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聚少离多的日子
宋祥立还未入营,弟弟的两张荣誉证书已经寄到了家里。接到喜报,母亲很高兴,专门将家里的一个柜子清理出来展示这些证书。
这一幕,宋祥立牢牢记在心中。他暗下决心,要比弟弟争得更多的荣誉。
来到新兵连,自认为体能素质很过硬的宋祥立就遇到了一个对手——一名练过体育的战友。每次跑3公里他总比宋祥立快十几秒。
宋祥立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加餐”计划:从3公里逐渐加到5公里、10公里……每当坚持不下来时,他就给自己一巴掌“提提神”。
一年后,宋祥立终于跑赢了那名战友。“他连我的‘尾灯’都看不到了。”宋祥立自豪地说。
现在,宋祥立的3公里跑成绩遥遥领先,比同为特种兵的弟弟还快一分钟。虽然兄弟俩经常“隔空”比拼,但他们入伍这些年来,其实只有两次“交集”——一次是去年休假,两人的假期重叠了13天;另一次是哥哥出差,中途顺路回家,与休假在家的弟弟聚了一晚。
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母亲养成了看电视里军事频道的习惯。她特别喜欢特战主题的军事节目,看到紧张处,总会攥着拳头,为屏幕里的官兵加油,好像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那次,电视中播放一则部队参加抗洪救灾的新闻。画面上,一名年轻士兵背着一名老乡从快要垮塌的房屋中刚转移出来。谁知,老乡心疼家里的钱,又想返回去拿。那名士兵见状,调头就往屋里走。一旁的村支书死命拦住了那名士兵。
这个场景让母亲看得直落泪:“这就是解放军该有的样子。”
以前,母亲会把想对兄弟俩说的话写在便条上,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方式。现在,全家人建了一个微信群。母亲有什么心里话,都会在群里留言,等待孩子们有空时再回复。
见不到孩子的日子里,兄弟俩从部队寄回来的那些奖章、证书成为父母的精神慰藉。“这是我们家的宝贝,看到它们就像看到孩子们。”父亲说。有一次,快递寄丢了小儿子的“最佳跳伞员”奖牌,父母为此伤心了好几天。
母亲明显感到,两个儿子似乎一下长大了。以前,他们很少主动表达对家人的关心。现在,他们会在电话中嘱咐爸爸、妈妈不要太累,让爷爷、奶奶注意身体,还会督促妹妹好好读书。
相比于远隔千里的家人,战友们更明显地见证了兄弟俩的成长。在第73集团军某特战旅“龙虎榜”上,哥哥宋祥立榜上有名——他是该旅400米渡海登岛障碍的纪录保持者。
在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每当接到重大任务,战友们总能看见宋益立第一个报名。“出征打仗,以身许国。”这是宋益立对军人价值的理解。
年年岁岁,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对抗着时间和空间形成的距离,心与心之间越贴越近。
那天,母亲迎来了邻居一家老少五口。她热情地带他们参观了家里的荣誉柜。两个儿子寄回的奖章、证书已经把柜子塞得满满当当。
聊天间隙,母亲将水果递给邻家男孩,问道:“想和哥哥们一样去当兵吗?”那个平时很调皮的男孩突然腼腆起来,用力点了点头后答道:“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