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奕滨,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一次。
星夜风景
■唐俊
随着最后一架战机着陆、关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渐渐消散在夜风中。
交接完飞机后,机组人员陆续退场。空气中残留的航油味还未散去,道面维护班班长许奕滨已经带班员驾车上了跑道。
在这个机场,大多数人追着太阳开工,他们却总是赶着月亮干活。道面检修需要占用跑道,因此除紧急抢修外,其他维护工作展开得等到当天飞行结束之后。
深夜工作对他们班来说是常态,具体的数据,都有“记”可循:每一处损伤、每一次用料、每一次维护等,都被写进了工作记录本。
寂静的夜空里,回荡着切割机高速旋转的声音和混凝土拌料时单调的声响。抢修车雪白的灯光平铺在道面上,一道道细密的刻槽被映照得闪闪发亮。
许奕滨俯身蹲下,单腿跪地,将一块手掌大小的破损道面整齐切割下来,用刮刀细致地填充好物料、抹平。接下来,他需要耐心等待其凝固,再用刻刀为这块“新皮肤”修出纹理。
沉沉夜色下,除了停机坪上的警卫,只有月亮和星星还在眨着眼睛,默默陪伴着他们。
许奕滨所在的道面维护班,战斗在战鹰起降的地方,每天都在和石子、异物打交道。
在外人看来,从选材、配比到拌料、施工,都如字面意思般简单明了,其实操作起来处处有学问。好比道面有条小裂缝,发展到什么程度需要补?又该用什么材料和工艺补?许奕滨说,“这里面的门门道道,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的积累。”
“不同材料,需要的硬化时间不同,最终的硬度和承压性、耐久性也不同;哪怕同一材料,在不同季节和气温下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掺入不同的辅料,带来的变化和差异则更加多样。”短暂的闲歇时间,许奕滨和班员们分享着工作经验。
尝试、对比、总结,是这位班长的习惯。他坚持从时间中探索最佳方案,又用它们来抗衡时间。改配比、掐时间、测硬度、作对比,他们班的试验记录就写在连队车场前的水泥路上。
放眼望去,这条不长的水泥路面上,散布着一块块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补丁”。走近细看,每块“补丁”旁边都用记号笔标记了一串串数据——那是不同用料、不同配比所进行的道面修补试验,每天车辆进出、往返碾压,反复检验着材料和工艺,也直观地呈现着试验效果。
硬化用时、最终硬度、用料配比、经济成本……林林总总的因素,像账目一样刻在许奕滨的脑子里——每次道面抢修,既要看时机看面积,又要算时间算成本,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案。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材料,抢修出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道面,确保战机长期安全起降。”说到这里,许奕滨心中生出了自豪之情,在这个机场起降的飞机,从未因地面异物、跑道破损等因素导致意外受损。
这一夜,道面维护班的战士们细细检查了整条跑道,修补了两处断裂的板角,又扩宽填补了三条碎石剥落的裂缝,道面恢复了应有的光洁平整。
天空有飞鸟掠过,跑道两侧的助航灯开始试光,将一大片黛色的天空染成红色。许奕滨和战友们披着浓重的雾气回到宿舍,伴着战鹰腾空的轰鸣声沉沉睡下。梦中,有波澜壮阔的大海,隐约间,还有昨晚夜空中闪耀的星光。
(摄影:王国祥)
心声
时常听战友们说起,欣赏战鹰最美的角度,是坐在消防车里或站在拦阻网下,看它直上云霄,看它披霞掠过。我总是站在洒满月光的跑道上,想象着一架架战鹰滑过由我修好的道面,安全起飞——那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许奕滨)
刊头书法:谭健
刊头设计:周永昊
封面摄影:魏金鑫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