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冰河渐冻,远处冰川高耸。驻守在雪峰之上的新疆军区神仙湾边防连,已步入“冬防时态”。
“太阳是金冠,月亮是银冠,神仙湾里守着乐观的兵……”富氧训练室内,一场“周末欢演”在笑声中拉开帷幕。中士李积的一曲《神仙湾》,将雪山极哨的快乐气氛瞬间点燃。他的身后,神仙湾“雪狼乐队”的鼓手、吉他手、键盘手齐上阵,周末的舞台上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一个集体的活力,源自每一个分子的活力。在艰苦环境扎根,勇敢和坚毅是军人必备的品格,同时也需要多点“阳光因子”。近年来,一批又一批90后、00后官兵走上神仙湾、天文点、河尾滩等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极哨,成为卫国戍边的新生力量。他们选择扎根高原的理由,坚定、简单,同时也很“多彩”。
网络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科技改善了守防保障的条件,“精神动力”来自妻儿和亲友的隔空鼓励,“能量满满”源于装备设施等硬件的迭代升级……今天的雪山极哨冬季保障,冬储物资供应充足,翻新的营房更温暖,配发的新型巡逻服更舒适,官兵周末的休闲生活更多彩,大家勤学苦练、孜孜不倦,有的挑战上榜“龙虎榜”,有的映雪苦读向着梦想发起冲锋。
走进神仙湾边防连荣誉室,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摆放在显眼位置,旗身上的编号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每次看到五星红旗在雪山之巅升起,我们内心斗志昂扬……”一个月前,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派代表赴连队看望戍边官兵,将这面国旗赠送给连队。如今,这面鲜艳的旗帜,激励着他们为祖国人民守好边、站好岗。
连日来,下士刘平精心挑选了几块他和战友一起手绘的戍边石,寄给牵挂着连队的友人。他说,随着贯穿“三十里营房至神仙湾”的边防邮路在今年全面开通,越来越多的“暖流”涌向哨所,“这个冬天,雪山极哨不再冷”。
你好,神仙湾。
神仙湾哨楼下,一名战士手捧戍边石。黄鹏飞 摄
汽车缓缓开进天文点边防连的大门,营区内,前一晚降下的雪,已被战士整理成一个个“雪堆”。
团队驾驶员、二级上士李阳将汽车停稳,透过车窗向外眺望,远处的雪峰一片银装素裹;近处,哨楼和营房的窗户上氤氲着水汽。在寒流与“暖流”的对冲下,战士们迎来了又一个“乍寒还暖”的初冬。
赋能“精神储备”——
“家庭联络员”“图书管理员”“助学教员”,冬季保障更贴心
最让连队战士心暖的,还是李班长的运输车带来“家的消息”。
连队文书、下士王伟浩站在营房大厅等待许久,待车停稳,迫不及待地跑上前,和李班长一起打开后备厢:满眼的包裹。
“感觉就像在开盲盒。”王伟浩欣喜地喊来战友,大家七手八脚搬运物资。李阳笑着把王伟浩拉到一边,拿出一份团领导特意叮嘱他带上山的“礼物”,递到了王伟浩手上。
这是一个精心包装的印泥盒,里面是王伟浩出生不久的儿子的“3D手模和脚模”,抚摸着这触手生温的“生命印记”,王伟浩笑着笑着,眼里泛起了泪花。
这份“礼物”,王伟浩已经等待许久了。
前些天,王伟浩与妻子通话,得知团里派“家庭联络员”到家中探望,不但送去慰问品,还为他现场准备了一份“特殊礼物”。作为军分区首批“冬季家访”的入选家庭,王伟浩和妻子为“家庭联络员”带来的关怀深深感动。
入冬前,团党委召开党委会,计划在春节前分批次走访基层连队的军士家庭,一批责任心强的机关人员和驾驶员被选为“家庭联络员”,为战士家庭送去一份问候,也为守防官兵送上一份亲情鼓励。
李阳从驾驶室取出一个盛满信件的箱子。顺手,他把其中一封信交给同乡——中士重姚。
拆开信封,一张照片掉出来,看着儿子虎头虎脑地摆出一个“奥特曼”的姿势……他不由得笑了。
马上就要探亲休假了,重姚掏出手机给妻子发去一条信息:“看到儿子的照片,心里特别温暖。”
每年入冬前,由基层主官给家住寒区的军属送上问候,一直是该团坚持的传统。今年中秋节,天文点边防连指导员给每个战士亲属都打了慰问电话,并邀请新战士父母与连队官兵一起进行“线上联欢”。
“有一种储备,叫做‘精神储备’。”记者与指导员交流,他形象地向记者介绍,过去,哨所守防最难抵消的是孤寂,近年来冬储冬备的形式已经延伸到了“精神层面”,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高原战士也需要精神领域的满足。
“哨所有了图书馆,山上的冬季,不再是一片银白!”王伟浩和战友一起,将几摞书搬进营房。
走进连队新建图书馆,淡黄色的墙壁粉刷一新,门口醒目处,挂有一幅牌匾:和田地区图书馆——天文点分馆。
今年在军地联合推动下,和田地区图书馆开展“书香千里行”服务活动,在天文点边防连建立分馆。军地双方签署共建协议书,定期向高原连队运送书籍和学习资料。
书架旁,当上“图书管理员”的列兵金胜彦认真整理书籍名录。说起这些书,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咱连的书都有‘身份证’,一书一码,便于战友线上阅读。这些书囊括军事、教育、文学、地理、法律等品类,共计2000余册。”
排长王定宇是连队的“助学教员”,每年都要帮助战友补习考学。这次物资上送,一批最新资料送抵连队,他一拿到手上,就研读起来。王定宇说:“这些资料大家早已翘首以待,晚上就组织大家学起来”。
“下一步连队线上阅览室同步建成,我们将与地方图书馆连线,大家通过手机APP借阅电子书不再是梦想,实现‘身在高原,眼观世界,博览群书’的愿景。”
今年10月,北京首都图书馆工作人员赴连队考察,在现有图书馆的基础上,与连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官兵通过扫码便可实时阅览电子书。
“网络赋能‘精神储备’,是今年连队冬储的一大亮点。在‘网生一代’官兵眼中,这也更符合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连长说,昔日天文点的冬天是“信息孤岛”,官兵对外联系主要依靠卫星通信装备、串联电话转接。去年以来,通信光缆铺设到了距离哨所较近的雪山峭壁,配置更高的基站建到了山顶。
“信息孤岛”不再孤单。如非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在海拔5170米的天文点边防连,官兵能享受和城市几无二致的网络服务。每到周末,战士与家人“面对面”畅聊,学习娱乐搭上“信息快车”,阵阵欢声笑语在营区响起。
丰富“能量储备”——
“迷彩方舱”“热水浴室”“深夜食堂”,冬季保障更走心
巡逻归来,某边防连二级上士吕甲鹏放下装具,走进微压氧舱进行氧保健治疗。
这是一个占地约10平方米的“迷彩方舱”。通风口释放着高浓度纯氧,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官兵巡逻归来的疲劳感渐渐消失。
驻守雪山极哨,充足的氧气供应必不可少。曾经,连队无法实现氧气自我保障,只能依托山下制氧站上送氧气瓶,官兵们平时很少吸氧,只想着把这些宝贵的“生命储能”留在关键时刻,留给更需要的战友。
“2021年,上级配发了制氧方舱,去年又为连队配发新式微压氧舱,吸氧再也无需山下保障。”作为后勤保障班班长,吕甲鹏介绍,官兵们在课余间隙,可随时体验身处平原般的氧保健治疗。
连队军医一下子变得更忙了,直言“能力跟不上连队的发展”。如今,他不仅要聚焦学习氧保健技术,而且要根据官兵身体情况制订个人吸氧计划,每晚就寝前挨个检查官兵吸氧动态,确保每人每天吸足氧。
“在高原连队,要保障微压氧舱、制氧方舱等大功率设备运转,一定要有颗强大的‘能源心脏’支撑。”
跟随着吕甲鹏的视频镜头,记者来到配电室,只见三台大功率发电机全力发动,马达轰鸣声“嗡嗡”震耳,一旁电脑终端上,实时显示风力、光能、柴油发电机三项供电数据。
“过去连队用电设备,依托2台小型柴油发电机供电,冬季突然断电是常态。”吕甲鹏回忆,那年,连队发电机相继故障,新发电机要2天后才能送上山。那些天,连队与团部通信中断,山上和山下的人,都急得在原地直跺脚。
后来,军分区推进新能源项目,为一线连点建设风光柴一体电站,边防有了24小时长明电。
“随着保障能力的提升,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如今都能实现了。”吕甲鹏介绍,连队吃菜有蔬菜工厂,取暖有电锅炉,如厕有环保厕所……其中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连队实现了“用水自由”。
连队浴室中水雾弥漫,热气腾腾,几位巡逻归来的战士正在淋浴。一级上士马志忠告诉记者:“冲热水澡,放松身心,洗去一身疲惫;可在以前,别说洗澡,连日常用水都紧张。”
一旁的房间里,吕甲鹏每天都要进行水箱加注。连队目前用水支持,都靠新安装的一组净水设备。
据介绍,这组新型净水设备去年落户连队,能有效过滤水中杂质。上级还为连队配发了新型运水车,储水量是原先的数倍,可满足全连一周的用水需求。
“若导热率下降,可能是煤中金属夹杂物堵塞炉排……”锅炉房中,某制暖公司维修人员王伟专程上山检查设备,连队“司炉工”张震一边学习故障排除技巧,一边认真记录着相关数据。
张震说,每年入冬前,上级都会邀请地方专家,上山开展维修讲座,为连队官兵开展现地教学,提升连队“自修自保”能力。这次张震已经跟学了一周,他说,要学的知识太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深夜,连队食堂好不热闹。加班、执勤归来的战友们,大多会来食堂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
“除了一日三餐,我们还为官兵准备了‘定制食谱’‘能量餐’,针对官兵执勤需求提供夜餐保障。”去年,炊事班长李鑫文成为连队“营养师”。此前,他曾多次外出学习营养学,掌握了科学配餐技术,这个冬天,运用所学,他和炊事班一起推出“暖心夜餐”,帮助官兵快速恢复体力,保持体能。
近年来,上级在蔬菜工厂的基础上,采取“定量+特色”相结合方式,定期选派炊事人员参加“营养师”考核培训,拿到资格证后回到连队,打造深受官兵欢迎的“深夜食堂”。
战士抱着刚采摘的蔬菜走出阳光温室。黄鹏飞 摄
天文点边防连的午餐时间。黄鹏飞 摄
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就寝前用热水洗脚。黄鹏飞 摄
升级“能力储备”——
“新猛士”“新巡逻防寒服”“新富氧训练室”,冬季保障更给力
“这周进行协同训练,大家来了解一下。”在海拔5418米的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围在公示栏旁查看周训练计划表,气氛好不热闹。
这一幕,连长看在眼中,内心满是欣慰。
“近年来冬季室外训练时间延长,连队注重在巡逻间隙增加战术课目,锤炼官兵快速反应能力。”该连连长告诉记者,目前部分高地和点位巡逻,他们已实现“摩托化”——乘坐新式巡逻车巡逻。
过去官兵巡逻,由于路况差,车辆装备落后,抵达停车点后还要徒步跋涉。
“如今道路平整宽阔,新型巡逻车劲儿大、动力足,很少出现陷车的情况。”二级上士刘万江接过话茬说。
近年来,军地道路养护力量开设“保通点”,常态养护积雪、坍塌路段,各级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官兵巡逻守防“如虎添翼”。
前几年,上级为连队配发第三代猛士巡逻车,在保证速度的情况下,提升越野能力,还能攀爬陡坡,官兵们说,“以往过不去的‘坑坑坎坎’,如今如履平地”。这也让徒步巡逻时间缩短。
“上级通报,我前方出现‘敌’小股兵力,按照预定计划实施反制!”车辆驶至一山脚下,连长下达战斗命令,下士王峻涛带组员迅速前出,分析“战场”环境,手绘周边地形图,并在地图上标注行动路线。
王峻涛在连队兵龄不算长,却是出了名的训练骨干。去年11月,上级对各连展开战备拉动考核,王峻涛带侦察班在高寒地域、跨昼夜连续行军20公里,成功阻击“敌”先头部队……
“随着科技强军深入推进,连队涌现出一批训练骨干、巡逻能手。”连长说,“上级为我们配发的高科技装备逐年增多,我们的执勤能力绝不能落后!”
近年来,高科技装备落户高原一线,随之而来的是官兵组训课目的淬火磨砺。通过长期开展“训勤一体”演练,官兵综合守防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外出执勤训练,官兵咋御寒?
穿在他们身上的新式防寒巡逻装具,已是今非昔比。
“面料防水、挡风,轻便,还能提高舒适性、保暖性。巡逻鞋采用超细纤维材料制成,既能防止雪水渗入靴内,还能保证靴内水汽排出。”聊起新式巡逻装具上的“科技元素”,连长如数家珍。
又到周末,王峻涛快步来到富氧训练室。伴随着动感的节奏,他和战友一起参加单车训练。
作为连队新上任的“富氧训练教练员”,王峻涛擦去额头上的汗珠说:“室外战术强本领,室内体能打基础,高原训练如今也要打出‘组合拳’。”
该训练场占地约400平方米,弥散式供氧装置,时刻为官兵提供氧气。王峻涛拿出新制订的训练计划,逐一为记者介绍:“早操和晚饭后,我们都会在这里集中开展基础课目训练,在训练中吸氧,提高血氧结合率,缩短新老兵体能差距。”
富氧训练室的一侧,连队建设了乒乓球、台球、篮球等场地。课余时间,官兵们放下手机,过一把酣畅淋漓的“球瘾”,正成为连队放松的新方式。
“今年冬天不一样。”一场以“乐守冬防,建功高原”为主题的篮球比赛即将展开,一级上士李望江和战友已经备战半年多,想着在这次“篮球联赛”上大展身手。
“天气越冷,越要酣畅练兵。”王峻涛说,在雪山极哨,“猫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官兵在富氧训练室锻炼。黄鹏飞 摄
(来源:解放军报 郭帅 陈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