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不仅要建起来,更要强起来
今年初,下士操纵员糜浩和10多名义务兵一起,如愿从平原雷达站调入高原雷达站执行任务。没想到,高高兴兴上高原,腿还没迈几步,高原反应就找上门,糜浩休整了几天才恢复正常工作。
此时,难度程度倍增的任务,也让糜浩难以招架,甚至连装备高原常见故障,他也难以独立排除。
“在位不能胜任,打起仗来可就麻烦了。”看着新同志们很努力但很吃力,热情很高但能力不高,该站指导员心里很着急。
原来,由于雷达站完成固定部署时间短,前期都是安排相对固定的骨干担负连队建设重任。随着连队各项建设目标初步实现,旅党委立足长远和全局,制订了官兵定期轮换机制,每年站里都会向外输送一批经过任务锤炼的骨干,而平原雷达站也会推荐一批新同志来接受锻炼。
“独立驻防在外,很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我们必须有很强的自主抓建意识。”支委会上,有同志建议向上级争取多留骨干、少进新人,该站指导员则认为人员轮换流动短期内有局部影响,但长期看对全旅意义重大,不仅要坚决执行,还要研究新员战斗力快速生成机制。
面对质疑,这位指导员觉得只有看到效果才能拉直大家心中的问号。他组织支委们系统梳理高原雷达站与平原雷达站的差异,紧盯任务需要明晰建设标准,对照细化各岗位的能力要求和各专业人员能力指标,为每名新同志量身订制成长计划,开展一对一帮带。
按照站里制订的一人一案培养模式,糜浩每天挤出时间学理论,晚上睡觉前都会上机进行模拟训练,能力进步很快。
记者发现,除了糜浩这种训练尖子外,连队管理的很多环节也出现了诸多初级军士。该站指导员介绍,针对新同志创新意识强、工作积极主动性高,站里专门出台骨干锻炼机制,拿出值班员等重要岗位让新同志接受锻炼,培养更多骨干人才助推连队长远发展。
“只有走得多、看得多、想得多,才能解决更多问题。”一次例行巡查后,年轻战士苏鹏在自己的工作日志写下这样一段话。
当值班员全面掌握连队情况,进作战席位深研“敌”情对手,苏鹏的综合素质进步明显。他不仅向站里提出了调整站部、资料室、指挥室布局利于战备的“金点子”,还研究出了改进雷达工作模式的好办法。
“新人带来了新挑战,更带来了新活力、新战力。”看到新同志在短时间内的喜人变化,该站指导员对连队高质量建设信心倍增。
能力是雷达站的立站之基,也是各站建设发展中遇到最多矛盾困难的地方。一次,某雷达站军事理论成绩再度靠后,受到旅党委严肃批评。打好“翻身仗”,成为支部一班人最大目标,灯火通明、加班加点是每名官兵的常态。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发现成绩进步不明显,焦虑情绪在全站蔓延。党支部及时召开议训会,并将参会人员扩大到部分技术党员骨干,一道研究解决办法。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有同志提出“加大训练强度”。可话音未落,就遭到支委唐卫军反对:“不充分考虑个人实际和方式方法,简单搞‘题海战术’‘打疲劳战’,不仅丢了兴趣,还减了成效。”唐卫军拿出调查研究半个月后形成的数据分析,提出从创新训练方法着手。
有理有据的建议,得到了大家认可,并列入支部决议。当天,站里就召开军事民主会,推出一系列举措。连队理论训练成绩迅速止跌向上、直追先进。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不仅要建起来,更要强起来。如今,该旅各雷达站党支部委员,均对标“把岗位职责搞清楚、政策法规学清楚、情况底数摸清楚、程序标准理清楚、语言表述练清楚、闭合回路抓清楚”6个方面,理清自身能力现状,绘出争当先进路线图。他们在提升自主解决各类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官兵们跟着党支部打胜仗的决心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