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拼搏是青春最美的底色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排爆手

■刘建元

  插图:唐建平

记者心语:

拼搏是青春最美的底色。

初夏的科尔沁草原腹地,晴空万里,炮声隆隆。

炮声初歇,微风中弥漫着硝烟味。“出发!”陆军某试验训练区高级工程师刘永付果断下令,我们全副武装乘坐吉普车驶向草原深处。此次的任务,是搜排落弹区的未爆弹,消除安全隐患。

草原的路崎岖颠簸,车辆持续无规律的起伏振动和闷热的天气让人的肠胃好像绞在一起。

“停!”刘永付突发命令,司机猛地一脚刹车,吉普车停在了原地,车内所有人都被这声断喝吓了一跳。

“什么情况?”我不禁发问。刘永付没有回答,轻轻推开车门,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他在距离车不到10米处、一个反射着亮光的小坑前停下脚步。

紧接着,车上的对讲机里传来了刘永付果断的声音:“全车注意,沿原车辙印倒车50米后,全员下车!”目光随着刘永付的身影向前看去,我猛然发现,前方的“不速之客”居然是一枚炮弹。

同行的排爆手段晓亮一脸疑惑:“地图显示,还没到达此次预设的搜排爆任务区,未爆弹怎么在半路截上我们了?”

“这枚炮弹有明显锈蚀痕迹,显然不是本次任务的未爆弹,属于以前遗留,今天被咱们撞上了!”刘永付初步判断道。他随即用红色三角旗做好标识,并跪在地上近距离观察有无弹体标识,希望通过更多细节,来确认炮弹的具体种类和状态,以进一步溯源。

我看着那个被刘永付标识的弹坑,感觉像极了一个待喷发的火山口。再看那颗未爆弹,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句话:“爆炸物到指尖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取放诱爆炸药、连接起爆序列、点火起爆、迅速撤离……刘永付动作熟练,神情平静。随着一声巨响,爆炸掀起的泥土填平了硝烟弥漫的“火山口”。

如果说弹药是战场上的夺命“死神”,那未爆弹则是“死神的陷阱”。从发现“陷阱”到成功排除,虽然只用了10多分钟,但对初次经历这一切的我来说,感觉却很漫长;而对刘永付和排爆手们而言,这只是日常工作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次作业。

“离此次搜排爆任务区还有3公里,炮弹无眼,很有可能飞出落弹区,咱们得来个草原健步走了!”确认现场销毁彻底无遗留后,刘永付笑着说道。清点设备、整理装具、徒步出发,没有任何总结和感慨,仿佛刚才那起排爆从未发生过。

望着刘永付前行的身影,“向险而行”这个词清晰地映入我的脑海。避险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排爆手却要在雷区中开辟安全通道。

“常年在‘火山口’上‘走钢丝’,您怕不怕?”我快步跟上刘永付,抛出了心里的疑问。

“害怕?”刘永付说,“害怕是排爆手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老师。我与弹药打了25年交道。刚入伍时,对弹药机理掌握得还不深透,怕它,但正是敬畏和戒惧激发了我的斗志。不服输、不信邪,是我的性格,我们就是要胆大心细、‘以爆制爆’!”

他笑着继续对我说:“不敢吃螃蟹,是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不怕遇到未爆弹,则是源于对知识、技能储备的自信。我对弹药的了解,就像了解我的孩子一样。”

只有了解刘永付的人才会知道,精湛技艺和从容自信的背后是经年累月的磨炼。25年来,他潜心钻研弹药理论、破解技术瓶颈、改进搜排方法,在一次又一次爆破声中,他获得了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枚三等功奖章。

而当我提及这些荣誉,刘永付摆摆手,往前指了指说:“最让我骄傲的是他们。”刘永付指的是同行的程浩、段晓亮等排爆手。这些年,他手把手教方法、肩并肩出任务、心贴心带徒弟,培养出一批活跃在试验训练一线的“弹药专家”。

再往前200米,就要到达无人机标定的未爆弹坐标点了。“小伙子,准备好了吗?”他笑着对程浩说,“这次看你的!我来配合你。”

程浩点头,把装备仔细检查了一遍,庄严下达了前出排爆的口令,而后带队出发朝着标定地点前进。看着程浩前进的背影,我感觉他跟刘永付简直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不一会儿,轰鸣伴着浓浓的硝烟味袭来,那是成功排爆的捷报。刘永付在前方一个隐蔽位置站起身,向我挥手。我知道,他是在向我示意,要加快脚步,赶赴新的排爆点。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俄战地记者被炸身亡、32人受伤,扎哈罗娃怒斥西方

综合报道,俄罗斯卫生部最新消息称,2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一家咖啡馆的爆炸事件,已导致32人受伤。此次爆炸的目标是俄战地记者弗拉德连·塔塔尔斯基,他已在爆炸中身亡。 图片来源:俄媒关于圣彼得堡市一家咖啡馆爆炸的报道截图   据报道,2日,圣彼得堡大学沿岸街一家咖啡...

俄咖啡馆爆炸已致30人受伤:一战地记者身亡 混乱现场曝光

爆炸后咖啡馆内一片混乱(《电讯报》视频截图)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3日报道,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咖啡馆于当地时间2日发生爆炸事件,一位著名俄罗斯战地记者被炸身亡,目前受伤人数已上升至30人。 遇难俄罗斯战地记者生前照片(《电讯报》视频截图) 此次事故中的遇难者笔名为弗拉...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这支两栖装甲兵每年野外驻训达9个月

插图:唐建平 冬日里,勇士车穿过闹市,进入荒山。车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不停颠簸,两旁的树刷刷地往后退。行驶至山林腹地岔路口时,我回头一看,车后面清晰可见地辗出了一道长长的车辙。 驾驶员猛地轰了一脚油门,冲上最后一个陡坡,来到位于山腰的指挥所——这是观摩实弹射击...

95岁老人走了,子女清理遗物时发现他竟是个大英雄……

6月8日 湖北孝感95岁老人谈铁勇离世 子女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 当了一辈子电工的父亲 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过军功 而他却把这些功名深藏了66年 老人的遗物中 有一个塑料文件夹 边缘被老人用针线缝着 打开一看 文件夹里 珍藏着中朝两国颁发的 立功受奖证书、奖章 和美军避弹衣碎...

1999年的这笔血债,中国人永远不会忘却

28岁的她和31岁的他,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年轻有为;48岁的她,是职场上的中流砥柱,孩子的母亲,和睦家庭的女主人。   他们是生活中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是一个大时代里勇敢的“逆行者”。这三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年前贝尔格莱德那个悲伤的春天。   今天,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