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营观察丨站在甲板上,凝望这片海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站在甲板上,凝望这片海

■解放军报记者 王社兴 人民海军报记者 王汉唐 通讯员 张峻玮

不久前,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机关上百名官兵登上军舰,开启了以“铭耻‘愤’进”为主题的情景教育航程。

官兵上舰不久,一系列活动相继展开:观看甲午战争纪录片、以党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一个个镜头、一帧帧画面、一段段文字……那段屈辱的历史,清晰地浮现在官兵脑海中。讨论越深入,官兵越觉得“心里有团火在烧”。

这些活动,只是该基地开展情景教育的一部分。

按照计划,该基地机关官兵将乘舰往返于相隔上百海里的两个教育地之间,在刘公岛和青岛的海军博物馆参加一系列教育活动。

甲午战争博物馆、北洋海军公所、1∶1复制的定远舰、东泓炮台、北洋海军忠魂碑、海军博物馆……说起此次活动中的一个个教育点,该基地政治工作部副处长孙刚政很感慨:“每个教育点都让人深思,有太多的东西值得铭记。”

天亮时分,军舰锚泊在海上。

军舰锚泊处,就是以前的海战场。站在甲板上,凝望这片海,刘公岛的轮廓清晰可见。

风从海上吹来,带着一丝寒意。“刘公岛不只是一座岛,它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沉重的‘甲午之殇’。”该基地一位领导神情凝重。

“每次来到这里,感受都不一样。”该基地政治工作部干事马岩,曾数次乘舰靠泊刘公岛。他告诉记者:“历史像一面镜子,总能让人冷静。作为人民海军的一员,目光应该投向更远的远方。”

一级上士张海来到该基地机关的时间不长。这是张海第一次乘舰来到这片海域:“如此近距离地抵近这个岛、望着这片海,我对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倾听着大家的讲述,看着他们凝重坚毅的神情,记者脑海中又响起《七子之歌·威海卫》的旋律:“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一段历史一片海。此刻,甲板上的凝望,已成为一场官兵自发自觉的教育。

“这种自发自觉,说明情景教育的方式没有选错。”该基地政治工作部的一位领导说。

情景教育的创新实践

■解放军报记者 王社兴 人民海军报记者 王汉唐 通讯员 李文禄 张峻玮

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组织舰艇编队训练。王光杰摄

“能看清多远的历史,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

接到参加情景教育的通知时,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保障部助理员赵加文正在出差返回的路上。打电话来的战友叮嘱赵加文,这次情景教育务必参加。

赵加文或许不知道,这次酝酿已久的情景教育,和他还有一些关联。

此前,该基地一名领导恰巧听到赵加文当新兵时的一段经历——

那时,赵加文所在新兵连在刘公岛上。兵之初,赵加文和战友的第一堂大课,是在甲午战争博物馆里上的。

那是一次三公里跑比赛,从北洋海军忠魂碑跑到东泓炮台。结果,刚起步,赵加文的鞋就被踩掉了。来不及回头,他一把脱掉另一只鞋,赤脚踩着碎石子路跑完三公里。从那以后,赵加文的故事一直被新训干部讲给一茬茬新兵听。

“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对我触动很大。”赵加文没想到,这句话传到基地领导耳朵里,竟会演变成一次情景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能看清多远的历史,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该基地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基地所属部队驻地历史教育资源丰富,是搞好情景教育的有利条件。备战打仗任务越重,机关干部越需要警醒,越需要一堂堂生动的教育课增强危机感、忧患感、紧迫感。

“只有让官兵走出机关,身临其境,被教育氛围所感染,才能让大家受到触动。”该基地政治工作部一名领导告诉记者,“基地党委最终拍板,拿出专门时间,组织官兵前往教育地开展系列活动,既给官兵听、看、感的机会,也给大家留出思、悟、说的空间。”

该基地某护卫舰支队组织下连新兵参观海权文化展馆。王光杰摄

“教育在合适的时机举行,就像在雨后撒下种子”

深夜,参谋李子超在铺位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从码头起航后,李子超觉得自己正随战舰驶入一段历史。

前几天,机关把相关读本发给了大家。登舰前,李子超已读了一大半。随着战舰轻微地摇晃,“这条航道前人也曾走过”的念头,让他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那段历史产生的痛感,此刻如此清晰。

在相隔不远的另一个舱室,业务长张帅也毫无睡意。在甲板上看完纪录片后,张帅一直被一种情绪包裹着。晚上讨论时,张帅说了很多,要不是其他战友也要发言,他还会说下去。

“有些话,应该记在本子上,再慢慢刻进脑子里。”想到这里,张帅摸到笔记本和笔,朝着亮着灯光的地方走去。

一路航行,一路观察,政治工作部某处副处长袁慎祥感到,情景教育已开始产生预期效果。

参观活动从北洋海军公所开始,到海军博物馆结束;集体授课以“海军发展与国家命运”为主题探究其中的联系;讨论紧密结合“什么样的海军能打胜仗”来谈历史教训与经验……

“按说走陆路赴教育地更便捷一些,最后还是决定乘舰从海上走,就是因为这更能让官兵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共鸣。”袁慎祥说。

“这次教育课,特别有氛围。”不知不觉中,一级上士王明明已在1∶1复制的定远舰上拍了许多张照片。

2020年9月,王明明从电视里看到定远舰那块重约18吨的铁甲起吊出水的新闻后,便对这艘见证了北洋海军历史的铁甲舰产生了兴趣。

在北洋海军忠魂碑前祭奠,在海军博物馆前组织签名仪式……袁慎祥告诉记者:“这次教育活动安排了多个教育场所,为的就是让官兵从不同视角来审视那段历史。”

全程跟随下来,记者发现,向北洋海军兴亡史要镜鉴,在感受人民海军由弱向强发展历程中激发斗志,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之路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构成了这次情景教育的清晰思想链路。

“教育是可以设计的,好的引导往往不露痕迹。”该基地政治工作部一位领导说,“教育在合适的时机举行,就像在雨后撒下种子。”

该基地某护卫舰支队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王光杰摄

“内心被真正触动,就是这种感觉”

重温入党誓词,是这次情景教育诸多活动中的一项。看到官兵举起右拳高喊入党誓词,记者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之所以高声宣誓,是因为我很激动。此时此刻,我更加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历史不会重演。有了党的绝对领导,人民海军将不辱使命、无坚不摧。”保障部助理员周韶国的这番话,让该基地政治工作部干事王建民感同身受:“内心被真正触动,就是这种感觉。”

在东泓炮台旁举行的官兵发言明志活动中,王建民站在了刻着“十三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这句话的石碑前。

那年,在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习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十三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此时此刻,刚从甲午战争博物馆走出来的王建民对统帅的这句话有了更强烈的共鸣和更深刻的理解。

“请党放心,强军有我!”王建民的发言,赢得了现场官兵和游客的热烈掌声。

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带来更多思考和感悟。

在甲午海战官兵蜡像前,一个小女孩的话让一级上士胡盼心头一震:“玻璃柜里的是海军,这个叔叔也是海军。”那一刻,胡盼猛然意识到:“中国海军的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一个展馆前,胡盼感慨万千:“对一个国家来说,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招来狼,自己就要变成一头雄狮。”

教育中,很多官兵和胡盼一样,开始以更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

听着讲解员对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的讲述,官兵们时而凝重、时而振奋、时而愤怒。随后的讨论中,大家的思考汇集在了一起:“没有信仰的军队,不会有战斗力”“团结是铁是钢,是最强大的力量”“练兵千日用一时,真能打仗是根本”……

翻开李子超读了一大半的《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里面有很多批注,其中一页的空白处写着:“军史折射国运,富国必须强军。”

参谋王松的思考更为具体:“从北洋海军的失败,可以反观出当下联合作战的重要性,体系制胜的前提是每个作战链条都必须强起来……”

“签名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叫‘亮剑深蓝’的雕塑”

一场教育有多大成效,得看官兵目光落在哪里。

教育中,有的官兵驻足在北洋海军“特等炮手”“特等射手”“技术能手”银色奖章前。

有的官兵下意识地伸出手,隔空去摸复制的定远舰那门被栏杆隔了起来的主炮。历史上,定远舰上的官兵曾用它重创敌军。

在海军博物馆,张帅则把目光投向一个展柜,展品的名称是“上甘岭枯枝”,其下有这样几行字:“1952年10月,朝鲜人民军代表团赠送东海舰队的礼物。此枯枝仅85公分,竟嵌入35枚炮弹弹片。”

驻足凝思,张帅感叹:“在严酷环境中,我们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这才叫中国军人。”

随着教育的深入,更多官兵开始思考今后的努力方向:“胜利是等不来的”“备战是一趟关乎生死的竞速跑,人人都在其中”“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工作干到极致,把本领练到最好,让人装合一,时刻准备好”……

“邦境虽安,忘战必危。”讨论中,该基地一名领导说:“回顾百年前中华民族这段屈辱史,再想想人民军队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更多的思考在发酵,更多的力量在凝聚。

在海军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官兵们纷纷在红色横幅上签名明誓。

“亮剑深蓝,舍我其谁。”放下笔,参谋王志恒告诉记者,“签名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叫‘亮剑深蓝’的雕塑。”

此刻,在海军英雄广场上,巨型雕塑“亮剑深蓝”——一把熔铸了被我人民海军击毁的部分敌舰机残骸的擎天长剑直指苍穹。

“我们要用自己的奋斗,把它擦得更亮、变得更锋利!”王志恒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军营观察丨一名指导员的“带兵方法论”

第76集团军某旅某连指导员张峰(右二)带领官兵进行体能训练。吴 震摄 固定通信专业有哪些弱训课目,值勤女兵经常说错哪几个字,值班炊事员几点打开食堂的音响……讲起自己的连队和战友,第76集团军某旅某连指导员张峰如数家珍。 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来源于张峰的日常观察。通...

军营观察丨一个临时留守连队的日常抓建

留守士兵荣获嘉奖 ■孙 翔 姜 瑞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佳豪 夜色降临,第77集团军某旅营区内一片寂静。前段时间,大部队开拔至野外驻训场,往日热闹的营区冷清了不少。 作为一名服役期将满的军士,下士张海涛没有被连队列入野外驻训的名单,而是被安排留守营区。这也是很多连队的一...

军营观察丨一个心理服务队的“心力量”

“我心里舒服多了,谢谢你!” 在第74集团军某旅某连心理谈心室内,和心理骨干曾勇谈心后,上等兵张康佳的脸上重新出现了笑容。 一段时间以来,张康佳总喜欢一人独处,闷闷不乐。曾勇发现后,及时靠上前了解情况,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能够快速发现苗头,有效解决问题,这得益于...

群山之间,我们眺望天空与海洋

清晨,红日缓缓从群山间升起,曦光洒向北部战区海军某场站整齐停放的战机。   作为该场站警卫连岗哨领班员,下士冯生虎正带着两名副哨在停机坪上巡逻。   “101、104、105,立即前往预定位置,开展场区警戒!”对讲机里传来一段急促的指令,冯生虎神色严肃,迅速指挥副哨检查武...

军营观察丨一名新兵班长眼中的新训变化

一名新兵班长眼中的新训变化 ■解放军报记者 程 雪 特约记者 关 磊 通讯员 张洪瑜 一辆满载新兵的大卡车,缓缓驶入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营区。 道路两边,新兵班长彭耀建和其他新训骨干们整齐列队,欢迎2023年春季入伍的战友们。 不久前,他们已经拿到了新兵们的详细信息,并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