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一群人夜以继日的“小步快跑” 守望“飞鲨”起飞远航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飞鲨”背后的“赶路人”

■解放军报记者 任 旭 刘 敏

初夏,渤海湾畔,风正好,人正忙。

海军某机场,从清晨到深夜,战机起降,人影穿梭。

战机的轰鸣声、装备车辆马达声、疾走的脚步声……交织成机场上的“大合唱”;场区净空、气象探测、油料补给……官兵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机场一道“风景线”。

为了航母舰载机战斗力加速生成,海军某舰载机试训基地场站官兵一直保持着紧张的节奏。

尽管他们默默无闻,但在他们的工作场景里,从来不乏高光时刻。从“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驾机首次着舰和起飞,到编入空中梯队接受党和人民检阅,航母舰载战斗机的每一次亮相,都迎着人们热切的目光。

当首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在航母甲板上留下第一道划痕,场站的跑道上早已是新痕叠加旧痕,烙刻下数不清的印痕。

从“0”到“1”,从“1”到“N”,航母舰载机事业的每一次“大幅跨越”,都离不开场站官兵夜以继日的“小步快跑”。他们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勾勒出了舰载机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航迹。

“我们和舰载机一起成长。”摸着花白的头发,电源技师党小龙自豪地说。这些年,每项重大任务,党小龙都参与其中。每到新兵下连,他都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讲起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级上士周勇是场务连公认的车辆保障能手,他的“舰载梦”是伴随一台台新型车辆列装实现的。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来到连队的10年间,他已经熟练掌握了20多种车型80多台车。

通信兵、气象兵、场务兵……身处不同的战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场站兵。

在最好的青春里,该场站官兵一次次托举“飞鲨”翱翔蓝天,把个人的成长轨迹和舰载机的奋飞航迹“挂钩”,在这项伟大事业里留下了自己的追梦航迹。

自组建以来,该场站圆满保障多个机型试飞鉴定,多次保障重大演习演训任务。一批批舰载机飞行员,在这里取得航母资质认证。前不久,海军给该场站记集体二等功。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浪花就是我们。”这是全体场站官兵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走近“飞鲨”背后的这群“赶路人”。

海军某舰载机试训基地场站保障多机编队飞行。姜涛 摄

海军某舰载机试训基地场站保障多机编队飞行。姜涛 摄

守望“飞鲨”起飞远航

■解放军报记者 任 旭 刘 敏 通讯员 刘 青

一批批舰载机的加速腾飞,离不开一群人的分秒必争

那一年,在官兵翘首盼望中,首批歼-15舰载机进驻海军某机场。

尽管十几年过去了,但歼-15舰载机首飞时的场景,在海军某舰载机试训基地场站官兵们的记忆里至今清晰无比。

那天清晨,跑道上轰鸣声响起,“飞鲨”腾空而起,直入云霄。一群在场区保障的汉子,红着眼睛盯着飞机,使劲拍着巴掌,欢呼起来。

如今已是场站政治工作处主任的赵海嵩,也在当天的人群里。那天,赵海嵩特意换了一套崭新的作训服,带领汽车连保障官兵,亲眼见证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当时,距离机场开工,不过短短2年时间。“我们提前为保障舰载机飞行员训练做好了充足准备。”赵海嵩动容地说,“这个速度,是大家抢出来的。我们既抢时间,也抢机遇。”

俯瞰当时的场站全貌,一座山丘之上,两条崭新跑道横空出世。一条如直线前后延伸,连通海天;另一条两端似翘起的航母甲板,引人遐思。

与这份震撼不相匹配的是坐落在荒山上的一排简陋的板房,那是场站官兵的营房。“当初战友们都是凭着满腔热忱从天南海北来到这荒郊野岭,报名时就是奔着‘舰载机’3个字来的。”赵海嵩告诉记者。

近年来,在海军部队转型的强力牵引下,舰载机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保障多部队多机型多跑道训练成为常态。采访中,大家都说:“任务量不是逐年递增,而是骤增了两三倍,没有任何过渡期。”

那段时间,看着满屏的飞行计划,四站连电源班班长孙忠鹏眉头皱成了一团,连队现有的人员满足不了那么多单位的保障需求,一周连续7天昼夜同训,难以招架啊。

然而,场站党委态度坚决:“舰载机驶向了‘快车道’,我们决不能‘拖后腿’。”

保障力就是战斗力。为了从根本上破解保障力量不足的问题,“一专多能”的学习浪潮迅速在场站范围内席卷开来。在机棚边的停车位上,电源车的副驾驶多了几名老兵,他们细心地观摩学习保障操作流程和业务知识;在车辆装备训练场,开了5年运输车的“老司机”李国强“拜师”上士戴万军学吊车驾驶。

场站老兵人人跨专业取得资质认证,每逢有骨干休假、外出培训,都有几个人来填补缺口。

“当我们把这些平凡的工作,放在舰载机战斗力生成的链条上审视时,每名场站官兵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的每分每秒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价值。”就像场站站长丁杰所说,“强军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批批舰载机的加速腾飞,离不开一群人的分秒必争。”

跑道清扫,耽搁一天都不行——

一年冬天,机场遭遇特大暴雪,积雪没过了膝盖。场站官兵全员出动、多点作业、拉网清扫,驾驶数台工程车、装载机、除雪车辆装备清扫机场跑道和库区,与大雪奋战20多个小时,保证飞行训练不受影响。

飞行训练,耽搁半天都不行——

一次演习,气象显示当天有持续性降雨。一旦延后,后续的飞行计划都要调整。场站气象中心主任胡健带领大家展开天气会商,终于抓到了中午的一丝空隙。那天中午,当飞行员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胡健坚定地给出回复:“继续向某区域移动。”事实验证,时间和空域均与预测结果吻合。

消防救援,耽搁一秒都不行——

为了应对突发火情,消防分队官兵紧急出动的时间在训练中被压缩到了极致。曾经历过特情处置的二级上士董鑫说:“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危险程度,晚一秒飞机就会多一分危险。”

人力有时穷,创新无止境。

当舰载机战斗力加速生成,保障需求翻番增长,仅靠人力挖潜已无法满足任务需要时,场站官兵迸发出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跑道异物检测系统”“观驱自动系统”“电源快捷检测装置”等应运而生,极大地提高了保障质效。

“只要能让航母舰载机事业加速发展,我们再忙再累都值得!”这是该场站官兵的共识。

托举“飞鲨”远航,每个战位都必须像钟表齿轮一样严丝合缝

机场跑道西侧,有一排不起眼的平房,那是油料股的驻扎地。各型机油的味道充斥其中,操作台上盛有待检油样的瓶瓶罐罐,颇有几分化学实验室的感觉。

一次,股里新接收了一批油品,需要抓紧时间测定酸值。酸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油品腐蚀性的强弱,一旦超过某个数值,该批油品即为不合格。经过一番操作,化验技师田呈涛得到的数值有着极微小的偏差。

“会不会是偶然或者误差?”带着疑惑,田呈涛重新配制溶液,反复进行比对。整整一夜,历经数个回合交叉重复性实验,田呈涛坚定地作出判断:“不合格!”

那次,该批次油料被全部退回。田呈涛意识到自己手中权力之大的同时,愈发感到肩上责任之重。

“不化验、不上机,不合格、不加油”,这是油料化验的原则。田呈涛向记者解释:“为保证舰载机每一滴燃油的纯度,每批油品都需要经过严格化验及化验员100%的专注实验。”

“油料”是飞机的“食物”,不但要质量高,更要分量够。油料股下士董弈杰说:“来之前我没想到,舰载机的‘食量’竟然这么大。”

数年前,该场站尚没有存油的条件,只能组织汽车连油车班,靠运油车队频繁地“奔走”于营区和山下油库来补给。“一路上,车队要穿行多个村庄,在与各种地方车辆并行的情况下,装上油料负重前行。”回忆起从前,董弈杰仍心有余悸。

日复一日,始终用心。那些年,场站用累计往返数十万公里的安全里程,打赢了油料供需的“攻坚战”。

“虽然身在岸基,却始终要以舰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在我的战位上出现任何瑕疵,让舰载机受损。”在该场站,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进入驱鸟分队第一天的情景,已被驱鸟兵李新杰淡忘了,唯独老班长的一句告诫,他牢牢记了7年:“一旦有鸟钻进舰载机的发动机,损失不可估量!”

为最大限度减少险情的发生,李新杰和战友把自己锻炼成了“识鸟专家”。他们结合多年的观察研究和实践经验,专门编写了一本《常见鸟类图鉴》,把场站出现过的鸟类品种、习性都清晰地记录在案,每个人都能迅速辨别鸟的种类,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驱离。

海军某舰载机试训基地场站官兵复查跑道。于涛 摄

在场务连养场分队分队长李庆领眼中,跑道增加了,驻训战机增加了,养场的任务量也随之增加了。

“养场”的日常工作简单说就是“清理跑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李庆领有着深刻理解:“舰载机起飞着舰,这事难;扫地,这事简单。可简单的事,却关系着难事的成败。”

每当看到舰载机快速接近甲板区,他便紧张起来:有没有细小的东西掉落?每次战机降落后,他总要跑过去看看,要不心里不踏实。

唐元浩刚来养场分队时,常听李庆领提起,以前进行跑道清理,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十来个人站成一排,每人一手拿扫把、一手拿簸箕,弯着腰清扫跑道,眼睛死死地盯着脚下,不放过任何一点颗粒杂质。如今,他们引进了异物检测系统,跑道上的异物会清晰地呈现在唐元浩面前的电脑屏幕上。虽然技术更先进了,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唐元浩仍会效仿李庆领的做法,在飞行训练开始前对跑道再进行一次“人工扫描”。

在航空管制中心,记者看到,舰机管制员霍志强正在认真地核对飞行员的代号。

“07,下降至400米。”“07收到!”类似这样简单的对话,霍志强重复了无数次。一个飞行员对应一个代号,一个代号对应一个高度,一旦叫错代号,他这个“空中交警”就等于指挥了一场“车祸”。

十几年前,舰载机数量少,舰载机飞行员也少,霍志强能精准地对应上每个飞行架次飞行员的代号。现在,年轻飞行员一茬茬地接续生长,高密度的训练给航空管制带来了不小压力。每次准备开口指挥前,霍志强都会下意识地再快速核对一遍代号和高度。

“托举‘飞鲨’远航,每个战位都必须像钟表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因为每个细节都关乎舰载机的安全,都是舰载机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一环。”霍志强说。

这条14°仰角的滑跃跑道,就是他们放飞梦想的“甲板”

航母出海执行任务时,该场站航材股官兵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他们又有机会进行伴随保障,跟着航母劈波斩浪;忐忑的是,他们携带的舰载机维修设备和器材能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特情。

去年,航材保管员、中士孙振鲁跟随辽宁舰出海,算是出了一趟远门。

虽然居住和工作在甲板之下,但孙振鲁仍会利用有限的闲暇时间去甲板上看一下,或是吹吹甲板上的海风,或是感受舰载机着舰时的震撼。

返回场站后,战友们围着孙振鲁问东问西,在他一遍遍的讲述中捕捉每一个细节,力图拼凑出一个想象中的“航母”。

相比于航材股官兵的幸运,更多的场站兵没有机会登上航母。虽然如此,但每个人谈起工作,都格外自豪:“我是航母事业的直接参与者。”

远距导航台设在田野一角。这个仅有3个人的台站,被一级军士长马锦曾一步步建成了温馨的家。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一架架舰载机在空中盘旋的声音不时传入耳中。这位多年扎根台站的老兵告诉记者,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飞鲨”每次返回时,指引它回家。

十几年前,舰载机在辽宁舰上展开各项训练,需要建立一套讲评系统,以便与场站召开实时视频会议。那天,马锦曾一点点摸索调试信号设备,最先听到了来自辽宁舰的声音。为了这份最初的震撼,他留在了这片孕育着奇迹的热土。他说以后退休回了老家,要和子孙讲讲自己与航母的故事。

马锦曾的故事,激励着一批批后来的战友。

“真没想到,当海军居然不在大海上!”那年,刚刚分到发信台的周硕玮心里有些不甘。后来,马锦曾坚守台站的故事,改变了周硕玮的想法:“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很难,但马班长做到了。他守的不仅仅是一个台站,台站的背后是我们的航母事业,是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一天晚上,周硕玮在日记本上写道:“其实,我们离深蓝并不远。战机飞到哪里,我们的无线电波就能传到哪里。”

去年年底,发信台的老班长向组织提交了退役申请。那天,他把自己使用多年的工具箱交给了周硕玮。周硕玮暗下决定,要像马锦曾一样坚守在这里。

守望,守的是一份伟大的事业,望的是一个壮丽的梦想。

以前,张成成是一名飞行员。如今,身为航空管制中心主任的他,一次次目送战友们驾驶舰载机奔赴航母的甲板:“我不觉得遗憾,虽然不能驾机上航母,但仍然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顺着张成成的视线望去,尽头是高高翘起的模拟14°滑跃起飞甲板。这条跑道是按照航母甲板1∶1比例建造的。就连飞行跑道的表面,也和航母飞行甲板一样,喷涂了特殊的防滑涂料。

张成成喜欢用粗糙的手去轻抚跑道,用心感受:“这条14°仰角的滑跃跑道,就是我们放飞梦想的‘甲板’。”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解放军辽宁舰、山东舰罕见同海域巡航!台军退将预言:大陆未来海上军力或超美国

据中国台湾网报道 解放军辽宁舰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演练,另一艘航母山东舰也在西太平洋深处远航,这是两艘大陆航母首度出现在同一地区。台湾退役中将帅化民预言,往后10年、20年,全世界海上军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反转。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帅化民表示,大陆双航母巡航今后...

“飞鲨”逐月!歼15与月亮同框有多浪漫

近日,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组织飞行训练。多架歼-15战机依次呼啸升空,与空中的月亮同框。“飞鲨”逐月海天间,一起看战机翱翔的浪漫瞬间↓↓(姜涛 周刚) (来源:中国军号微博)

回顾人民海军的2022年

2022年,075型两栖攻击舰海南舰、广西舰组成登陆输送群,赴南海某海域开展多个课目全训合格考核。这一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10周年,人民海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速度”。10年间,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人民海军航母进入“三剑客”时代。戳视频,回顾人民海军的2022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金台点兵 | 强军之道 要在得人

前不久,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迎来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10周年。10年前,41岁的舰载机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舰载机成功阻拦着舰,人民海军实现了舰载战斗机上舰的历史性突破。   如今,辽宁舰上一批平均年龄20多岁的年轻学员,驾驶战鹰翱翔。他们是面向社会招收飞行学员、择优遴选进行舰机融合培养的海军首批“生长模式”舰载战斗机飞行学员。   从一个人,到一群...

印媒:印度航母舰载机选中“阵风”-M

据《印度斯坦时报》网站12月8日报道,知情人士8日透露,法国“阵风”-M战斗机在与美国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展开的直接竞争中胜出,成为印度海军要为本国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配备的新型舰载战斗机机型。“阵风”由法国达索公司制造,“超级大黄蜂”则出自美国波音公司。 据报道,达索和波音分别于今年1月和6月在印度果阿的测试场向印度海军展示了各自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