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营观察丨写在大海深处的绿色答卷(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新材料、新技术成为保障新动能

从居住舒适到绿色升级,一座营房实现“双碳”目标

走进营房,我并未感到特别——外墙、门窗、空调……目光所至之处,一切看起来都很普通。于是,我准备先从外部探索。

推开玻璃门,三步并作两步登上室外楼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洁白的云朵、清澈的海水、翱翔的海鸟尽收眼底。突然,房顶上一抹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征得同意后,我爬上了视野更加开阔的屋顶。

“班长,你在这座房子里居住过吗?”我开门见山地问。

“当然住过,我可是首批住户,这房子真不赖!”一名战友竖起大拇指。阳光打在他黝黑油亮的脸上,他那洁白的牙齿有些反光。他接着说:“这房子神奇得很,明明比其他营房离海边更近,住在里面却不感觉潮湿……”

一座看起来与普通营房相差不大的房子,为何体验感有如此差别?顺着贴在墙壁上的梯子,我缓步下移。无意间,我的手触碰到略显粗糙的墙壁。

“零碳营房”项目施工方负责人裘工程师用指腹轻轻划过墙面,一边比划一边说:“这个墙面并非采用传统的材料,而是秸秆墙。”

在不远处休息的士兵们闻声前来,围绕在裘工程师身旁,期待得到更多的答案。“秸秆堆在土地里确实是废料,可混合入建筑墙面中,就变成了隔热能力强、隔音效果好的优质环保节能材料。”裘工程师解释说。

这项变废为宝的技术,引得大家频频竖起大拇指。“在我看来,这座营房不仅材料环保,建筑周期也值得点赞。”士兵孔清哲说,他见证了这座营房的“诞生”。“零碳营房”从空旷平坦的地上拔地而起不过70天,比以前建造营房的时间缩短了不少。

“施工工期越长,对岛上资源的消耗越多。如今,尽管岛礁保障条件好了不少,但依旧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抛之脑后。”孔清哲望着大海,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晚饭过后,我随科研团队再次来到“零碳营房”。与上次不同的是,这回团队成员李博士手里多了几个不同品牌的温度计和湿度计,他们准备测试一下“零碳营房”内外温度和湿度数据。

为了让数据更加客观,海军勤务学院科研团队在测试前已经关闭一切电源。此时,他们重新合上电闸,等待暴晒了一天的房间降温,并记录降温所需要的时间。

太阳缓缓落下,海面被染成金黄色。等待降温间隙,我们一起凝望着海上落日,短短十几分钟,天空从鹅黄色变成橘红色,海水从金黄色变成藏青色。在余晖的映照下,我们返回营房。

刚进门,我就感受到阵阵凉意,降温速度初步达到预期值。接下来,最关键的是让数据说话。仪器校准后,依次排列在营房内桌子上。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几双眼睛齐刷刷盯着仪表盘跳动的数字,温度越来越低,湿度越来越小。

温度数字定格在25,湿度数字定格在55。大家松了一口气,紧锁的眉头逐渐舒缓:实际效果比预期值更好。

走出营房,仪器暴露在空气中再次排列,温度数字定格在29,湿度数字定格在80。

“收工!”看到营房内外数据的对比,科研团队一行人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披着月光和海风,我在岛上漫无目的地散步。不远处,一片空旷的广场前传来富有特色的黎族乐曲,随着音乐的律动,岛上民众手拉手载歌载舞。

这是一座多么富有活力的海岛啊!

把官兵心事放心上

从看天喝水到自主供水,一项技术带来几多温情

海军勤务学院研制的新型海水淡化装置上岛,官兵直饮水保障升级,供水班班长刘帅高兴极了。

“零碳营房”旁边,是一个特制的集装箱,集装箱里安装着一套新型海水淡化装置。经过这个装置过滤后的海水可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此前,通过传统海水淡化装置过滤后的海水通常作为岛上居民生活用水,而饮用水主要来自海运补给和雨水过滤。

“过去,一旦发生极端灾害天气,补给船无法靠岸,或降雨量减少,官兵喝水就成了难事。”看着新型海水淡化装置,刘帅发出感慨,“其他海水淡化技术产出的水口感不好、水质一般,官兵喝起来难免有心理负担。”

“以后有什么计划,有没有回家的打算?”

“我要一直在这儿干!”对这个问题,刘帅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以前守岛的老班长,保障技术个顶个好,我也想像他们一样,让战友们都能用水不愁!”刘帅得意地仰起头。

“家里怎么交代?”

“媳妇很支持我!就是对她的陪伴很少,确实有些委屈她了……”刘帅的头垂了下来。

“守岛就是守家。”刘帅抬起头冲我憨憨一笑,看似在回答我的问题,实则是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确认。

“刘帅,你来学习一下这个装置的使用方法,我们下岛后,你就能正常维护使用了。”该项目负责人黄副教授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黄副教授在现场进行教学,把内容录制成视频剪辑微课,再配以图文解释,把整套装置的使用说明留在了岛上。

现场教学结束后,刘帅来到供水班向黄副教授一一介绍现有的供水装置。他自豪地说,别看这里地方不大,却保障着整座岛上营区的用水。嗬,真是个了不起的工作,他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走出供水班,两只军犬吸引了我的目光。刘帅满眼深情地望着它们介绍说:“摇着尾巴的叫‘海淡’,趴在地上的叫‘雨水’。有它俩在,这里晚上没有人敢随便过来。”

“海淡”“雨水”,两只军犬看似不走心的名字却让我心里沉甸甸。

海岛的一块巨石上,刻着“祖国万岁”4个大字。吴队长告诉我,这是岛上的战友们用了半年时间一笔笔刻出来的,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重新描摹一遍。

祖国万岁——这是刻在石壁上的字,也是刻在官兵心里的4个字。守岛官兵愿意把青春留在这里,何尝不是因为守卫祖国海疆的使命。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保护美丽海岛,守护战友们的家。

第二天一早,我随科研团队一行人聚集在海水淡化装置集装箱旁。只见项目总师韦教授手执空瓶,准备饮用净化好的第一杯水。他说:“想让官兵们喝得放心,首先得自己敢喝!”

“开阀。”清冽的直饮水从管壁缓缓流出,韦教授拿起灌满水的瓶子仰头直饮,其他人也纷纷排队接水。

“如果这个装置能在周围小岛上推广使用,直饮水补给将不再是难题。”刘帅说,即使遇到极端天气,周围小岛电力路径被切断,搭载光伏发电的新型海水淡化装置也能源源不断提供直饮水。

一名供水班班长,眼里满是水,心里都是情。

两天的海岛之行结束,离岛的飞机即将起飞。这趟行程太短,想要记录的却太多。那晚的银河真美,比银河更美的是水碧天蓝的海岛,比海岛更美的是守岛战友们的那一抹微笑。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军营观察丨支部建在连上,更要强在连上

1927年,毛主席领导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人民军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新时代,习主席对基层党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强调“扭住党的组织抓基层”,对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职责功能、发力重点、队伍建设等方面作...

军营观察丨一名指导员的教育课创新尝试

一名指导员的教育课创新尝试 ■曹达功 谌睿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马振 王钰凯 深夜,第76集团军某旅七连连长检查完第三哨,发现易指导员房间的门缝还透着光亮。他敲了敲门,走了进去。 每次上教育课前一晚,易指导员的房间都会有些乱。墙上挂着一块白板,上面画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

军营观察丨一朵“浪花”的逐梦之旅

海军第44批护航编队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张元虎 摄   2023年10月10日,海军淄博舰机电部门柴油机兵张科奇正在机舱检查装备。叶宇骏 摄 深夜,亚丁湾某海域,中国海军第44批护航编队指挥舰淄博舰正在执行护航任务。 向下,再向下。沿着舷梯爬进柴油机舱,机电部门柴油机兵...

军营观察丨一支舰艇部队的“数据远航”

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组织舰艇编队奔赴某海域开展实战化训练。王泽洲 摄 一仗一更新,时时保鲜作战数据 每当舰艇演训归来,便是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数据分析技师们最繁忙的时刻。 作为数据分析技师,他们的主要工作便是采集支队各舰每一次出海训练带回来的各类数据,并及时对这些数据...

军营观察丨一群基层官兵的“科研马拉松”

坚持奔跑,冲出峡谷 ■黄薇薇 中国军网记者 赵松岩 阳光穿过窗子,越过层叠的展板,在礼堂洒下错落有致的剪影。 前来参观的官兵逐渐退场,北京卫戍区某部创新成果展画上了句号。熙熙攘攘的礼堂变得安静起来,工程师刘和渊盯着一块展板出神。 看着展板上的图片和文字,这位基层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