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东南沿海斗海浪,一个在西北大漠战风沙。前不久,一对特种兵兄弟“隔空龙虎斗”的故事迅速刷屏。
哥哥宋祥立,在第73集团军某特战旅服役;弟弟宋益立,是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一名二级上士。由于兄弟俩不在一个单位,很多战友也是通过微博才得知他们的故事。
最先对他们的故事有所感知的,是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邮递员。在当地,一些快递会印上特殊的三角符号——这通常代表部队寄来的喜报、奖章、证书等物品,邮局会优先配送上门。久而久之,邮递员们都知道,宋家两兄弟是军人,而且都是特种兵。
前些年,新沂市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刘仲安和市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宋家探访,并拍摄了一部宣传短片。此后,每逢学校放假或者入伍季,附近的乡亲们就会带着自家孩子过来“取经”。
在母亲周慧看来,是否送孩子参军,看似需要百般斟酌,实则早已心中有数。回望两个儿子的成长历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愿望不断叠加,最终造就了特种兵兄弟的故事。
宋祥立(左)和宋益立儿时合影
藏在照片里的梦想
时隔8年,再次来到民兵训练基地,二级上士宋益立有一种刚入伍的错觉。
午休时间,准新兵们在宿舍练习叠军被。一名身材偏瘦、皮肤黝黑的男孩叠得格外认真。这让宋益立想起自己刚入伍时的情景——新兵班长总是喜欢用“又黑又瘦”来形容他。
现在,宋益立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特种兵。3月中旬,在家休假的他,受江苏省新沂市人武部的邀请,为即将步入军营的准新兵讲述自己的军旅故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宋益立的个人经历更容易打动年轻人,从而增强他们投身强军事业的使命感、荣誉感。”新沂市人武部部长李威说。
宋益立的手机里存着两张和哥哥的合照——一张拍摄于2002年,那是母亲带兄弟俩拍的五周岁纪念照,他们身上迷彩款式的童装是母亲特意挑选的;另一张拍摄于2022年,那是兄弟俩第一次同时休假探家,母亲特意让两人都穿上军装合了个影。
从迷彩童装到威武军装,20年,一个家庭的梦想终于成真。
父亲宋明军年轻时就有当兵的梦想。遗憾的是,当时家中现实情况不允许。虽然没当成兵,但父亲一直保持着每天跑步锻炼的习惯。
两个儿子长大后,父亲就带着他们一起跑。通常,父子三人从家门口出发,沿着省道一直跑到父亲上班的地方。无论刮风下雨,他们很少放弃。在父亲看来,坚持跑步格外锻炼吃苦精神。
与父亲朝夕相处,孩子们越来越了解父亲,特别是那个错失的心愿。
“我爸一喝酒,就给我们讲当年他没去成部队的遗憾。”宋益立说,儿时的自己就对父亲心心念念的军营充满好奇。
“部队究竟是什么样?”兄弟俩把家里有关军事的光盘翻出来,反复观看。
那时,父母为兄弟俩做好了成长规划——或者努力读书考大学,或者锻炼好身体去当兵。
大儿子宋祥立天性活泼好动。一番斟酌后,父亲决定将兄弟俩送去一所文武并重的武校。当时,小儿子宋益立并不想习武,父亲就和他约定——先陪哥哥去上一年。
一年后,宋益立改变了想法,决定留在武校。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自己和哥哥未来的人生。
2010年9月,兄弟俩同时考入一所武术职业学院。辅导员岳朝坤与兄弟俩相处了5年,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成人。
岳朝坤记得,在一次植树活动中,她要求学生们自己挖坑、栽树、浇水,以此磨砺他们的意志力。当时,体格偏瘦的宋家两兄弟配合默契,不光植树速度比别人快,还将树坑修饰得十分整齐美观。
每年开学前,父母都会反复强调:习武,是为了保护人而非欺负人。日积月累,这种理念在兄弟俩心中深深扎根。
一次,兄弟俩去河边玩,偶遇一个孩子溺水,便立即下水救人。“他们也是孩子,才比那个落水的小孩大一两岁。”事后,大人们忍不住为兄弟俩捏把汗。母亲却很自豪:“两个孩子从小就有军人气质。”
在家门口的那条省道上,兄弟俩遇到过一支车队,车上坐着许多穿迷彩服的军人。两个孩子不由举起右手,向解放军叔叔们敬礼。
驾驶室里,一名军人向孩子们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样子,帅极了。就是在那一瞬间,兄弟俩决定长大后当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