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营观察丨先胜寸心,再胜苍穹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方寸之间 智胜千里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马嘉隆

“横空出世,莽昆仑……”从无人机操作舱的屏幕中俯瞰昆仑山脉,苍茫中透着静谧。

跟随西部战区空军某无人机大队训练的几天里,记者感受到了铁血沙场的另一面——善战者决胜千里,一如群山无言,砥柱人间。

身处狭小的操作舱,不见沙场上的硝烟滚滚,不觉云霄中的叱咤风云,就连无人机起降时发动机的轰鸣声都几乎听不见。无人机飞行员们耕耘于方寸之地,把翱翔蓝天的激情化为开拓无人作战新领域的斗志,不断积累制胜未来战场的底气。

纵览古今,从短兵相接到战阵对垒,从坚船利炮到立体攻防,战争形态在不断变化,对战斗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随着超视距作战逐渐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流,对于任务目标的研判、战场态势的把控,越来越成为决定战斗走向的关键性因素。

御敌千里之外的无人机部队,战斗不是从起飞的那一刻才开始。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战前,研判敌情我情、汇总多元信息、制订多套预案,将工作做在战斗打响前。“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战前胸有成竹,战时才能游刃有余。

战法可以天马行空,但练兵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细节中夯实高飞远航的基础。他们从严从难制订飞行制度规范、从细从实研究战法训法。高手相争,往往只是在一点点细节中分高下。他们从一个个手型、一句句口令的精雕细琢中,打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内功”。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头脑中始终先人一步、高敌一招,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他们始终理性看待领域先行带来的相对优势,以明天的对手为目标,以昨天的自己为参照,不断学习新技能、开创新战法,培养出一批批思维活跃的研究型飞行员。

身处操作舱内,和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相比,看似有些平淡,但他们坚持在一点一滴素质养成中积淀打赢能力,在精益求精中夯实胜战根基。

先胜寸心,再胜苍穹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马嘉隆  通讯员  柯长江 葛乐晨

西部战区空军某无人机大队官兵在无人机起飞前进行机务检查。孙晟轩 摄

战斗打响之前,作战值班室灯火通明——

精算方案,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变数

西北大漠深处,一轮明月高悬。

一场协同突防演练,让作战值班室里气氛愈加紧张。记者看到,一位助理工程师时而运指如飞,时而皱眉苦思,几经雕琢,一条航线缓缓浮现在电脑屏幕上。

“我们接到的命令,要求传回情报、摧毁目标,具体何时飞、怎么飞,则需要精细谋划。”将绘制的航线上传后,这位助理工程师长舒一口气。

战斗胜负往往从战前就可见端倪,航线规划正是战前诸多准备的重要一环。

这位助理工程师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失利。那次,规划航线时,他只考虑自身飞行要素,没有顾全“敌情”因素。无人机飞抵任务区域才发现,侦察目标被遮挡。飞行员只好冒险尝试近距离侦察,结果不出所料——无人机被蓝军雷达发现,演练被判失败。

“只有在实战化训练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与战场的距离。”这位助理工程师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的走深走实,规划航线时他们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周全。

灯火通明的作战会议室里,即将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们与各保障要素的工程师齐聚一堂,共同讨论飞行任务。

经过新一轮计算研究,最终版方案正式确立。记者逐行对比前后两套方案,发现区别微乎其微,该大队领导解释道:“如今和其他友邻部队的协同训练越来越多,每一个时间节点该到哪里、要干什么,正负误差都以秒计算,既不能早,更不能晚。只有把方案做精确了,打起仗来才有更多胜算。”

演练中,气象条件风云变幻,飞行难度倍增。盯着屏幕上的云图,该大队领导沉着冷静地指挥一架无人机先行升空,等待时机。云卷云舒间,突然出现一处空隙,这位领导果断下令,指挥无人机昂首直冲云霄,载入预设航线,飞向目标地域……

“战场千变万化,我们不可能算尽一切,只有精算方案、胸有成竹,操作无人机时才能游刃有余,有更多精力去应对变数。”这位领导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军营观察丨面向未来战场,一位防化连连长的“体系思维”

“我们都愿意上冯连长的课” ■杨心柳 徐永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 洋 “冯连长的课又要开始啦!” 夜幕降临,第79集团军某旅营区,几名战士脚步匆匆,向活动室走去。他们口中的冯连长,是该旅某防化连连长冯彩庆。 “左手举到头上,掌心盖住头顶,这个就是‘掩护我’的意思…...

军营观察丨在戈壁沙海追寻“星辰大海”

“他们,是这里最美的风景” ■空军报记者 高碧霖 熄灯号已响过很久。处理完当日最后一项工作,空军某部一位领导关灯锁门,踏上回宿舍的路。 戈壁的夜寂寥澄澈,满天的星星像宝石般一闪一闪,仿佛触手可及。这位领导仿佛想起了什么,蓦地回过头——办公楼的大部分窗户仍透着光亮。...

军营观察丨冲出成长的“螺旋弯道”

在“呼吸阻力”中奔跑 ■杨心柳 郭晓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 洋 “出发!”一场戴防毒面具跑步训练,在第79集团军某旅外训场展开。 一圈、两圈……在“呼吸阻力”影响下,几名新战士的脚步逐渐变慢,面具内的废气不断积累,头痛头晕、浑身无力等症状不断加重。 “在‘呼吸阻力’...

军营观察丨一所军校的时代答卷

在安徽金寨立夏节起义旧址,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组织学员开展现地教学。张希铭摄 战鼓雷鸣起,厉兵秣马时。 战车驰骋,铁甲奔流势如狂飙;巨舰犁波,远海大洋鏖战正酣;雄鹰振翅,九霄云上雷霆突击;长剑出鞘,大漠深处惊雷乍响…… 从早春到初秋,从严冬到酷暑,一支支雄兵劲...

军营观察丨一所军校的梦想征途

一所军校的梦想征途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张 琳 特约记者 王微粒 通讯员 孙程浩 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列队行进。张龙 摄 秋高气爽,天高云阔。星城长沙的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芬芳。 国防科技大学迎来70华诞之际,又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怀揣梦想,跨进这所全军最高军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