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横切面
一名声呐兵的成长路
■中士 徐海琛
又是一次航渡,耳机里传来我熟悉的鱼群、暗涌和礁石的“声音”,我幻想自己像鱼儿一样在水底悠然畅游,这是专属于声呐兵的快乐。
但刚当声呐兵时,这些嘈杂的声音曾是我的梦魇。
一开始,被选为声呐兵时,我自认为这个专业很简单:不需要舞枪弄炮,也不用修理复杂的管路系统,有耳朵就行!
但真正走上台位,戴上耳机,我瞬间懵了——几十种声音同时传来,我的脑子嗡嗡作响。
掌握声呐装备操作、辨别各种声音来源,是一名合格声呐兵的“看家本领”。但学了半年,我依然不得要领。
“我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这种焦虑让我产生了“到点退伍”的念头。
一次海上训练,班长朱海舟把大家带到海图室,指着操作台上摆放的巨大海图说:“战舰目前抵达的这片大海,可能遍布‘敌人’,随时威胁我们一船人的生命。没了声呐兵,水下的安全谁来保障?”
班长的提问振聋发聩,让我整个人都愣住了。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
第二天,我向班长吐露了自己在业务技能上的担忧。班长说:“咱声呐班这个大家庭,谁也不会落下。”这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我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声呐兵。
往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在台位上一待就是一整天,班长也绞尽脑汁对我进行专业帮带,技师经常询问我的学习进度并随时答疑解惑……渐渐地,我能听出各种频率的特征。再后来,嘈杂的频率在我脑子里也有了旋律感。
不久后的一次攻防训练,我坐上了值更席。各种频段的声波纷扰袭来,我努力稳住心神、冷静判断。忽然,我听到一声非常微弱的噪声。
“报告,发现水下目标!”率先发现目标,我激动地站了起来。
训练结束,上级专门提出表扬。看到班长欣慰的眼神,看到战友们认可的大拇指,我知道自己“蜕变”了。
谁说后进生不能前进?这几年,我两次获得嘉奖,两次在支队声呐专业比武中获得名次,自信心倍增。
明年,我又要面临走留抉择,但我已不再迷茫。
(解放军报记者 李 倩整理)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