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 飞
这是一段用生命在蓝天上写诗的岁月
2022年9月,云层低垂,堆叠出略显沉郁的天色。
云霄之间,2架歼-20战机护送着一架运-20大型运输机,跨过山山水水,平稳降落于沈阳桃仙机场。
官兵们郑重而轻柔地捧起装殓了88名抗美援朝烈士遗骸的骨灰盒,迎接烈士们回家。
2022年9月,空军歼-20战机与运-20运输机组成三机编队,接迎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资料图片
当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机和大型运输机将烈士遗骸带回山河故土之时,那轨迹,仿佛与70多年前驾驶着米格-15飞赴中朝边境、酣战大和岛的战机航迹隐隐重叠。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空军只有不到200架飞机,飞行员在喷气式战斗机上的平均飞行时间只有14小时38分钟。孙生禄、范万章、牟敦康……一名名空军飞行员牺牲在蓝天战场上。
到了今天,人民空军已经拥有歼-20、歼-16、轰-6K等国产新型战机,运-20的航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
中国空军博物馆,留存着这样一份珍贵的档案——1940年11月,我党派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的专家常乾坤、王弼在返回延安的列车上,起草了一份《建设中国红色空军计划》。这份方案,也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份空军建设蓝图。
稿纸上的字迹密密麻麻,写满了对空军的构想和建议,但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每段开头那一个个“如果”。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果”,象征着对未来的期许、对前路的憧憬,也是建构今天人民军队空中力量体系的原点。
1946年3月,抗战的烽火刚熄灭不久,一批航空先驱在这片被战火摧残得满目疮痍的黑土地上,建起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
他们像扎风筝一样拼凑航材、组装战鹰的骨骼,把断壁残垣打造成飞行城垛,顶着木制螺旋桨冲入云霄之间;他们用马车牵引飞机,用酒精代替航油,用打气筒给轮胎充气……
这是一段用生命在蓝天上写诗的岁月。离开了安全的地面,这条奋飞之路上,留下太多浸透鲜血的名字。
航校建立之初,首任教育长蔡云翔在执行运输任务途中,因为飞机承重能力不足坠机牺牲;国土防空作战,“空军英雄战士”杜凤瑞援救战友,击落2架敌机,却在飞机损毁跳伞的过程中,不幸被敌人击中;和平建设时期,空军飞行员李剑英遭遇鸽群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为了保护航线下方的人民,他用生命改变战机航向……
北京市郊,中国空军航空博物馆。在那面名为“蓝天魂”的英烈墙上,镌刻了1800多个为空军建设事业英勇牺牲的飞行员和空勤人员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用生命追逐蓝天的身影。
警巡东海、战巡南海、砺兵台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砺剑高原、海外投送、抗疫救灾、接迎忠烈……今天,人民空军以航迹为笔,不断践行着昔日的梦想,书写着强国强军的新章。
“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一场场盛世阅兵大典,天安门城楼之上,一架架自主研发的国产先进战机编队,曳着彩色的长烟掠过蓝天。
涉过历史尘烟,那些曾经遥远的梦想,已然成真。
今天的中国军人,仍有澎湃的热血。今天的人民军队,仍有新的目标、新的眺望、新的梦想,等待着我们实现。
记者:杨 悦
制 图:贾国梁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