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新技术成为保障新动能
从居住舒适到绿色升级,一座营房实现“双碳”目标
走进营房,我并未感到特别——外墙、门窗、空调……目光所至之处,一切看起来都很普通。于是,我准备先从外部探索。
推开玻璃门,三步并作两步登上室外楼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洁白的云朵、清澈的海水、翱翔的海鸟尽收眼底。突然,房顶上一抹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征得同意后,我爬上了视野更加开阔的屋顶。
“班长,你在这座房子里居住过吗?”我开门见山地问。
“当然住过,我可是首批住户,这房子真不赖!”一名战友竖起大拇指。阳光打在他黝黑油亮的脸上,他那洁白的牙齿有些反光。他接着说:“这房子神奇得很,明明比其他营房离海边更近,住在里面却不感觉潮湿……”
一座看起来与普通营房相差不大的房子,为何体验感有如此差别?顺着贴在墙壁上的梯子,我缓步下移。无意间,我的手触碰到略显粗糙的墙壁。
“零碳营房”项目施工方负责人裘工程师用指腹轻轻划过墙面,一边比划一边说:“这个墙面并非采用传统的材料,而是秸秆墙。”
在不远处休息的士兵们闻声前来,围绕在裘工程师身旁,期待得到更多的答案。“秸秆堆在土地里确实是废料,可混合入建筑墙面中,就变成了隔热能力强、隔音效果好的优质环保节能材料。”裘工程师解释说。
这项变废为宝的技术,引得大家频频竖起大拇指。“在我看来,这座营房不仅材料环保,建筑周期也值得点赞。”士兵孔清哲说,他见证了这座营房的“诞生”。“零碳营房”从空旷平坦的地上拔地而起不过70天,比以前建造营房的时间缩短了不少。
“施工工期越长,对岛上资源的消耗越多。如今,尽管岛礁保障条件好了不少,但依旧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抛之脑后。”孔清哲望着大海,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晚饭过后,我随科研团队再次来到“零碳营房”。与上次不同的是,这回团队成员李博士手里多了几个不同品牌的温度计和湿度计,他们准备测试一下“零碳营房”内外温度和湿度数据。
为了让数据更加客观,海军勤务学院科研团队在测试前已经关闭一切电源。此时,他们重新合上电闸,等待暴晒了一天的房间降温,并记录降温所需要的时间。
太阳缓缓落下,海面被染成金黄色。等待降温间隙,我们一起凝望着海上落日,短短十几分钟,天空从鹅黄色变成橘红色,海水从金黄色变成藏青色。在余晖的映照下,我们返回营房。
刚进门,我就感受到阵阵凉意,降温速度初步达到预期值。接下来,最关键的是让数据说话。仪器校准后,依次排列在营房内桌子上。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几双眼睛齐刷刷盯着仪表盘跳动的数字,温度越来越低,湿度越来越小。
温度数字定格在25,湿度数字定格在55。大家松了一口气,紧锁的眉头逐渐舒缓:实际效果比预期值更好。
走出营房,仪器暴露在空气中再次排列,温度数字定格在29,湿度数字定格在80。
“收工!”看到营房内外数据的对比,科研团队一行人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披着月光和海风,我在岛上漫无目的地散步。不远处,一片空旷的广场前传来富有特色的黎族乐曲,随着音乐的律动,岛上民众手拉手载歌载舞。
这是一座多么富有活力的海岛啊!
把官兵心事放心上
从看天喝水到自主供水,一项技术带来几多温情
海军勤务学院研制的新型海水淡化装置上岛,官兵直饮水保障升级,供水班班长刘帅高兴极了。
“零碳营房”旁边,是一个特制的集装箱,集装箱里安装着一套新型海水淡化装置。经过这个装置过滤后的海水可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此前,通过传统海水淡化装置过滤后的海水通常作为岛上居民生活用水,而饮用水主要来自海运补给和雨水过滤。
“过去,一旦发生极端灾害天气,补给船无法靠岸,或降雨量减少,官兵喝水就成了难事。”看着新型海水淡化装置,刘帅发出感慨,“其他海水淡化技术产出的水口感不好、水质一般,官兵喝起来难免有心理负担。”
“以后有什么计划,有没有回家的打算?”
“我要一直在这儿干!”对这个问题,刘帅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以前守岛的老班长,保障技术个顶个好,我也想像他们一样,让战友们都能用水不愁!”刘帅得意地仰起头。
“家里怎么交代?”
“媳妇很支持我!就是对她的陪伴很少,确实有些委屈她了……”刘帅的头垂了下来。
“守岛就是守家。”刘帅抬起头冲我憨憨一笑,看似在回答我的问题,实则是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确认。
“刘帅,你来学习一下这个装置的使用方法,我们下岛后,你就能正常维护使用了。”该项目负责人黄副教授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黄副教授在现场进行教学,把内容录制成视频剪辑微课,再配以图文解释,把整套装置的使用说明留在了岛上。
现场教学结束后,刘帅来到供水班向黄副教授一一介绍现有的供水装置。他自豪地说,别看这里地方不大,却保障着整座岛上营区的用水。嗬,真是个了不起的工作,他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走出供水班,两只军犬吸引了我的目光。刘帅满眼深情地望着它们介绍说:“摇着尾巴的叫‘海淡’,趴在地上的叫‘雨水’。有它俩在,这里晚上没有人敢随便过来。”
“海淡”“雨水”,两只军犬看似不走心的名字却让我心里沉甸甸。
海岛的一块巨石上,刻着“祖国万岁”4个大字。吴队长告诉我,这是岛上的战友们用了半年时间一笔笔刻出来的,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重新描摹一遍。
祖国万岁——这是刻在石壁上的字,也是刻在官兵心里的4个字。守岛官兵愿意把青春留在这里,何尝不是因为守卫祖国海疆的使命。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保护美丽海岛,守护战友们的家。
第二天一早,我随科研团队一行人聚集在海水淡化装置集装箱旁。只见项目总师韦教授手执空瓶,准备饮用净化好的第一杯水。他说:“想让官兵们喝得放心,首先得自己敢喝!”
“开阀。”清冽的直饮水从管壁缓缓流出,韦教授拿起灌满水的瓶子仰头直饮,其他人也纷纷排队接水。
“如果这个装置能在周围小岛上推广使用,直饮水补给将不再是难题。”刘帅说,即使遇到极端天气,周围小岛电力路径被切断,搭载光伏发电的新型海水淡化装置也能源源不断提供直饮水。
一名供水班班长,眼里满是水,心里都是情。
两天的海岛之行结束,离岛的飞机即将起飞。这趟行程太短,想要记录的却太多。那晚的银河真美,比银河更美的是水碧天蓝的海岛,比海岛更美的是守岛战友们的那一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