战友交接班后,他走出方舱,爬上了阵地平台,凝望头顶的星空。

夜空无云,繁星闪烁,像极了雷达屏幕上的点点回波。

星空下的凝望。

地方大学毕业后,吴宏伟选择参军入伍。得知即将成为一名空军军人,他更加兴奋。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距离——来到雷达站,看着并没有多大的营区,吴宏伟的心凉了半截。

吴宏伟对军营生活的好感,来自电视剧《士兵突击》,想象着每天像特种兵一样在硝烟战火中冲锋。没想到他成为一名雷达兵,大部分时间都守在不足3平方米的方舱阵地上。

晨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天的开始,但对雷达兵而言,常常是工作收尾的时间。一个夏夜,吴宏伟值完夜班,和雷达技师赵金星一起返回营区。此时,空中传来声声鹰唳。

“你知道雄鹰的寿命是多少年吗?”早就将吴宏伟的困惑看在眼里的赵金星,尝试与他搭话。

“20年?30年?”几个数字,犹疑着从吴宏伟口中说出。

“是70年!但大多数雄鹰的寿命不超过40年。”赵金星说,鹰活到40岁时,喙长得越来越弯曲,羽毛越来越沉重,爪子严重磨损。这时候,它们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活下去?还是舍命一搏,重获新生?如果选择后者,它们会拔下自己的羽毛,撞掉自己锋利的喙,经历一次换羽重生……

那天躺在床上,回想着“雄鹰换羽”的故事,吴宏伟辗转难眠。

不久,旅机关组织全岗位练兵比武竞赛,吴宏伟被抽中代表雷达站参加。为弥补自己实操上的短板,他几乎每天顶着寒风跑到阵地当“旁听生”,跟着班长研究装备性能。

从营房到阵地,吴宏伟数不清走了多少个来回。坚持,让他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那次比武,吴宏伟获得了全旅“第二名”。接过荣誉奖状时,他鼻子一酸,眼角泛起了泪光。

载誉归来,连队为吴宏伟举行庆祝仪式。看着这个小伙子眼神里透露出的坚毅,赵金星仿佛看到了刚到雷达站时的自己。

那年,雷达站下了一场冻雨,雷达天线上裹上冰壳。为确保按时开机,赵金星爬到线杆上,用铲子一点点清理。为了避免损伤装备,赵金星脱掉手套,等雷达恢复运转,他的双手已被冻得乌青。

“比告别旧我更难的,是塑造新我。”今年,赵金星即将服役期满,他将这句话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随后,他递交了留队申请。同时递交留队申请的,还有吴宏伟等12名战士。

新年第一天,雷达站举行升旗仪式,沐浴阳光,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官兵们内心也充满阳光。

沐浴在阳光下。

刘相君、王  硕摄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边关地理志丨伊犁河谷:壮美山河今胜昔

伊犁河谷:壮美山河今胜昔 ■郑蜀炎 远方的哨塔。 “杏花枝上雨潇潇”“一痕残月杏花香”……古诗咏花,杏花常见,而其意其境,总是这般柔丽景致:微雨、花飞、轻笛。 然而,伊犁河谷的杏花却绽放出了另一番气势——这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野生杏林,其美在野。 且看,绵延几百公里的...

中国边关 | 迈丹边防连有一群“追风少年”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球赛开场前的等待。 年终岁尾,如果问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驻守西北边疆的迈丹边防连下士阿合力江会脱口而出:“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今年夏天,“村超”这个词火了。阿合力江看到各族群众参与足球竞技的视频,再也按捺不住一颗...

中国边关丨铁路为弦,弹拨边疆风云史

夜哨。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边关岂有诗。 山遥水迢的云南边陲,风光皆倚山而生,重重如画、叠叠若屏;景色皆云雾缭绕,渺渺闻音、润润似雨。 然而,挥洒在红土高原上的诗句不仅是抒情写景。多少年来,尤其是近代史上,疆域与家园、尊严与磨难、守望与砥砺……凝聚成探之弥深、思之...

中国边关丨每一块礁石,都是心中的砥柱

眺望山河。 国庆期间,西藏军区某边防连执行巡逻任务。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官兵与界碑合影。 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官兵开展娱乐文化活动。 陆军某边防团官兵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巡逻点位。 号角连营,官兵们生龙活虎开始了新的一天训练。就像初升的朝阳,经过一夜的蛰伏,...

中国边关丨雪山脚下,老兵不忍说“再见”

雪山脚下,老兵不忍说“再见” ■张 政 刘铸辉 脱下军装,告别营盘。在离队前的日子,老兵们最后一次精心擦拭钢枪,最后一次参加巡逻执勤,最后一次走下哨位,最后一次向哨位庄严敬礼……每一次告别的时刻,老兵们都尽力保持微笑,却始终说不出那句“再见”。在心里,他们舍不得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