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 骋
老兵的眼泪,诉说着这支军队跋涉的不易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前隆重举行。滚滚铁流驶过长安街。
望着威风凛凛的装备,时年96岁的老兵张宝宪用颤巍巍的手,对电视屏幕敬了一个军礼。他哽咽着问儿子:“这坦克是我们的吗?”
老兵的眼泪,仿佛自悠悠岁月中传来的一句喟叹,诉说着这支军队跋涉的不易。
对于一路餐风饮露、靠着双脚跨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来说,对于靠着“小米加步枪”赢得了民族解放的人民军队来说,这些先进的装备,曾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存放着一辆满布岁月痕迹的坦克——墨绿车身、鲜红五星、车上印刷着“功臣号”3个大字。这曾是我军历史上第一辆坦克。而这辆型号老旧、故障重重的“老头坦克”,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修理厂找到的日军遗弃装备。
在漫长的战斗岁月里,我们的革命先辈靠着暴露在炮火下的血肉和双脚,冲过一道道封锁线,取得一场场近乎奇迹的胜利。
已至耄耋之年的老兵马发泉,忘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那连天的炮火。他是机枪手,仗打得凶时,一个晚上要换3根枪管。“冷水倒上去马上就成了开水。机枪负责封锁,那个火力要很猛烈的……敌人厉害啊,美国那个枪都是8发的,我们开枪要扳一下,有时候还卡口。”
机枪是旧的。有时枪口卡住,扳都扳不动,只能扳一下打一下,而敌军一扳就是8发。上甘岭战役里,美国飞行员驾着飞机在低空扫射,山岭上,“手抓起来都是炮弹灰,土全部翻过来了”。
在那样凶猛而惨烈的战火中,马发泉送走过许多战友:他见到营教导员在他面前被炮弹击中,身体被炸飞30多米;他亲眼看见一颗炮弹炸过来,同上战场的大哥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爬起来;登上上甘岭主阵地的10分钟里,他班里12个人牺牲了8个……
那是靠“铁脚板跑赢汽车轮子”的战斗,是靠血肉对抗机械化武器的较量。“死伤人数太多了,我们的武器不行,他们汽车跑,我们两条腿。”老兵李先彬说。
在志愿军第15军编撰的那本厚重的战史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突破敌人的火力封锁,将弹药补给送往前沿阵地。资料图片
一位位战斗英雄、一个个无名烈士用最简陋的枪支与弹药,在装备远逊于敌军的情况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如果目光能穿破岁月,他们或许能够透过历史的云翳,望见数十年后阅兵场上那气势恢宏的钢铁洪流:坦克、两栖突击车、自行火炮、装甲突击车……
陆军,这个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最年长的军种,早已从徒步跨越摩托化,向着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大步迈进。
这一幕,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