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毕业学员的喜报
■王宗怡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许 鑫
前不久,陆军为“四有”优秀个人举行颁奖仪式。雄壮的音乐声中,国防科技大学2019届毕业学员、90后干部林裕昌阔步登台,接受表彰。
连林裕昌自己也没有想到,毕业仅4年,他已获得多项荣誉,荣获相关成果一等奖,两次荣立二等功!
颁奖仪式结束,林裕昌匆匆赶回单位,准备投入新的任务中。
北京红山脚下,徐新海正带领团队加紧推进科研课题。今年年初,因执行任务表现突出,徐新海荣立二等功。
80后干部徐新海是国防科技大学2012届毕业学员,来到军事科学院后,受命研发某信息系统。经过数年艰苦攻关,团队先后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相关成果获评2022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身披二等功绶带的那一刻,徐新海难掩激动。无论走多远,他始终怀着母校赋予的炙热初心——让科技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强大引擎。
今年中秋节,00后干部叶霖润回家探亲,专门带回旅里颁发的三等功奖章。
“好,好,在部队好好干!”寡言少语的父母拍了拍叶霖润的肩膀,便赶忙升起灶火。那一天,餐桌上多了不少好菜。
思绪回到一年前,毕业学员出征仪式上,叶霖润刚刚接过国防科技大学颁发的三等功证章,接受母校的表彰与祝福。
两枚军功章熠熠闪光,一枚见证了叶霖润在军校的出色表现,一枚凝聚着她在基层部队的拼搏与付出。
推动科技赋能战斗力的80后,两次荣立二等功的90后,两次荣立三等功的00后……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学员。
多年来,一批批年轻学子走出国防科技大学校门,在基层沃土中拔节成长,在各条战线捷报频传。
建校70周年之际,一场范围广泛的校友信息采集,再度将一条条喜讯汇集到母校。
科研战线,2006级学员伍升钢毕业后先后多次参与大项任务,被表彰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比武擂台,2016级学员李红云毕业后从集团军数百名干部中脱颖而出,荣立二等功;练兵一线,2016级学员艾园林毕业后所带连队团支部入选“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本人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军事斗争前沿,2006级学员曾文龙毕业后紧盯作战领域攻坚克难,获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雏鸟离巢,能飞得多远?毕业学员们用一枚枚军功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答案里,有一代代军人的矢志奋斗,也有一所军校的热切目光。
学员远行,母校仍在身边
——来自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学员“成长助力办公室”的跟踪报告
■王宗怡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许 鑫 王微粒
林裕昌(左一)和战友们正在研讨如何提升设备效能。尹小元摄
某部助理工程师文一龙到部队解决的第一个难题,离不开母校国防科技大学助力。
那天,文一龙像往常一样执行任务。突然,红色指示灯开始频闪报警,电脑屏幕上突现多个故障信息。
“设备怎么突然‘性情大变’?”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后,文一龙开始分析原因。查阅资料时,文一龙想起毕业前,国防科技大学“成长助力办公室”给每位毕业学员发放的“助力大礼包”,其中一项服务是为毕业学员保留图书馆远程服务账号。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文一龙输入网址。再次看到熟悉的界面,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文一龙的心头。登录用户名、输入关键词,相关图书和文献一一映入眼帘。
畅游在国防科技大学提供的远程“图书馆”里,文一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执行任务时,文一龙底气十足:“母校是我的坚强后盾。”
毕业离校,成长助力跟着你
雨水伴着汗水浸湿了学员龙飞宇的衣服。冲过终点线时,龙飞宇精疲力尽地坐在跑道上。“如何当好一线带兵人?”一直埋头苦读的他,想起毕业后要到基层带兵,“心里打起了鼓”。
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代码一行行闪现,学员杨柳的思绪却越飘越远。“我的研究能对接战场、服务部队吗?”在外人看来,杨柳是个“牛人”,从本科到研究生,两立三等功。此刻,他却产生了自我怀疑。
面对第一任职,很多毕业学员与龙飞宇和杨柳一样,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迷茫不安。
成长助力,从一堂堂针对性授课开始——
“部队组织军事比武,我以营指挥员身份被抽中参加考核。赛场如战场,我全力以赴,为营里争了光,也赢得了战友们的认可。基层就是这样,实力是你最好的通行证。”在“军营教官进校园”的授课现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张张青春的脸上。
“我也要成为像教官那样优秀的基层指挥员!”坐在台下的龙飞宇,感觉热血在涌动。作战计算、战术标图、作战文书拟制……参谋业务课上,龙飞宇听得格外认真;命令、通令、通报、通知……公文写作课上,他认真记笔记。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他追着教员去请教,听不明白没关系,挑灯夜战也要弄清楚。
“我特别珍惜、也特别感谢学校制订的岗位适应扶助计划,让我提前练就了适应岗位任职的内功。”最终,龙飞宇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分配到空军某部。
成长助力,从一次次岗位实践开始——
火车一路奔驰。杨柳和同在研究生院的200余名学员一起,奔赴全军多家技术密集型单位,展开为期3个月的岗位实践。
集合站队第一个到位、学习交流第一个发言、工作任务第一个带头,慢慢地,杨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从勤务分队到技术保障室,最后成为代理机关参谋,杨柳抓住机会在不同岗位历练。
“亲爱的毕业学员:祝贺你们在新的征途上扬帆起航,母校始终关心你们的成长和发展。你们对新的环境或岗位还适应吗?遇到了难解的问题吗?欢迎与我们沟通分享。国防科技大学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
收到毕业学员“成长助力办公室”发来的信息时,杨柳刚到新单位报到。那一刻,西北边陲的小镇正大雪纷飞,但杨柳的心里温暖如春。
无论走多远,师生一起战斗
2月25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优秀毕业校友报告会现场,某旅干部林裕昌受邀回母校为大四学员授课。
这位90后干部,已经两次荣立二等功。谈起荣誉,林裕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没有母校的一路扶持,就没有我的快速成长。”
2019年毕业后刚到部队,林裕昌便受领了某任务。
林裕昌记得,与其他友邻单位先进的设备、老练的团队相比,林裕昌身边只有一辆老式装备车和8名年轻战士。
“作为国防科技大学的毕业学员,我坚信‘我能行’。”林裕昌带着8名战士日夜轮班、边学边干。
一次,捕捉到的信号怎么都分析不准。眼看走到了“死胡同”,林裕昌拨通了母校教员的电话。电话那头还是熟悉的声音、温暖的回应。后来,教员精心整理一份资料发给林裕昌。解决了“拦路虎”,林裕昌带着战士们一项一项拓展软件功能、一点一点梳理数据参数、一个一个研判目标信号。
春去秋来,营门前的大树落下最后一片枯叶,林裕昌的成果也获得了一等奖。
在母校的扶持下,林裕昌的足迹越走越远。一次重大任务中,林裕昌在边防遇到了母校的唐教授。深山密林中,师生二人并肩战斗。在老师的指导下,林裕昌成功完成了目标地域的信号搜索。
在祖国的另一端,某旅一名指挥员也拨通了母校教员的电话。
毕业后,他一直扎根在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他发现,某项工作严重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必须进行优化。
针对他的需求,国防科技大学立刻基于某平台进行研究,并验证技术可行性。后来,该项工作得到优化,有效提升了战斗力。
毕业多年,感觉自己从未离开
“经过5年的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母校的怀抱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我的现在时,也会成为你们的将来时。”在母校为毕业学员举办的“学长学姐对你说”成长故事会上,某旅干部叶巨翼与学弟学妹们围坐在一起。
这位刚刚走下高原的学姐,跟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着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你那里可以登录学校的信息理论平台吗?那里集合了某领域的最新资讯,有时间可以多看看。”到单位报到不久,大学期间的专业课教员谈何易便打来电话询问。
伴随部队转型升级,作为连队主官的叶巨翼,也想给自己来一次“升级”。然而,离开学校多年,对考研这件事她并没有信心。
“我们在学校等你。”不久,叶巨翼收到一份复习资料,扉页上写着教员们鼓励的话。
回到母校“升级”的,还有空军某团工程师高庆玉。
2008年,高庆玉本科毕业后分配至部队从事航空维修工作。“无论分到哪里,踏踏实实干3年,国防科大人的优秀就会体现出来。”毕业前教员的教诲,激励着高庆玉努力奋斗。
从零基础的维修师到部队业务骨干,高庆玉只用了两年。随着事业发展,高庆玉觉得自己“得跟上部队加速发展的步伐”。在导师推荐下,高庆玉再次回到母校先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如今,他在博士流动站助力某保障任务。
一路走来,一路成长。如今回到母校,高庆玉感慨地说:“毕业多年,感觉自己从未离开!”
学员有所需,母校有所应
只要毕业学员有需要,王海总是第一时间回应。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军校教员,王海几乎走遍了全军所有的重点哨位,仅青藏高原就去过20余次,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王海有一本伴随多年的工作笔记,上面记满了他跨越山海与毕业学员重逢、一起破解棘手难题的故事。
“教员,我们无法截获某信号,有什么办法吗?”一次,毕业学员曾文龙联系王海。王海简单收拾行李,匆匆赶往一线阵地。那段时间,他与曾文龙一起连续执勤,吃住都在设备旁,一边分析信号、排查频率,一边密切关注空情,很快就发现了“异常”。
助力部队战斗力升级的同时,王海的教学科研也有了新气象。演训场上最鲜活的案例,被搬到课堂上;基层部队难以破解的技术难题,成为团队的研究课题……
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学员“成长助力办公室”负责人赵金辉的案头,也放着一本厚厚的记录册。
图书馆资源、档案材料补办、政策咨询……每一名毕业学员的来电,他们都记录在册;每一个诉求,他们都及时处理反馈。
有时看似一个小小的需求,赵金辉要忙活一整天。“学校心系每一位毕业学员,重视他们毕业后的成长发展。”赵金辉说,每年毕业学员“成长助力办公室”都会开展问卷调查。在毕业学员来电记录册上,各种需求一目了然。
“你若疲倦,她是肩,给你依靠;你若驻足,她是岸,等你停泊。平凡或荣耀,泪水或欢笑,都有她敞开怀抱。”毕业多年的曾文龙经常梦到跟同学一起奔跑的情景,“那种一起加速冲刺的感觉真好!”
学业有起止,助力无终点
■傅爱国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重要论述为军队院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着眼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毕业学员成长助力工程”,抓好学员在校期间教育训练基础上,主动关注支持学员到部队后的能力素质再提升,努力做好人才培养的下篇文章。
立足全体系育人。将学员成长成才的视角放到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审视和思考,重点抓好学员在校期间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任职能力培育,延伸抓好院校所学知识与部队岗位实践的有效衔接,帮助毕业学员尽快适应岗位需要,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知识向能力跃升、课堂向战场延伸。此外,利用院校资源优势,丰富优质在线课程,提升职业素养,助力职业发展,为毕业学员打造“没有围墙的战争学院”。
着眼全周期育人。学业有起止,助力无终点。实施“毕业学员成长助力工程”,就是牢固树立全周期全过程的服务理念,立足每名学员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在校的几年时间,像企业抓产品的全寿命售后服务一样,为毕业学员在部队成长提供贯穿整个军旅生涯的指导帮助。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想学员之所想、急学员之所急,为正处于干事创业起步期、爬坡期、攻坚期的毕业学员助力,把他们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看得重一些、想得细一些,全心全意为每名学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尽可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
突出全方位育人。打牢毕业学员第一任职能力,解决好“水土不服”等问题,帮助学员到部队后“踢开头三脚”,为其积蓄长远发展动力提供有效支撑。把“毕业学员成长助力工程”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强军兴军备战打仗需求侧的桥梁纽带,一方面主动跟踪学员们的岗位任职情况,广泛收集用人单位对改进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掌握毕业学员岗位职业需求,找准人才培养服务备战打仗的着力点落脚点,助推学员成长成才,促进部队建设发展,反哺院校教育训练改革。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