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视点
让教育多一些代入感
■田红军
置身甲午战场,剜心刮骨般的耻辱感涌上心头;参观海军博物馆,向海图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把官兵代入特定的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去体悟,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就会大大增强,就能达到其他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事实证明,感同身受的教育最能打动人,也最能吸引人。当前,“网生代”官兵对世界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接受方式,遇事喜欢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不喜欢灌输说教,这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时,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融进去、深进去,将他们代入其中。
教育多一些代入感,必须打破“身份枷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人设”。带着这个“人设”去参加教育,许多人会对教育产生抵触感。要通过同乘一艘船、同读一本书、同悟一个理,引导大家从这个现实“枷锁”中走出来,进入到教育者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角色”中去。大家都被代入其中,平等地参与教育、接受教育,教育的效果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教育多一些代入感,必须加强“情境设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追剧追得欲罢不能,有人看电影看得泪流满面。这就是情境的力量、故事的力量。说教千遍不如“身入”一遍。要聚焦教育的主题主线,统筹军地教育资源,在特殊的时机和场合,创造性设计一些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景、特定的情节、特定的活动,让官兵在边走边看边讲中去进行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在身临其境中感同身受。需要指出的是,情境的设计要始终紧扣主题、服务主题,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过程与效果相统一、官兵悟与组织导相统一,让教育的立意更鲜明、现场感更强烈、官兵感受更深刻。
教育多一些代入感,必须注重“共情效应”。“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代入式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准确把握“网生代”官兵特点,把“共情效应”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求,在筹划上,精心设计一些感人的情节、交流的平台、表达的舞台,给大家生情、共情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环节上,突出主题演讲、体会交流、党旗宣誓、签字仪式等,让官兵把感情抒发出来,让大家共同接受教育;在实施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官兵步步深入教育预设的场境,真正成为“剧”中人,与剧情、剧境呼应交融。
教育多一些代入感,必须依托“官兵主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困难自己扛才知不易,道理自己悟才更深透。要把立足官兵悟贯穿教育全程,让他们既做受教育者也做教育者,在身临其境中感悟真理,在相互交流中启发自觉。要把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拷问等大课题具体化,巧妙地融合渗透在教育中,让教育的过程成为官兵主动思考、追寻答案的过程。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