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鹰升空,我心飞翔
■解放军报记者 徐 娜 特约记者 刘海洋
天还未亮,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棚内,几名机务兵刚刚完成飞机降落后的检查排除故障工作。当朝阳升起的那一刻,他们的身影在地面投射出长长的印记……
机务工作看似简单,实际却枯燥繁复。心细如发是每一名机务兵的特质。座舱里、机翼下……机务兵的身影遍布战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责任托举着战机的每一次高飞远航。
不分昼夜,不论冬夏,停机坪上,机务兵总是到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夜幕降临,朝阳初升,机务兵永远是陪伴战机最久的那一个。“我们是风雨无阻的追梦人,在青春年华守护战鹰远航,是责任,更是荣光。”他们这样说。
亲历战机升空,才会更懂机务兵。机棚内,战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让在场每个人的身体都产生强烈共振,航油燃烧的气味伴随着战机尾流的热气,更是让人感到窒息。跨立在机棚下的机务兵们却面不改色,专注而认真。
座舱盖关闭,战机滑至起飞线,向着蓝天展翅而飞,仿佛带着主角光环,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机务兵责任重大,保障的是战斗胜利、战友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机械师李强说,“在机务一线工作20多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送战机安全升空,迎接战机平安归来。”
机务兵们常说:“胜利表现在空中,但是胜利保证在地面。”面对成百上千的电门、指示灯、仪表……他们需要拧好每一颗螺钉、盖好每一块蒙皮、消除每一个隐患。
作为托举战机升空的幕后英雄,机务兵站在没有鲜花与掌声的幕后,但又挺立在空军战斗力保障的前沿。战鹰升空,我心飞翔。对于航空机务兵来说,没有什么能比顺利放飞、安全迎回战机更让他们开心的事了。
星光虽微,却也成澜。每架战机翱翔蓝天之时,都有一抹蓝色身影在默默守候。朝阳落日间,浩瀚星空下,他们放飞的,其实是自己的青春梦想。
机务官兵正在检查场道。王世莹 摄
机务官兵正在检查战机。曹煜坤 摄
走近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兵——
“青春与战机作伴,我们很骄傲”
■解放军报记者 徐 娜 特约记者 刘海洋 通讯员 雍 彪 文 瑞
战机滑出。喻泽琪 摄
冲劲靠一时爆发,韧劲是持久的蓄力
秋夜,阵雨丝丝,飘洒而下。
晚上10点30分,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跑道上,一架架泛着青灰色光泽的战机蓄势待发。机翼下,几名身着蓝色机务服的官兵紧张地忙碌着。此刻,他们目光坚定,神情严肃。
这是一次跨昼夜飞行训练,机械师李强带领机组成员早早来到外场,认真检查着战机的每一处细节。“战机升空后是飞行员的舞台,战机起飞前是机务兵的舞台。”李强说。
战机维护,琐碎又单调。每天和飞机打交道,就要面对这种“枯燥乏味”。“10年前,李强就跟我说好孤独,有退役的冲动。10年过去了,已经46岁的他依然在一线扛梯子。”机务大队领导说。
在机务大队工作24年,李强安全保障战机飞行数千小时,转战数万公里参加各项任务。时至今日,他仍然在陪伴战机的每一次起降。
“虽从未随战机翱翔蓝天,但我要用匠心托举战机升空。”500多张手绘管路图、10多万字维修笔记,李强笔下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符号都折射着他与战机的密切关系。
刚刚接触机务工作时,面对精密复杂的飞机结构、晦涩难懂的发动机原理、多如牛毛的数据,李强爆发出一股冲劲儿。他白天进场跟着师傅学操作,晚上回到宿舍翻看专业书,决心要将这个“大家伙”琢磨明白。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李强随部队到高原驻训时,一架战机的发动机产生故障。“那时的战机自动化程度不高,要手动调节。”李强运用书中学到的方法,成功抢修排除故障,荣立三等功。
那一刻,自豪和荣誉感充斥着李强的内心。他告诉自己,要做好战机背后的守护者。
24年间,李强多次完成故障抢修。日复一日的努力,让他成了战友们口中那个“能托底的人”。
一次日常维护中,李强发现战机发动机舱本该干燥的壁板有些潮湿。“直觉告诉我有些不对劲,实心的金属不应该变潮。”李强说。
李强盯着潮湿的地方反复检查,还找来战友做帮手。前前后后找了两个小时,都没有找出缘由。
虽然反复检查都没发现问题,但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李强对这个反常的现象还是抱有疑虑:“机务兵都有‘强迫症’,飞机上的反常现象必须探出究竟。”
李强又爬进了进气道,当检查结束拿出反光镜的那一刻,他心里一惊:“反光镜上起了雾珠,这肯定不对,飞机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经过反复摸排,原来是液压油泄漏雾化产生的湿气。“如果这个故障没有被及时发现,战机升空后液压油就会泄漏,飞机很可能失控。”李强说。
作为机务大队资历最深的机械师,李强是整个机组的主心骨。24年的一线机务工作经历,让他成了严谨细致的代名词。
“话虽然不多,但有他在,就很踏实。”这是战友们对李强的评价。采访中,李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机务工作操作起来并不难,但做到极致不容易。”
李强用手中的工具形容机务工作的标准:像千分尺不差分毫、像轮挡定标卡位、像保险丝把住最后一关。
在机场看着精心维护的战机顺利升空,是李强最有成就感的事。看着看着,那个刚到机务大队时的懵懂新兵,如今鬓角已生出白发。
对于机务兵而言,重复单调是工作的常态。对此,李强有自己的一番理解:“我们的工作越枯燥,飞机越安全。”
冲劲靠一时爆发,韧劲是持久的蓄力。战机旁,李强总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检查最细的那一个、双手最黑的那一个。李强曾跟随部队进驻大漠戈壁,进行新型导弹靶试,当他维护的战机使用新型导弹击中靶机时,一向坚强的他流下了热泪:“以后空军导弹的发展史上,也有我的足迹了。”
如今,李强身边的战友变了,保障模式变了,但他的职务一直没变,始终作为普通机械师战斗在保障一线。他说:“从来到机务大队的那天起,我的梦想就是扛着梯子,送战机安全升空,迎接战机平安归来。”
如果思想不抛锚,干工作就不会粗心
不久前的一次战斗值班,军械员马奔腾在检查中发现,一架战机起落架某装置的信号灯不亮。他爬机翼、查电路、看软件,判明原因后独立排除了故障。排长在一旁,不禁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谁能想到,如今这个业务熟练、积极阳光的年轻小伙子,曾经在大家眼中工作消极、作风松弛。谈及改变,马奔腾说:“是排长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
“想得到,就得先做到。”排长说过的这句话,被马奔腾郑重地写在了笔记本上。为什么对这句话感触最深,马奔腾说:“当我真正理解这句话时,我找到了机务兵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虽然我们不能同战机一起翱翔蓝天,但战机翱翔蓝天离不开我们。”
受当兵的哥哥影响,马奔腾对军营充满向往,他想像哥哥一样在训练场上拼搏冲锋。怀着一腔热血来到部队,成为一名机务兵,马奔腾发现,工作内容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机场上,夏天鞋底能烫化,冬天全身能冻透。一开始我还对一切充满好奇,慢慢就懈怠了,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马奔腾说。
一次飞行后检查,一块保险丝板被马奔腾放在口袋里带上了飞机,并落在了座舱里。“我们工作时衣服里不能夹带任何东西,所有工具必须放在工具箱中。”马奔腾说,“夹带在衣服中的工具容易被遗忘,一旦落在飞机上,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这件事,马奔腾受到了排长严厉批评,这是他当兵以来被批得最狠的一次。晚上,当其他战友都已经入睡时,马奔腾在学习室中反复回忆事情经过,边想边写,1300多字的复盘检讨,他写了很久……
深夜,马奔腾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脑中像过电影一样闪过当天工作的点滴。“我反复在想,为什么没发现保险丝板遗落。”直到第二天向排长报告事故经过时,排长的一番话才让马奔腾如梦初醒。
“你当兵是为了什么?为了混日子?”排长的话让马奔腾十分羞愧。他抬头看向排长身后排列整齐的战机。那时,这些战机呼啸升空的样子在马奔腾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发动机的轰鸣声仿佛就在耳边,我好像又找到了第一次看见战机升空时的兴奋和自豪,兵之初想要建功军营的心情又回来了。”马奔腾说,“我也在那时明白了,如果思想不抛锚,干工作就不会粗心。”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斗大的风。战机下,排长拍着马奔腾的肩膀说:“想得到,就得先做到。”
这天过后,马奔腾的床头柜中多了一个小本子,那是他给自己准备的“错题本”。工作中发现不懂的问题,他会记下来找师傅请教;维修中没见过的故障,他会将处理步骤写下来反复翻看;新的检查方式,师傅教一遍记不住,他就抄下来反复练习……
半年多过去了,马奔腾成长为机务中队的业务骨干。曾经,马奔腾在枯燥繁琐的工作中找不到自身价值,义务兵期满就想退伍。如今,他有了新的目标:“我想像师傅们那样,将青春献给军营,保障每一架飞机顺利飞天。”
和马奔腾一样,特设员徐號东也是受家人影响走进军营。他的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翻看爷爷胜利归国的照片,唤醒了徐號东的从军梦。
经过新训,徐號东被分配到机务大队。当得知所在旅前身部队曾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取得击落敌机18架、击伤敌机4架的辉煌战绩时,那些保家卫国的先辈同爷爷的身影,在徐號东心中熠熠生辉。
徐號东下定决心,要在岗位上大干一场,但他的成长却磕磕绊绊。下连不久,师傅安智锋就发现,这个性格内向的新兵工作起来虽然积极,但拿起工具双手总是配合不好。
是向困难低头,还是征服困难?徐號东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基础薄弱,他就借来专业课本,反复研究;业务有困惑,只要经验丰富的老兵有空闲时间,他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动手能力不强,他就反复操作,由会到熟,由熟到精。
夜晚的机务训练中心总能看到徐號东的身影,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他的理论功底不断夯实,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次飞行保障任务,徐號东进座舱检查时发现一个故障,初步排除故障后,故障还是复现。飞机拉至修理厂后,徐號东马上着手准备工具检查。
“那是我第一次独立排除故障,按照师傅教的要领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一点一点对飞机进行检查,不敢有一丝疏漏。”徐號东说。经过一夜检测拆装,排除故障时天已大亮。
看着检修完的战机再次翱翔蓝天,徐號东开心地笑了。“那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成就感。青春与战机作伴,我很骄傲。”
成长需要汗水浇灌,努力是最大的捷径
飞行训练结束,机械员方炜和方耀打起精神准备为战机体检。不多时,方炜就已弓着身子钻入进气道,方耀则在一旁适时递上工具。
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哥哥方炜沉稳持重,弟弟方耀聪明外向。从小就爱看军旅电视剧的兄弟俩,在心底有个军营梦。2016年,刚满18岁的他们商量着一起参军。
机务兵的军旅生涯从背记各种知识开始。在“机务夜校”的那段时间,兄弟俩每天有背不完的系统原理和规程。那时,方炜每天总是第一个背完,而爱走神的方耀只能看着哥哥先回去睡觉。
拆油滤时,师傅李双伸在拆,有点小洁癖的方耀则在一旁呆呆地看着。另一架飞机前,方炜在配合战友檀鹏岗更换液压泵时,胳膊还被煤油“蜇”褪了皮。
“也就几个月,和我一起生活将近20年的哥哥,成了我要拼命追赶的人。”方耀说。为了两人能顺利独立执行任务,方炜决定帮助弟弟迎头赶上。
“成为合格的机务兵并不简单,相关保障书籍有600多页,还有数不清的结构图、公式和数据。”方炜说。
为了学好基础理论,方炜一个月记下3本笔记,方耀的专业书也被翻得卷了边。两人的书越“啃”越“薄”,技能越练越精。飞机近千个核心零部件参数,他们硬是牢牢记在脑子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人顺利通过考核,拿到外场机务保障的“入场券”。就在兄弟俩还在为顺利独立执行任务兴奋时,缺乏实战经验的他们就吃了第一个“败仗”——“一次排除故障,我们忙碌了半天,也没找到故障原因。”从那之后,两人无比珍惜每次外场实践机会,在各种情况和环境下锤炼实操本领。
年底,方炜和方耀作为优秀义务兵双双走上了领奖台。“成长需要汗水浇灌,努力是最大的捷径。”方耀说,“和哥哥一起成为优秀的军人,我梦想成真。”
去年,兄弟俩作为旅里首批改装新机的战士,又一次顺利独立执行任务。“站在新的起点,托举国之重器翱翔蓝天,是我们一辈子的荣光。”
同样参与新机改装的航电师陆训磊,也有同样的感悟。
那年,在高原驻训的陆训磊,接到改装新型战机的征求意见,他想都没想就同意了。“第一次进新机座舱,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国之重器,也懂得了现代战场上航电对于战机的重要性。”陆训磊说。
为了熟练掌握新机维护技巧,陆训磊白天钻机舱、摸线路、练操作,晚上读教材、看图纸、背要点,飞机旁总有他提问题的身影。
采访中,陆训磊手上的几道疤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说,一次次实操中,为了在力度和精度间找到平衡,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留下了疤。
陆训磊的内务柜里,摆着一本他抄写的机务维护规程。“一共抄了十几本,既学习了规程,也练就了耐心。”他笑着说。就这样,陆训磊凭着自己的努力胜任了新型战机的航电岗位。
采访临近结束,信号弹在机场腾空而起,多架战机跟进起飞,一道道耀眼的尾焰直刺苍穹。
注目战鹰翱翔,陆训磊眼中闪着光芒:“有资格保障这么现代化的装备是一种幸运,得好好对待它。我们身处空军转型建设的大时代,干事创业的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宽广。”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