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金寨立夏节起义旧址,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组织学员开展现地教学。张希铭摄
战鼓雷鸣起,厉兵秣马时。
战车驰骋,铁甲奔流势如狂飙;巨舰犁波,远海大洋鏖战正酣;雄鹰振翅,九霄云上雷霆突击;长剑出鞘,大漠深处惊雷乍响……
从早春到初秋,从严冬到酷暑,一支支雄兵劲旅沙场点兵,实战实训的热浪扑面而来;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加钢淬火,换羽高飞走向未来战场。
新时代,习主席对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念兹在兹,对练兵备战看得最重、叩问最严……备战打仗始终是统帅忧思关切,人才工作一直是关注重点。
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军战略。
殷殷期盼,千钧重托。新时代十年,作为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国防科技大学始终站在民族复兴、强军兴军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打赢未来战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助推全军部队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加紧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习主席的“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拷问”。
建设打仗院校,培育打仗人才
夜幕沉沉,寂静无声。
时针悄无声息地指向零点,陆军某部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一名指挥员带领参谋人员,正认真研究某技术成果的战场建设运用。
两个月前,这名指挥员刚刚参加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提升该技术成果的战场应用水平,是制胜未来战场的重要课题,也是他培训期间的研究课题。
如何运用高新技术赋能战场,打赢未来高端战争?近年来,越来越多部队指挥员的目光,不断向科技前沿聚焦,在科技强军大潮中勇当先锋作表率。
不同时空下的思战研战,有着共同的原点——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班。
放在强军事业的全局去思考,这所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如何加速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走进国防科技大学,记者清晰感受到全校上下凝聚成的共识:这是一场最艰巨的战争准备,也是这所军校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该校党委深入学习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和重要指示,开展新时代办学思想大讨论,围绕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组织专题议教议训,“培养通晓战争的科技专家和掌握科技的军事专家”的育人定位逐渐清晰,“建设打仗院校,培育打仗人才”的办校思路更加坚定。
为战育人,使命在肩。让该校教育训练部训练处处长张鹏感触最深的是,新时代十年,全军部队越来越重视院校培训教育,他们承担的在职培训任务也越来越密集。
现代人才学“蓄电池理论”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持续充电,才能持续释放能量。特别是,在职培训教育以岗位任职为指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培养对象是带兵打仗的骨干中坚,在军事教育体系中地位作用十分重要。
翻开该校任职培训方案,记者发现,今年他们承担了多项培训教育任务。从2020年开始,学校已密集推出多个特殊人才专项培养计划。
这些培训,既有面向部队高级指挥员的科技素养培训,也有面向基层指挥军官的岗位任职培训;既有围绕联合作战开展的任务规划讲授,也有针对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前沿科技讲解。人员类别从将军到士兵,学历层次从研究生到大专……这些培训,直指共同的考场——战场,直指共同的专业——打仗。
“以前,我们只注重教知识,就科技讲科技,现在需要我们从高端意义上研究战争、解剖战争,提高参训人员运用科技设计战争、创新战法的意识和能力。”张鹏在培训教育岗位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他所在的工作机构由此前的“任职教育组”变成如今的“训练处”。看似简单的名称之变,实则是思想理念的转变、使命任务的聚焦。
为战育人的人才观,不断冲击着张鹏和国防科大人的思想,让他们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建立军事智能、无人作战等7个与打仗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围绕军队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发展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开设一批官兵急需的线上课程,有效满足官兵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需求……
各类学科的建设调整、课程体系的增删调改,目的只有一个——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锻造制胜未来战场的打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