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大山里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托举大国长剑腾飞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一座座亘古荒蛮的山峦被征服,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导弹阵地拔地而起。前方,是千山万水;前方,是梦想荣光!导弹工程兵从未停下奋斗的脚步。

虽然无法亲眼看到导弹腾飞的那一刻,但他们的心愿永远是那样朴素而又纯粹——建好阵地,托举大国长剑腾飞。

——编  者

一级上士谭志红

披荆斩棘的意义

面前是陡峭山体,背后是凌空绝壁。谭志红将安全绳系挂在头顶上方的一棵老树上,双脚用力蹬在山体一块凸起处,左手扯紧安全绳,右手持一柄砍刀,身体如一张硬弓般弯腰蓄力,一下一下地劈砍着眼前这棵碗口粗的枯树。

这是他在新工区打前站的第20天。进山的简易道路已经修好,营区设施也初具雏形。为了尽快在山体上展开切口施工,谭志红和战友们顶着烈日上山清除隐患。

就在枯树快要被砍倒时,谭志红脚下的岩石突然崩裂。看到小石子扑簌簌往下掉,山下的安全员吴祥祥惊呼起来。

明知有安全措施,瞬间踩空的感觉还是让谭志红心里一紧。手臂力量在这时完全爆发出来。他紧紧拽住绳子,双脚来回试探,终于重新找到一块可作支撑的岩石。

待身体恢复平衡,谭志红拒绝了吴祥祥轮换的建议。他抬起手臂将额头冒出的汗珠一把抹掉,又挥动砍刀,木屑如雪花般飞溅……

此时,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家乡农田里,谭志红的父母正在弯腰翻挖着红薯。在他们想来,当兵的儿子这会儿应该在哨位上笔直地站立着呢。这是儿子每次探亲时绘声绘色给他们讲述的画面:我们每天都要跑步锻炼,有时候也背着行囊野外拉练,不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站岗。“我在部队挺好的,不辛苦。”

实际上,谭志红从入伍第二年就担负起打前站的任务。当时,连长给每人发了一把砍刀,接着在漫山遍野的灌木和杂草丛中指出一条道:“咱工程兵就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此,他便辗转在一座又一座荒山中。常年的风吹日晒,使谭志红的皮肤变得黝黑发亮,再加上挺直的腰板、锐利的眼神,仿佛他自己也变成了一把所向披靡的砍刀。

许多朋友都很羡慕谭志红,觉得在火箭军部队当兵实在太威风了。其实,为导弹筑巢安家十几年,谭志红从未亲眼见过导弹腾飞。

面对荒山野岭、绝壁深涧,他也曾害怕过,但很快又找到理由鼓励自己,“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干起活来总比其他人得心应手”,何况打前站是如此的关键——所有的装备都已经准备好,施工队伍正眼巴巴地盼望着进场。不久之后,整座山都将机器轰鸣。再往后,一台台导弹车将气宇轩昂地驶入这座大山的怀抱。想到这里,谭志红觉得这便是他们披荆斩棘、打好前站的意义。

此时,眼前的这棵枯树终于倒了。伴随着哗哗的响声,树干沿着陡峭的山崖径直跌落山谷。木屑与残枝散落一地,林木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混合在一起,这是谭志红熟悉的味道。

回到地面,谭志红摘下被汗水浸透的草帽,从吴祥祥手中接过对讲机。他的声音有些激动:“挖掘机进场吧,这边可以切口了!”

透过叶隙间洒落的阳光,他仿佛看到一座新的阵地正在拔地而起。

一级上士王强

迎接曙光

进入阵地,原本刺眼的阳光瞬间变得和煦起来,拱顶的风管剧烈地轰鸣,一些尚未排出的烟尘仍然飘浮在头顶。

借着侧墙的白炽灯光,王强带着安全员快步朝里走去。距离按下爆破按钮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他迫不及待地要去察看断面的爆破效果。

越往里走,硝烟味越发呛鼻。王强来到距离作业面最近的一个弯道。由于爆破时提前拆下了探照灯,这里漆黑一片。他打开手电筒,一束强光射出,瞬间照亮了所到之处的岩层和道路。

这一炮放得不错。站在凌乱的碎石堆上,王强发现断面进尺比之前多了将近1米,而且拱顶幅员控制得很好。待随后赶到的电工将探照灯接上后,他立即用对讲机发出指令:断面正常,迅速排险。

装药、爆破、排险、出渣……作为工区掘进施工负责人,王强需要根据不同石质特点研究出最科学的钻爆方案。前期由于作业面跨度变小、石质变差,他连续跟了好几个作业循环,终于一点点提升了爆破效果。

从王强手中接过手电筒,安全员对着拱顶又细细照了一圈。“王班长,这幅员简直就跟刀切的一样,这半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说着,他关掉手电,摩挲着手电筒粗糙的外壳,惊讶道:“这是老古董了呀!”

“跟我7年了。”这些年,这把小小的手电筒陪着王强察断面、看效果,一遍遍分析爆破参数、改进钻爆方案。随着一处处岩层不断被照亮,阵地也在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

事实上,在阴暗的岩层深处,即使是有探照灯的地方,也暗藏着风险隐患。为了确保施工安全,王强的这把手电筒总是时刻带在身边。

一年夏天,排烟道掘进中遇到了罕见的裂隙岩层。装药前,他用手电一遍遍地察看岩层的情况,突然发现有股水流颜色稍稍发黄。他当即大喊“快跑”,接着一把将旁边的战友拉出作业面。

大家刚撤到安全区域,就听到“轰”的一声巨响,断面左边拱顶瞬间涌出大股水流,裹挟着石渣滑塌下来,整个作业面铺满了泥夹石。

那段时间,王强几乎每天都在作业面上,用手电那束莹白的光芒守护着班组的安全。最后一炮完成后,王强照例拿起手电第一个冲进作业面。看着山外的阳光从贯通处照进阵地,他的眼睛不知怎么就蒙上了一层水雾。

烟尘慢慢散去,组织排险的时候,有个新战士好奇地问:“班长,你说咱这阵地啥时候才能贯通啊?”

“快了,估计也就半年吧!”王强的手电还在拱顶上照着。透过厚厚的岩层,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山外的曙光。

二级军士长高建伟

与钢铁在一起

巨大的钢模台车矗立在工地,上接高高的拱顶,下接主通道地坪,仿佛一艘来自外太空的“宇宙飞船”,向地面伸出一道近乎垂直的狭窄悬梯。

沿钢梯扶手攀援而上,是被一根根型钢、模板隔开的不足一米高的狭窄空间。身高一米八的高建伟置身其中,右手拿焊钳,左手拿焊帽,双脚使劲抵住一块钢模板,借着肩上安全带的拉力,将身体尽可能向外探出,以便更好地观察焊接部位。

“刺啦、刺啦……”随着焊条像划火柴似的在加固件表面轻轻滑擦、引燃电弧,不多时,作业面像天女散花般飘落“焊花雨”。

“咱被复就是给掘进好的阵地再穿一层混凝土盔甲,盔甲安全不安全,关键就看模板焊得是否齐整牢靠。”看着逐渐饱满的焊缝,高建伟想起了新兵时班长打的比方。

高建伟刚下连时,干活勤快、不怕吃苦,被班长第一个挑中学起了电焊。头几天,他的眼睛又疼又涩,止不住流泪,但他心里默默重复着班长的话:“要想用钢铁撑起岩层,必须有钢铁一样的坚强意志。”

意志坚如钢铁,就不怕与钢铁硬碰硬。一次焊接任务中,身为骨干的高建伟主动请缨,爬上十多米高的拱架顶部,一腿站立,一腿蹬墙,操起焊枪一干就是半个小时。

临近结束,一粒火红的焊渣突然落在他的脚背上。当时,他的身体重心全落在这只脚上,根本没法移动。为了不半途而废,他一咬牙,硬是忍着疼痛将最后的焊点焊完。等从拱顶下来,焊渣已经烧穿了迷彩鞋,他的脚背也被烫伤了。

“咱工程兵就是干工程的,完不成任务就是打败仗!”在年轻的战士们心中,高建伟的这句话最能提气。长年累月跟钢铁打交道,平时的小磕小碰很难避免,但只要一上工地,高建伟就像一块钢铁般不知疲倦。

后来,这件事被高建伟的儿子知道了。心疼之余,儿子还给他送了个“钢铁战士”的称号。不过,妻子就没这么浪漫了,她还是一如往常地不客气:“什么钢铁战士,我看就是个‘铁疙瘩’!”

可不就是,那年军队院校从施工一线遴选士兵教员,高建伟受命参加选拔考核。他一路过关斩将,不仅顺利通过考核,还因工作出色获得教研室的高度评价。然而,借调期满后,面对校方抛出的橄榄枝,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换个环境,一样可以为国防做贡献啊!”听说此事后,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高建伟却有自己的想法:“我这块‘铁疙瘩’,还是跟钢铁在一起更习惯。”

一级上士马良永

“一流”背后

用挖掘机铲出多余石渣,垫入一层大石子和一层小石子,再铺上一层黄沙,这是地坪铺设前的工序。马良永一个点一个点测量,确保地基都在规定厚度,才让一旁的压路机开进作业面。

发动机轰鸣声中,马良永带着队员分头来到装备压不到的几个边角处,用平板夯实机一遍遍压实地基。随着机器高频度地震动,大家的胳膊渐渐酸痛起来,戴着口罩的脸上也爬满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这是被复后的装修作业现场,马良永带领的班组正在进行轨道安装前的地坪铺设。虽然标高显示还远在基准线之下,但谁也不敢马虎,在马良永的指挥下,班组像一台庞大而精密的仪器紧张高效地运转着。

对接轨道误差不得大于1毫米,扁铁焊接点四周要涂刷防锈漆……为确保土建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不出问题,马良永和几名老骨干一起,制定了装修施工的各项工艺规范。如今,他又将这些质量控制节点梳理出来,给班组每人发了一份,作为施工指导手册和检查标准。

“垫层含水率多少?”具备混凝土浇筑条件后,马良永故意提问下士李景宽。听到他脱口说出准确的数据时,马良永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多年前一次施工中,新战士李景宽负责对边角位置进行人工压光。由于长时间蹲着施工,李景宽十分疲惫,悄悄减少了压光次数。没想到,这竟导致了后来成品上出现了沙眼。

“能不能直接在表层进行质量弥补?”有人小声问道。马良永望着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坚决地摇摇头。当天下午,他将情况上报连队,并带人将整段地坪全部敲掉,再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整改。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流的导弹阵地,这离不开每一个人追求卓越的匠心付出,我们也是其中一个环节。”返工完成后,坐在光滑如镜的地坪旁,马良永跟大家促膝长谈。也是从那时起,李景宽才真正认识到,施工中细微的质量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阵地作战性能,进而影响到部队战斗力。

施工还在继续,混凝土凝固时不断散热,使得现场温度逐渐升高。一些烟尘还未排出,在热浪中形成一层灰白色的雾气,两米开外人影模糊。

眼看着地坪表面越来越光滑,马良永对细节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来来回回地在地面反复压光,大家的双腿几近麻木,嗓子里也像冒烟了一样。终于,在喝光整整3大桶纯净水后,地坪的最后一遍压光顺利结束。

看着光滑细腻的地坪,马良永才放心地比了个“OK”的手势。收拾工具的时候,他听到有人正在谈起下一步的工序,抬头看去,原来是班组里的新战士吴再流。

马良永想起在新兵欢迎会上,吴再流说自己的梦想是“让导弹腾飞”。看着向前延伸的轨道,马良永知道,这座即将竣工的阵地,一定能托举大国长剑腾飞。

本版文字:齐晓龙  周晓星  罗文杰  方  雷

图    片:周晓星  马文泽  何顺兵  毛  豆  倪兴华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新春走军营丨雪原机动淬砺大国长剑

北疆大地,冰封雪裹。新春佳节刚过,记者来到火箭军某旅一处营地。 “向目标地域前进!”地下阵地内,指挥口令、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发射一营官兵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展开一场全流程全要素演练。 接到“发现目标”通报后,指挥员立即下达指令,开设临时指挥所...

喜迎党的二十大丨跨越转型:盘马弯弓向海天

跨越转型:盘马弯弓向海天 ■陈思航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通讯员 张子轩 东海之滨,秋风送爽。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的消息传来,海军某岸导团官兵欢欣鼓舞、豪情满怀,纷纷将喜悦之情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动力。 山路蜿蜒,数辆导弹发射车疾驰而上。车窗上的树影飞快向后掠...

强军这十年·征程丨岩层之下,俯首甘为筑巢人

岩层之下,俯首甘为筑巢人 ■特约记者 李永飞 特约通讯员 魏玉麟 “喷浆!”大山深处,担负国防施工任务的火箭军某旅,正悄然打响一场攻坚战。鏖战30多个小时后,官兵为岩层穿上了一层厚实的“铠甲”。 看着眼前的攻坚“作品”,该旅二营四连班长多登弯腰拾起一块椭圆形的岩石,擦擦泥土放进裤兜。多登略显腼腆地告诉记者,与其说珍藏的是一块块石头,倒不如说是一...

非凡十年丨新型导弹方阵铸就大国长剑

导弹突击。作者提供 山谷纵深,某常规导弹部队悄然列阵,进行跨昼夜火力突击演练;大漠苍茫,某战略导弹部队纵横驰骋,展开极限条件下发射训练;密林深处,某巡航导弹部队逶迤穿行,实施多课目连贯作业……不同的经纬坐标、不同的弹道轨迹,勾勒出火箭军部队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砺剑...

军营观察丨跟着导弹战车暗夜出击

大国“剑客”时刻准备着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鞠英杰 走进火箭军某导弹旅,记者怀着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有关导弹部队的一切,似乎总是带着一种天然的神秘感。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是一群怎样的军人?”在跟着导弹战车驰骋山峦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这个问题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