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喀喇昆仑腹地军营逐渐告别“间断用电”的历史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库地兵站接通长明电后,官兵用上新型保温菜窖。梁伟基 摄

“我们兵站用上长明电了!”近日,记者一走进库地兵站,就从该兵站教导员口中听到这个喜讯。

库地兵站是新藏线上建立的第一个兵站,也是保障新藏线上过往部队官兵食宿的一个重要点位。“库地兵站接通大网电,施工难度非常高。”国家电网喀什供电公司建设部副主任胡争余告诉记者,该兵站距离最近的叶城县有160多公里,到达那里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库地达坂。由于兵站附近无电源依托,施工人员不仅要倒运总重量超过3000吨的电杆、导线等项目物资,还要跨越河道架设电力设施,难度可想而知。

“新藏线雨雪频繁,只有5月至9月是有效施工时间。施工期间若遇上洪水,就会影响架线进度,只能见缝插针抓紧时间赶工。”胡争余介绍说。

“过去,喀喇昆仑腹地的兵站依靠太阳能光伏板和柴油机发电,供电能力有限,稳定性也不高,给官兵生活、训练造成诸多不便。”新疆军区保障部的同志告诉记者,为解决兵站用电难题,去年8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与国家能源局携手,加快推进第三批边防部队电网建设。新疆军区保障部积极与国家电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协调,多次现地勘察点位,并为施工人员提供住宿、医疗等保障。在军地双方共同努力下,施工人员顺利完成从叶城县到库地兵站的高压线路架设、变压器安装等工作。

“那天晚上,我们都兴奋得没睡觉,就等着通电的那一刻。”回想起当时情景,该兵站二级上士赵豆豆仍激动不已。

凌晨两点半,库地兵站室外温度很低。除值班人员外,官兵都聚在新安装的变压器周围,中士曾航举着手电,为施工人员照明。

一切就绪,“咔哒”一声,电闸合拢,库地兵站灯火通明,在场官兵不禁热烈欢呼。自此,库地兵站正式接通大网电,结束了建站以来不通长明电的历史,实现了全天候供电。

去年冬天,记者曾前往库地兵站采访。当时,官兵只有在炊事保障时才能使用柴油机发电供给大功率电器。因供电能力不足,蒸锅、电烤箱不能同时使用。

再次来到库地兵站,教导员特意带记者参观营区新配备的自动水泵和大功率电烤箱。“自从通了大网电,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炊事班班长关剑波兴奋地说。教导员告诉记者,此前上级为兵站建的新型保温菜窖、军营唱吧等设施,如今都能正常使用,官兵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戍边意志更加坚定。

离开兵站时,记者又听到一个好消息:新藏线上的另一个兵站——叶河兵站接通大网电工程已开工建设。随着工程逐步铺开,喀喇昆仑腹地的座座军营将逐渐告别“用电看天、间断用电”的历史。

(来源:解放军报  记者  李子怡

相关新闻
喀喇昆仑之巅,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对祖国最清澈的爱

在喀喇昆仑之巅,有这样一群官兵,他们保障装备驰骋疆场,操纵无人机在险境中自由穿梭,风雨中练就一击命中的硬功,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攻坚克难……在这亘古的“生命禁区”,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祖国最清澈的爱。 本期“士兵面孔”,聚焦新疆军区某红军团4名普通...

向他们致敬!国门卫士获表彰却只能背影示人

今天,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表彰大会,揭晓并对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进行表彰。他们中,有战斗在喀喇昆仑深处反恐维稳的斗士,有雪域高原国门边境的戍边人…而其中有两位获得表彰,却只能以背影示人…铭记他们的奉献,致敬国门卫士!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走近维吾尔族穆拉迪里一家:三代军人接力戍边七十载

喀喇昆仑,雪,下了一夜。天刚放亮,远处高耸入云的雪山,银装素裹若隐若现。 新疆军区某红军团副参谋长穆拉迪里掏出手机,收到父亲发来的信息:“儿子,山上冷,记得多加衣服。身体好,工作才能干好。” 执行高原驻训任务已有一年多,对于穆拉迪里而言,各种变化似乎从未停止。从...

让高原驻训官兵温暖过冬

11月初,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高原驻训场已进入了寒冬模式,这里夜间的平均温度已经降至零下20摄氏度。   “室外虽然寒冷,但官兵心里暖和。”看着阳光板房外被皑皑白雪覆盖的高山,新疆军区某团中士陈琳说,近年来,各种过冬保障设施以及防寒物资相继引入高原驻训场,来这里冬季驻训的官兵们实现了“温暖过冬”。   陈琳忘不了,201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原...

一家三代边防兵,命运与喀喇昆仑紧紧连在一起

七月下旬,曹佳蕊(左)和妈妈吴佳,带着姥爷吴永强的嘱托,再次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作者提供 那天,落日的余晖显得格外绚丽。已经退休的吴佳,正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远在喀喇昆仑的战友们进行心理辅导。 60多年前,吴佳的父亲吴永强来到西藏阿里,成为一名高原骑兵。在他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