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打到“点”上才能引发共鸣
许多人都说,教育要打到“点”上。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文职人员、护士长高锐看来,这个“点”实际上就是与受众之间的共鸣。
今年年初,该中心组织新聘文职人员集训过程中,发现部分人员萌生了“对发展前景不看好、对管理教育不适应、对军事训练不理解”等消极情绪。为激发新聘文职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动力,该中心专门安排高锐去给集训队上思想政治教育课。
“我刚来部队医院的时候,就是个聘用人员。”高锐亮明身份后,讲起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前些年,全国和省里经常组织护理技能竞赛,大家觉得拿不到名次,我就不信,结果我1次夺得全国第二、2次夺得省级第一。2020年武汉抗疫,我和同事们负责收治火神山医院首批患者,不少人心里没底,但我相信我们组能行,创新护理办法,安全高效完成收治任务……”
高锐的现身说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交流时,不少参训队员信心满满地说:“部队天地广阔,文职人员大有可为,也必能大有作为。”
“物理学上有一个‘音叉效应’,振动的音叉,靠近水面时就会激起层层涟漪;子弹打不穿、锤子锤不破的防弹玻璃,只要找准与之相一致的音叉频率,玻璃就会瞬间裂成碎片。”高锐表示,教育是否有成效,并不取决于教育者“力”的大小,而在于能否打在“点”上。
前不久,一位护士上班期间精神不振,脾气还变得有点暴躁。一次,由于患者家属言语过激,她跟人家甩脸色,差点发生口角。
王源得知后,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在暗中关注这名护士情绪变化的原因。原来,这名护士是社会聘用人员,连续两年参加文职人员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最近,她经常学习到后半夜,但学习效果并不好,结果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情绪也很糟糕。
找准了“病根”,王源告诉她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后来,这名护士不仅找回了以前的精神状态,学习效率也逐步提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某团警卫勤务营教导员张浩也尝到了打在“点”上的甜头。
为了少站岗少干活,上等兵李昊经常捂着腰装腰疼,这让连队的干部骨干头疼不已。一天午饭后,张浩从食堂回来,发现李昊正在看书,拿过来一看书名竟然是本名著。
找准了李昊的兴趣点后,张浩与李昊以书交友、以书说理。一段时间过后,李昊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训练、站岗执勤都很主动。
“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教育的理念也要跟着变。”张浩说,“许多新生代官兵从小到大,一路被家长夸出来的。到了部队,我们也要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融入他们、引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