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智胜千里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马嘉隆
“横空出世,莽昆仑……”从无人机操作舱的屏幕中俯瞰昆仑山脉,苍茫中透着静谧。
跟随西部战区空军某无人机大队训练的几天里,记者感受到了铁血沙场的另一面——善战者决胜千里,一如群山无言,砥柱人间。
身处狭小的操作舱,不见沙场上的硝烟滚滚,不觉云霄中的叱咤风云,就连无人机起降时发动机的轰鸣声都几乎听不见。无人机飞行员们耕耘于方寸之地,把翱翔蓝天的激情化为开拓无人作战新领域的斗志,不断积累制胜未来战场的底气。
纵览古今,从短兵相接到战阵对垒,从坚船利炮到立体攻防,战争形态在不断变化,对战斗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随着超视距作战逐渐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流,对于任务目标的研判、战场态势的把控,越来越成为决定战斗走向的关键性因素。
御敌千里之外的无人机部队,战斗不是从起飞的那一刻才开始。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战前,研判敌情我情、汇总多元信息、制订多套预案,将工作做在战斗打响前。“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战前胸有成竹,战时才能游刃有余。
战法可以天马行空,但练兵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细节中夯实高飞远航的基础。他们从严从难制订飞行制度规范、从细从实研究战法训法。高手相争,往往只是在一点点细节中分高下。他们从一个个手型、一句句口令的精雕细琢中,打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内功”。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头脑中始终先人一步、高敌一招,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他们始终理性看待领域先行带来的相对优势,以明天的对手为目标,以昨天的自己为参照,不断学习新技能、开创新战法,培养出一批批思维活跃的研究型飞行员。
身处操作舱内,和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相比,看似有些平淡,但他们坚持在一点一滴素质养成中积淀打赢能力,在精益求精中夯实胜战根基。
先胜寸心,再胜苍穹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马嘉隆 通讯员 柯长江 葛乐晨
西部战区空军某无人机大队官兵在无人机起飞前进行机务检查。孙晟轩 摄
战斗打响之前,作战值班室灯火通明——
精算方案,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变数
西北大漠深处,一轮明月高悬。
一场协同突防演练,让作战值班室里气氛愈加紧张。记者看到,一位助理工程师时而运指如飞,时而皱眉苦思,几经雕琢,一条航线缓缓浮现在电脑屏幕上。
“我们接到的命令,要求传回情报、摧毁目标,具体何时飞、怎么飞,则需要精细谋划。”将绘制的航线上传后,这位助理工程师长舒一口气。
战斗胜负往往从战前就可见端倪,航线规划正是战前诸多准备的重要一环。
这位助理工程师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失利。那次,规划航线时,他只考虑自身飞行要素,没有顾全“敌情”因素。无人机飞抵任务区域才发现,侦察目标被遮挡。飞行员只好冒险尝试近距离侦察,结果不出所料——无人机被蓝军雷达发现,演练被判失败。
“只有在实战化训练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与战场的距离。”这位助理工程师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的走深走实,规划航线时他们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周全。
灯火通明的作战会议室里,即将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们与各保障要素的工程师齐聚一堂,共同讨论飞行任务。
经过新一轮计算研究,最终版方案正式确立。记者逐行对比前后两套方案,发现区别微乎其微,该大队领导解释道:“如今和其他友邻部队的协同训练越来越多,每一个时间节点该到哪里、要干什么,正负误差都以秒计算,既不能早,更不能晚。只有把方案做精确了,打起仗来才有更多胜算。”
演练中,气象条件风云变幻,飞行难度倍增。盯着屏幕上的云图,该大队领导沉着冷静地指挥一架无人机先行升空,等待时机。云卷云舒间,突然出现一处空隙,这位领导果断下令,指挥无人机昂首直冲云霄,载入预设航线,飞向目标地域……
“战场千变万化,我们不可能算尽一切,只有精算方案、胸有成竹,操作无人机时才能游刃有余,有更多精力去应对变数。”这位领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