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增强国防意识
模拟体验,时时敲响警钟
战地医院既是伤员救护机构,也是伤员的集结和中转地。
第966医院距离鸭绿江断桥不足3公里、距离抗美援朝纪念馆约4公里、距离丹东火车站1.3公里,但该院作为志愿军总医院旧址,知道的人并不多。
6月初,该院大门旁,一面高3.76米、宽3.81米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医院主题浮雕揭幕。浮雕以志愿军总医院旧址建筑、列车转运过程中途经鸭绿江大桥时遭遇敌机轰炸等为背景,塑造医务人员战场抢救、转运伤员和手术救治的英勇形象。这面浮雕揭幕后常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并进一步了解志愿军总医院的光辉历史。
近日,旧址被正式纳入当地红色旅游线路,成为线路上的热门“打卡”地。
游客逐渐多起来,他们参观院史馆、病案室,了解当时的战救场景、战救故事。如何让70年前的故事“活”起来,让国防教育不止于参观?第966医院想到了医院的仿真战伤救治训练中心,这里可以开展仿真训练,模拟联合救治、联合保障,沉浸体验“战伤救护”。于是,该院定期开放仿真战伤救治训练中心。
辽东学院学生任秋奕刚参加了一场救护体验。她告诉记者,这种亲身上阵、亲自动手的体验活动,不仅能学到一些急救技能,还能在紧张的氛围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现场,记者观摩了一场围绕“战场伤员急救”和“批量伤员收治”展开的体验活动。开始前,由该院野战医疗队队员对参加体验人员进行简单培训,手把手教授止血包扎、胸部按压、人工呼吸等技术,讲解注意事项。
模拟体验开始,启动模拟系统,巨大的环形墙幕上顿时硝烟弥漫,传出阵阵枪炮声,让人仿佛置身战场。“我前线小分队前进途中遭‘敌’袭击,请求接治‘伤员’。”接到上级“命令”,野战医疗队队员与体验人员混合编组,按照分工立即进入搭建好的野战救护所进行相应准备。
同时,几组救护人员携带急救器材直奔“战场”。急救一组发现一名“伤员”多处被弹片划伤,还有几处枪弹贯通伤,全身多处冒血。两名护士立即对伤口进行止血包扎和固定,急救处置完成之后,将“伤员”抬上担架向野战救护车转移。
当“伤员”批量运抵“战地医院”时,不论军地医护人员还是参观的学生,立即投入紧张操作。伤员分类、卫生洗消、救治后送等演练有序展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着战争的持续,接收的伤员越来越多,安东(今丹东)政府积极发动民兵、地方医护人员、青年学生以及群众拥军支前,与志愿军总医院一起接收、救治和转运伤员,齐心协力打赢了救护志愿军伤病员的硬仗。”体验结束后,野战医疗队队长马廷慧向大家介绍。
一场体验活动下来,参观人员在野战医疗队队员带领下,明白了要求、学到了技术,体验了氛围、闻到了硝烟。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还原战争带来的死伤和急救情况,激发卫勤保障人员、部队官兵、干部群众和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热爱,增强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还通过对设备设施的前后对比,让大家对现代卫勤保障坚定信心。”第966医院领导表示。
制图: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