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营观察丨“水下听风”的心灵解语(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成长横切面

一名声呐兵的成长路

■中士 徐海琛

又是一次航渡,耳机里传来我熟悉的鱼群、暗涌和礁石的“声音”,我幻想自己像鱼儿一样在水底悠然畅游,这是专属于声呐兵的快乐。

但刚当声呐兵时,这些嘈杂的声音曾是我的梦魇。

一开始,被选为声呐兵时,我自认为这个专业很简单:不需要舞枪弄炮,也不用修理复杂的管路系统,有耳朵就行!

但真正走上台位,戴上耳机,我瞬间懵了——几十种声音同时传来,我的脑子嗡嗡作响。

掌握声呐装备操作、辨别各种声音来源,是一名合格声呐兵的“看家本领”。但学了半年,我依然不得要领。

“我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这种焦虑让我产生了“到点退伍”的念头。

一次海上训练,班长朱海舟把大家带到海图室,指着操作台上摆放的巨大海图说:“战舰目前抵达的这片大海,可能遍布‘敌人’,随时威胁我们一船人的生命。没了声呐兵,水下的安全谁来保障?”

班长的提问振聋发聩,让我整个人都愣住了。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

第二天,我向班长吐露了自己在业务技能上的担忧。班长说:“咱声呐班这个大家庭,谁也不会落下。”这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我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声呐兵。

往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在台位上一待就是一整天,班长也绞尽脑汁对我进行专业帮带,技师经常询问我的学习进度并随时答疑解惑……渐渐地,我能听出各种频率的特征。再后来,嘈杂的频率在我脑子里也有了旋律感。

不久后的一次攻防训练,我坐上了值更席。各种频段的声波纷扰袭来,我努力稳住心神、冷静判断。忽然,我听到一声非常微弱的噪声。

“报告,发现水下目标!”率先发现目标,我激动地站了起来。

训练结束,上级专门提出表扬。看到班长欣慰的眼神,看到战友们认可的大拇指,我知道自己“蜕变”了。

谁说后进生不能前进?这几年,我两次获得嘉奖,两次在支队声呐专业比武中获得名次,自信心倍增。

明年,我又要面临走留抉择,但我已不再迷茫。

(解放军报记者 李  倩整理)

(来源:解放军报)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军营观察丨发射连“一号班”的进阶之路

“三考三评”出炉记 ■韩 冬 纪安祺 训练场上,一辆吊车放下吊钩,钩起一个模拟物。只见吊臂旋转90度后,将模拟物稳稳置于地面的一个指定圆圈内。 “分毫不差!”一名空军下士跳下吊车,露出了微笑——他通过了导弹吊装手准入资格考核。 近距离观摩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团地空导弹...

军营观察丨谈心交心也要讲究“时度效”

指导员谈心遇到“闷葫芦” ■郭领领 白高峰 “就像世上没有‘万能药方’,谈心交心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是啊,每个官兵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只有用心才能读懂。” 前段时间,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某连张指导员,见到了40年前曾在这里任指导员、特地回来看看老部队的姜文...

“大功四班”——崭新的功勋,我们努力创造

感受“大功”二字的分量 ■记者 赵 倩 头顶飞机盘旋,炮火接连不断,有如巨雷轰鸣。 敌人反扑,情势危急。四班战士们瞅准时机,杀入敌群,在重重包围下拼死反击,越战越勇。战士高民卿一人刺死10余名敌人…… 这是75年前解放战争中的一幕,这一仗,四班荣立集体大功。 如今,来到...

军营观察丨三名老兵眼中的“精气神”

听老兵讲那过去的故事 ■王 锋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仲崇岭 时隔多年,老兵宋广学终于又回到了老部队。 95岁高龄的宋广学穿着绿色军装、胸前缀满象征荣誉的勋章,乘车来到第80集团军某旅。尽管已经满头银发,但他依旧身板挺直、姿态昂扬。饱满的精气神中,透出一股坚毅的军人气质...

军营观察丨学员远行,母校仍在身边

那些毕业学员的喜报 ■王宗怡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许 鑫 前不久,陆军为“四有”优秀个人举行颁奖仪式。雄壮的音乐声中,国防科技大学2019届毕业学员、90后干部林裕昌阔步登台,接受表彰。 连林裕昌自己也没有想到,毕业仅4年,他已获得多项荣誉,荣获相关成果一等奖,两次荣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