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一名边防女兵选择扎根高原20余载,答案都在这片土地上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曾经有人问我,你主动放弃军区医院的优越环境到高原,后悔吗?我当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后悔。过后,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20多年前,我主动提出调到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山腹地工作。我希望成为高原边防军人中的一员,为他们提供心理服务。走进高原,也源于对戍守喀喇昆仑丈夫的思念。结婚数年,我们每年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联系也很不方便。每次收到他寄来的信件,我都格外珍惜,从字里行间体会他的深情。那些年,一向健康的我先做了肝叶切除术,又患了绒癌。历经生死劫难后,我突然想到,我还没有来得及和自己的爱人真正享受过相依相伴的甜蜜。来到高原,与爱人相伴,哪怕日子再苦也会是甜的。直到我走到领导面前,请求上高原守防的那一刻,所有关于高原的描述对我而言,都只不过是一个个形容词而已。

我第一次走进喀喇昆仑山,是1999年。那天,我颠簸跋涉了10多个小时,到某点位时,不知道是因为疲惫、高原反应还是惊惧过度,双腿绵软得没有一丝力气,差点瘫倒在地上。

边防团条件艰苦,自组建以来,还从未有过女兵守防的历史。战友们几乎都不相信,我真的能够和他们一起坚守下去。

在高原过的第一夜,我蜷缩在冰凉的被窝里,茫然凝视着因漆黑而显得空洞的空间,耳中听着窗外不断呼啸的狂风,眼泪悄悄爬出眼角,浸湿了枕巾。

真正走上高原才知道,高原的苦如同黄连的汁液,点点滴滴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的宿舍安在了药材库,时常有老鼠从门缝中悠然出入,随意分享我的干粮。我从起初如临大敌,聚众驱之,逐渐变得因无奈而听之任之。没有自来水,我每次从溪边提水回来,喘得如同一个年久失修的破风箱,胸口更是火辣辣的疼。

女儿家都是爱美的,但生存是如此艰难,以至于让人很难兼顾对美的追求。即便是夏季,迷彩服里也必须加穿秋衣秋裤,才不至于受凉感冒。在高原的日子,我几乎都是穿迷彩服度过的。迷彩服宽松、舒适、耐脏,经得起1天数百里、1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只是迷彩服遮掩的身影从不见女子曲线窈窕,唯见与男儿一般的壮硕。

露宿渐渐成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住过越野车的车座,那是战友们对女士的优待;住过卡车驾驶室,那是在机动过程中,我实在无法在挤满男战友的简陋小屋中再挤进自己,无奈之下央求驾驶员把他的“居所”让给了我;我曾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因为身体朝向炉火一侧尚有暖意,朝向帐篷一侧则冰冷刺骨,不得不来回翻转烘烤身体。20多年里,我一次次遇险,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曾在某个达坂差点随卡车冲下万丈深渊;翻越另一个达坂时,又遇到了泥石流等危险……

在高原待的时间长了,渐渐习惯了高原的苦,也看淡了高原的险。但与家人分离的痛,对家人深深的歉疚,还是很难释怀。

孩子自幼交由父母帮助照顾。这些年,他们付出了多少辛劳不得而知。记得第一次离开孩子时,他还不满周岁。到车站后,他睁开懵懂的眼睛,脸上绽放出一朵灿烂的向日葵。母亲看着泪水涟涟的我和快乐欢笑的孩子,也红了眼睛。

当时,高原上通信不方便,偶尔才能与家人通一次电话。母亲告诉我,我刚离开家的那几天,无论孩子白天玩得多开心,到了傍晚,一定如归巢的鸟儿般寻找妈妈,但最终只能在失望中睡去。她还告诉我,每次只要在电视上看我留下的录像,孩子都会立刻认真寻找声音来源,兴奋地朝电视机爬去。母亲说,孩子会说话后,他只要在电视上看到女军人出现,就会叫妈妈;在街上看到男军人,会追上去叫爸爸。每一次,听到电话那头孩子咿呀的稚语,电话这头的我都会泪如雨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有了追随父母的能力。那年,在孩子的恳求下,我答应带他到喀什。不久,我踏上了去防区的路。丈夫也在边防连,家中只剩下孩子一个人。此后的日子里,他多数时候独自待在喀什那间被称作“家”的房子里,早起到离家10多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他还告诉我,最开心的事是从学校回来飞奔到大灶,炊事班的叔叔还没有下班,他有饭吃了。后来,孩子不得已,还是回到了河南老家。

因为工作岗位不同,我和丈夫平时很难团聚。那年,丈夫执行任务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上多处骨折。与此同时,我也接到了任务通知。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支持我返回单位。

那些年,曾有数位战友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与他们相比,我已经非常幸运。这就是高原边防,走进这里,便意味着艰辛、苦涩,意味着奉献、牺牲。

2013年8月,在军分区领导的安排下,我第一次乘巡逻艇行驶在班公湖面。正午的阳光,透过稀薄的大气层,带着刺目的光亮倾泻到湖面上。我静静坐在甲板上,贪婪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湛蓝的湖水如柔软的丝缎,轻轻托起了巡逻艇;艇尾的湖水在螺旋桨的有力搅动中,化为一捧捧珍珠、一堆堆碎玉。放眼远眺,从艇边缓缓向后移动的群山,熟悉得如同自己手心的掌纹,浑圆的山峦仿佛是它们一成不变的模样。

山脚下,会出现一抹抹绿色。这些绿色若隐若现,如果不仔细瞧,几乎很难发现。只有走过阿里、走过班公湖的人才知道,那零星的绿色里有着多少令人感动的生命。

走近绿色,你会发现,那也许是一片班公柳。在高原肆虐的寒风中,几乎没有一棵班公柳的枝叶是完整的。许多班公柳承受不住这样的残酷折磨死去了,但在残根断枝上又生出稚嫩的新绿。无人能够预测这新绿能否长成,但这新绿却彰显了生命的不屈。

走近绿色,你会发现,那也许是一大片草滩。草滩上有缓缓浮动的白云,那是牧人的羊群。秋日的羊儿是最肥壮的。绿油油的酥油草每一天都把羊儿的肚子填得圆鼓鼓的。草滩上时而有肥胖的旱獭,笨拙地挪动身躯。遇到人走近,它们实在无法迅捷逃遁,便就近伏于黄土之上。黄色的皮毛与土的黄色融为一体,若不细瞧,就被它蒙混过关了。它们也在这丰硕的季节尽力积蓄脂肪,应对即将到来的漫长寒季。届时,它们会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变得瘦小灵巧。

走近星星点点的绿色,那也许是很小的一片芦苇。那是野鸭们的天堂。8月的湖面,已经不见斑头雁雪白的身影。它们未雨绸缪,在凉意袭来前,已经长途跋涉飞往远方。

视野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陆续走进脑海,心也豁然开朗,困惑自己多年的问题终于浮现出答案。

戍守高原20余载,在艰险苦涩和痛苦忧伤中,在忍耐坚守和牺牲奉献中,不知不觉间,这片土地已经悄然融进我的骨血,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深爱这片土地,因为高原的美丽,更因为领土的神圣,这片美丽属于我的祖国。这是我心中的热爱,是一个边防军人对自己付出所有守卫着的土地的热爱。

(来源:解放军报  汪 瑞

相关新闻
海拔5200米的婚礼,喀喇昆仑山见证下爱的誓言

插图:唐建平 喀喇昆仑腹地,海拔5200米,连续两天的风雪终于停了。早上起床时,我掀开地窝子的门帘走出来。嗬!白茫茫一片。可到了中午,风一来,再看此时的雪,已然化作浓重的白雾,漫天都是,置身其中,伸手不见五指。好一阵过后,风停下来,雪雾也就消散了,地面上又是黄土一片...

高原春雪中的坚守【图】

四月中旬,一场鹅毛大雪悄然而至,打断了喀喇昆仑山某海拔5300多米驻训点刚刚萌发的春意。一夜之间,驻守在此的新疆军区某工兵团营区内外变得银装素裹。   在这荒无人烟、空气稀薄的地方,大自然将最原始、壮观的一面展现给我们。巨大的海拔落差让这里的春呈阶梯状展现,小草也在...

最小19岁,女兵走边防!

帕米尔高原卡拉其古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新疆喀什军分区某边防团 首次派出女兵到这儿驻训 一起来看看这群可爱的姑娘 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19岁 5月初,新疆喀什军分区某边防团将今年的驻训点选在卡拉其古,并首次派出女兵参加为期近5个月的高原驻训。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

六一儿童节 | 喀喇昆仑山下的欢声笑语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驻守在3700米的喀喇昆仑山下的武警某机动总队某支队中队官兵携带生活物资和学习用品来到对口帮扶的赛图拉镇幼儿园里,为这里仅有的十名师生送去关爱和祝福,同小朋友们共度庆祝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和官兵共同开展升国旗、做游戏等活动。随后,中队官兵邀请小...

致敬,戍边人!

在祖国西北边防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 他们用青春奉献边防 用脚步丈量边界 用生命捍卫领土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戍边人”! 因为他们 边关变得愈发神圣…… @“戍边人”军医晏斌 在卡拉乔克山中 他二十载如一日 每次执勤都会义务为沿途牧民巡诊 当地群众亲切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