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沉默的英雄,无声的奉献——老战士罗锦文深藏功名的“平凡”人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2022年11月11日上午,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内镜室主任医师王明友正在为一位吞咽困难的96岁老人做食道支架置入手术。突然,医生的眉头紧皱起来:在X射线下,发现老人右侧肩膀里居然有一颗长约3.5厘米的子弹!

通过询问所得知的真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位名叫罗锦文的老人,曾先后参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而这颗子弹,已深藏在他体内70多年。

循着这颗子弹,老战士罗锦文的一生徐徐展开……

藏了74年的子弹,早已融入他的血肉

“70几年了,一直在里面。”说起肩膀里的子弹,罗锦文老人显得很平静,“平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下雨天的时候,肩膀会有些酸痛。有时写字,手有点不听使唤。”

罗锦文老人在浙江省平湖市一家老年康复护理院接受记者采访,摸着右侧肩膀里子弹的位置(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这颗子弹的来历,要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

罗锦文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县(今平湖市),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949年5月,23岁的罗锦文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31军92师276团3营机枪连的一名机枪手。1949年8月,他跟随部队向退踞漳厦区域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发起进攻。

“那是我入伍后参加的第一场大战。战斗期间,我突然感觉右肩膀一痛,当时没空理会。等到战斗间歇摸了一下发现出血了,才叫来卫生员。卫生员上来,没摸到子弹,就简单包扎了下。”罗锦文说,“当时都是‘轻伤不下火线’,所以我继续跟着部队,前进!”

罗锦文坦言,战场上,机枪手是阵亡率最高的兵种之一,很多战友倒下了就没有再起来。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赴后继,“就是服从命令,部队要我们到哪里就去哪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罗锦文右肩上的伤口也逐渐结痂。

1951年5月,罗锦文又主动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50军149师警卫营3连的一名战士。一路北上到达辽宁,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罗锦文所在部队主要负责挖坑道、守机场、值守防空哨、后勤保障等工作。“那个时候艰苦啊,阵地上空,炮弹一直打。”朝鲜战场天寒地冻,土石坚硬,作业工具严重不足,罗锦文和他的战友们克服敌军天上炸、地面轰的危险,24小时三班作业,构筑起了一道道阻敌歼敌的战壕。

随着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罗锦文于1955年复员返乡,后又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务农20余年。直至2012年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动手术,在术前常规检查中,才第一次知道肩膀里可能有一颗子弹。

罗锦文儿媳柳燕(左)在浙江省平湖市一家老年康复护理院照顾罗锦文老人(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我们也是那个时候才知道。问他,他就说是年轻时打仗留下的,没有提更多,也不让我们跟别人说。”罗锦文儿媳柳燕表示,因为没有对日常行动造成太大的不便,家人们便都遵从罗老的意愿,决定不取出子弹。

2022年,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给老人做食道支架置入手术时,X射线下清晰地看到老人肩膀里有颗长约3.5厘米的子弹。而这颗子弹,早已与老人的骨头粘在了一起,无法取出。

医院的放射线视觉指引图像显示,罗锦文老人右侧肩膀里有一颗长约3.5厘米的子弹(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我行医10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王明友说,“这样的老革命,我们一定要尽全力把老人的食道问题解决好,让他继续有一个保质保量的生活。”

这辈子唯一一次向政府“提要求”,是一份“遗失申请”

“老罗,吃饭了,我来帮你!”2023年3月3日中午,平湖一家老年康复护理院的护理员张杏忠走进罗锦文的病房。白粥、蛋羹、撕成小块的鸡腿肉……罗锦文基本利索地吃完了,吞咽困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罗锦文老人在浙江省平湖市一家老年康复护理院疗养(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如果不是媒体来报道,我根本不知道老罗是参加过大战的人。”张杏忠说,尽管已经97岁高龄,眼睛看不清、听力不太好,但罗锦文习惯了“不求人”,“如果不是因为最近摔了一跤,他什么都可以自己搞。”

1962年,复员返乡的罗锦文再次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妻子和刚出生4个月的儿子,到当时的钟埭公社支援一线农业生产。原共民大队(该大队后来并入钟埭村)党支部书记徐仁法说:“我们当时只知道他当过兵,具体参加过什么战役,他没有跟我们说过,肩膀上受过伤的事,也没有和我们说过,更没向组织提过任何特殊要求。”

作为老复员军人,罗锦文这辈子唯一一次向政府“提要求”,是因为一场火灾。

结束务农回城后,1991年出租房里的一场火灾把他“压箱底”的一枚三等功奖章及退伍证明材料等全部烧毁。于是他向当时户口所在地的钟埭镇人武部郑重提交了一份“遗失申请书”,获得了盖章认定。

罗锦文于1991年提交的“遗失申请书”(3月2日摄)。作为老复员军人,罗锦文这辈子唯一一次向政府“提要求”,是因为一场火灾。结束务农回城后,1991年出租房里的一场火灾把他“压箱底”的一枚三等功奖章及退伍证明材料等全部烧毁。于是他向当时户口所在地的钟埭镇人武部郑重提交了一份“遗失申请书”,获得了盖章认定。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这份盖了章的申请书,是我在整理奶奶遗物时偶然发现的,这才了解了爷爷的参军历史。”罗锦文的孙子罗翔说。

“在我父亲看来,钱财都是身外物,军人荣誉和身份却不能丢。”罗锦文的儿子罗继胜说,2019年和2020年,当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交到父亲手里时,他就像是收到了这辈子最好的礼物。

这是罗锦文老人获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我从小就是个苦孩子,是党和军队养育了我。相比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知足了。”罗锦文说,“我们不怕吃苦,现在祖国越来越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那辈人打仗牺牲的付出都值得了。”

这是罗锦文老人获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让光荣的记忆一代代传下去

吃苦不求人。罗锦文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教导家人的。

罗继胜说,2000年,他们夫妻俩双双下岗,父亲鼓励他们要自己想办法,不要麻烦政府。多年来夫妻两人自食其力、不怕苦不怕累地打工挣钱,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儿子罗翔也通过自己努力,成功入职嘉兴一家国有企业。

后辈奋进,对罗锦文来说是莫大的欣慰。

“罗锦文老人一直保持着部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老人身体里有颗子弹,也是最近医院偶然披露了信息,大家才得以知晓。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令人钦佩。”平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曹亮说。

在平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020年制作致敬抗美援朝英雄的图册中,有罗锦文老人身穿军装的一张照片(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随着我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老复员军人生活待遇稳步提高。罗锦文目前每个月能享受到合计5600多元的各类生活补助和城乡居民社保待遇,而他住院期间的手术和康复护理费用,相关部门也会依据政策做最大程度减免。

2023年3月4日,江南春至。午饭后的罗锦文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感受暖阳照拂。

当记者问他是否还有联系的战友时,他想了想说:“有一位新安江的战友,当年在一个部队,是一起出去,一起回来的。回来之后还通过一段时间书信,他的通信地址我抄在日记本里,可惜后来烧掉了,也不知道他还在不在……”

得知情况后,曹亮立即向新安江沿线的杭州市淳安县和建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情况。经多方查找,建德一名叫程勇的老革命军人,情况与罗锦文描述的基本相符,可惜这位老人已去世多年。

“已经不在了啊……”罗锦文得知消息后,点了点头,陷入沉默。

“每一位老战士都是那段苦难辉煌岁月的见证。我们要通过常态化走访慰问,做好老复员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其他退役军人保家卫国故事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让光荣的记忆薪火相传。”曹亮说。

文字记者:俞菀、李平、李泽欣

视频记者:王怿文、李涛

海报设计:孙瑶

新媒体编辑:储兴华、戚文娟、胡碧霞

统筹:郜新鑫、曹江涛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新闻
70余载岁月洗礼,泉州五姐弟捐赠抗美援朝珍贵档案资料

鲜红的徽章 泛黄的纸页 褪色的照片 …… 经过70余年岁月洗礼 珍贵档案资料再现光彩 近日,泉州鲤城区档案馆获赠62件中国人民志愿军相关实物、照片档案,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62件档案资料由吴学军等五姐弟捐赠,系其父亲吴世清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见证。其中包含胸章、肩章、帽徽、纪念册、慰问袋、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勋章、复员军人证明书...

福建抗美援朝纪念馆15日预开馆 位于连江贵安

记者7日获悉,福建省唯一一家抗美援朝纪念馆落户连江贵安,将于15日预开馆。 福建抗美援朝纪念馆。 福建省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连江贵安百姓文化长廊,是一栋三层的中式仿古小楼,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有3000多件展品。馆内展品以抗美援朝物品为主,分为抗美援朝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后勤、医疗、军服和将军书画等14个专题展厅,展现了志愿军将士...

英雄回家|和平不忘战时功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高炮第524团共作战1480次,消耗85毫米高炮炮弹19921发、37毫米高炮炮弹149846发、高射机枪枪弹102608发;击落敌机53架、击伤214架、生俘敌方飞行员15名;战斗中我方牺牲75人、伤162人,这些看上去普通的数字,写满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央视网“英雄回家”主题思政课,让我们聆听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汤友山的战斗故事,向英雄致敬。 (来源:央视...

泪目!福建籍抗美援朝老兵“云”接战友回家

离家尚是少年身 归来已是报国魂 这条归乡路,他们走了72年 9月16日 88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在“双20托”载护卫下 踏上回家之路 国旗为盖 军机为架 礼兵为伴 大雨滂沱 山河含泪 搭载烈士遗骸的飞机缓缓降落在 沈阳桃仙机场 山河已无恙 君可缓缓归矣 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建 漳州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刘荣洪 在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 用手机收看第九批 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

英雄回家|青山忠骨 英雄归来

15岁主动请缨奔赴朝鲜,他在战火中度过青春年华。1956年回国后,始终惦记着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们,曾9次赴朝,祭奠长眠异国的志愿军英烈。央视网“英雄回家”主题思政课,邀请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听他讲述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