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什么教什么”到“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夏秋之交,又一批来自全军各部队信息通信领域的初、中级军官,来到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参加培训。
培训的忙碌,超出了某部连长马赤星的预想。开学第一周,除了紧张的课程学习外,他还先后完成了2门入学资格考试、1次调研参观、1次研讨交流,还提报了培训期间的研究课题。
最让马赤星意外的是,和他搭档的指导员在之前参训时提出“增加高新技术运用课程内容”的建议,已经在这一轮的培训方案中有所体现。
随着课程教学不断深入,马赤星的感受愈加强烈:“课程设置紧密契合未来战场对指挥员的能力需求,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岗位履职能力缺什么就补什么。”
该培训队教导员刘成明告诉记者,这个培训班在部队越来越受“青睐”,参训人数翻了一番,学员们学战、研战、练战的热情日益高涨。
在刘成明看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的增删调改,都直指一个靶心——着眼未来战场锻造知战晓战、能战善战的指挥员。
作为院校教学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水平。随着编制体制、作战样式和前沿技术的变化,部分课程,甚至是个别盛名在外的“金课”逐渐变得“跟不上趟”。部队练兵备战的需要、学员的学情变化,不断倒逼着学校课程体系调整改进。
高科技培训队政委李晗告诉记者,军事高科技培训班是学校精心打造的“金牌班”,为了打造优质高端的课程体系,学校不仅安排院士担任教学总师督教助学,还动员全校优质教学力量开展备课,从院士到博士、从校长到教员,大家群策群力、各显所能。
该校系统工程学院教授肖卫东,为军事高科技培训班从事相关课程教学近20个年头。然而3年前,课程评审会上的一幕,让他至今难忘。
“新型作战样式如何体现”“部队应用的短板如何解决”……试讲过程中时时被打断,专家评委们接连发问、直击要害,火药味十足。最终,经过5轮试讲,他的课程才得以过审。
“今天的课堂如何直通明天的战场?”这是肖卫东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怎么做?调研去!”为战育人,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头脑风暴”,更需要演兵场上的“沙场风暴”。
追着硝烟搞教研,闻着战味育人才。为了让课程设置更加精准对接部队需求,教员们主动走访调研军委机关、战区联指、一线部队……伴随着坚实的脚步,他们把课程教案写在军事斗争准备前沿。
“以前是有什么教什么,现在是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肖卫东讲授的“指挥控制系统”,围绕部队需求把课程更新到了第11个版本,几乎是一个班次一个样。
这,几乎是该校培训班教员们都经历过的课程迭代过程。这个过程,还在继续,没有终点。
一位曾经参加过培训班的学员,再次参加时,发现和之前相比,课程内容几乎“脱胎换骨”。
“我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战场,时刻紧盯部队发展变化。”该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90%以上课程案例具有军事应用背景,教学内容“科技+军事”特色更加突出,有效促进了课堂与战场的精准对接。
变化的不只是课程内容,还有授课教员。学校要求凡是给高科技培训班授课的教员,必须参加过部队的大项演习演训任务,对部队需求有充分了解。
从校内到校外,该校还邀请全国全军名师大家、军委机关、战区和军兵种优秀指挥员登台授课,通过学术成果分享、热点话题探讨等方式,开拓视野、碰撞思想,深研高端战争特点规律,理清运用科技抓建思路办法,探寻战争制胜策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