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回望2022|跟随4名军事记者,走进他们记忆中最难忘的“军营一日”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致敬每一个奋斗的日子

■解放军报记者 高立英

时光易逝,岁月有痕。有人说,作为可触可感的实体,日历存在最好的意义,莫过于在回顾与展望之间搭起了一座时光之桥。

年末,空军地空导弹某旅一营官兵演训凯旋。盘点2022年行程,全营官兵在外执行任务超过150天——

初春,塞北草原春寒料峭,他们忙着研练新战法;酷暑,他们在阴山北麓组织高强度训练;深秋,他们在群山绵亘的陌生地域驻训;初冬,渤海湾畔,他们在实弹射击中打出好成绩,夺得空军地面防空兵部队某演训任务最高奖项“金盾牌”……

一支部队的年度故事,在人民军队新时代强军日历中,似乎只是薄薄一页,在强军战歌大合唱中只是一个音符。然而,当我们把一支支部队的一幅幅画面,拼接到一起,置于奋斗强军的坐标系中,这一切,似乎有了非凡的意义——

新年伊始,习主席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全军官兵闻令而动,掀起练兵备战热潮;这个春天,运送救灾物资的中国海军舰艇,抵达汤加王国展开救援;炎炎夏日,中国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在万众期待中下水;金秋九月,解放军海、陆、空多支部队,亮相俄罗斯“东方-2022”演习;严寒冬日,解放军航天员大队6名航天员首次在中国空间站“太空会师”,空军首批“双学籍”女飞行员顺利单飞……

对中国军人而言,年终岁尾,一本渐渐变厚的强军日历,藏着沉甸甸的战斗日夜,变成一本写满奋斗故事的大书,每一页都值得珍藏。

不论是一日一撕,还是一月一翻,不变的季节轮转里,中国军人用忠诚和勇敢守护万家灯火,用奉献和坚持守望和平安宁,为强军日历上的每一页镀上岁月的敬意。

回望2022,本期《军营观察》由4名军事记者带领读者,走进他们各自记忆中最难忘的“军营一日”,致敬每一个平凡而闪光的日子,致敬每一位为梦想奋斗的中国军人。

晨光破晓,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数架战鹰在机场待命,振翅欲飞。侯向坤摄

云端一日,感受强军新脉动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台历翻飞,盘点即将过去的一年,那些和着时代鼓点的强军脉动如此强劲。

6月16日是一个寻常日子,对第74集团军某旅来说,这一天却是忙碌的一天——某海域大机群海上飞行战术演练即将拉开战幕。

夜宿兵营,记者兴奋难眠。轰鸣的机群、疾驰的铁流、飞转的雷达……这一切谱成一首雄壮的乐曲,让人心潮澎湃。

凌晨时分,发动车辆声打破夜的寂静,飞行战术演练即将展开。

快步穿越低矮的草丛灌木,一架架战机映入眼帘。此时,它们正在微弱月光下掀开迷彩伪装,摆开阵势;一箱箱航炮炮弹、一枚枚导弹、火箭弹,正悄无声息地挂载“上膛”。

“今天预设了复杂敌情,不能开灯暴露位置,这是个不小的考验!”近距离采访机械师李进,记者发现,在战机旁忙碌的机务官兵们,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跟随飞行员郑丹来到一架战机前,战机疾速扑面的强大气流,让记者无法顺畅呼吸。坐进直升机机舱,记者的耳朵被发动机的轰鸣声震得嗡嗡响。

战机一路疾驰,机翼下的景观不断变换。探头向窗外望去,直升机组成的飞行编队,正向目标海域发起超低空突击。

“这片海域我飞过无数次了,但今天这样的演练却是头一次。今天不仅涉及多机协同,而且敌情复杂……”郑丹一边介绍情况,一边仔细观察战场动态。

“开始攻击!”收到作战指令,郑丹驾机接连做出数个机动动作。记者的大脑一阵眩晕,随着两团火光闪烁,导弹精准命中海上目标,一股黑色烟柱从远处升起。

“从低空突防到红蓝对抗,从空地协同到联合作战……其实,新变化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的‘第一次’越来越多。”完成一轮射击,郑丹的话不禁令记者心生感慨:正是这一个个“第一次”,组成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壮美画卷。

“我们的战机被锁定了!”随着机舱内红色告警灯亮起,只见郑丹驾机快速跃升、俯冲,发射一连串干扰弹,采用超低空、大角度飞行动作退出作战海域。

从月上树梢飞到朝阳初升,战机巨大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跟随飞行员低空突击,仿佛每一刻都有智谋的较量,每一处都有炮火硝烟味。

云海翻波、铁翼飞旋,记者眼前勾勒出一幅壮阔的战斗图景,拓展着陆军向“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转型的新高度。

走下战机,登上飞行塔台,只见远处的渔船星星点点。此时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各机组正激烈地讨论今天的演练,紧张地筹划明天的战斗。

联合作战、体系思维……训练大纲里的专业词组,如今成为他们口中的高频词;日夜练剑,成为他们的常态。

与他们相处,记者愈发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从飞行指挥员到普通官兵,他们身上都洋溢着如火的战斗激情。

一天天默默无闻的奋斗,一年年夜以继日的坚守,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冲锋……今天,放眼陆地、天空、海洋,一个个战位见证着无数官兵战斗的身影,也回荡着他们心中的强军号角。

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组织学员进行飞行训练。图为学员韩东辰等待起飞。李聪智摄

四季轮转,接续迎接新挑战

■解放军报记者 李伟欣

跨过四季,回溯千里,兜兜转转间,记者仿佛又回到2022年1月14日,看到那双眼镜片后明亮的眸子——

太行山腹地,枯草横生,目之所及皆是土黄色。荒凉的山坡上,一条新近踩出的野路十分显眼。

第82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官兵已在此驻训近10天。他们正探索更贴近实战的组训方式。

作为这群官兵中唯一戴眼镜的人,“杨子荣英雄侦察连”班长王钧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高高瘦瘦,眼镜片后的一双眸子清亮中透着平和,乍一看颇为斯文。

很快,记者就知道,这个印象只适合形容行动即将开始前的王钧杰。

这几天,“杨子荣英雄侦察连”一直采取以作战行动牵引课目训练的方式,组织官兵展开实战化训练。对王钧杰和战友们而言,这是全新的训练方法,也是全新的挑战。

行动开始了!王钧杰的眼神立时一变,沉稳中不失锋利。

警戒掩护下,王钧杰手脚不停,与战友们在“河”两岸默契配合,迅速设置解脱结、悬挂牵引锁。眨眼间,两条绳索横越近十米,为战友们架起继续前进的道路。

侦察引导、千里横越、崖壁攀登……一个个课目接踵而来,王钧杰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技能。记者跟在他身后一路行进,渐渐明白:他眼神中的平和,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他目光中的锋利,源于对新挑战的重视。

训练一场接着一场。当天晚上,为更好检验新组训方式是否合理,他们又组织了一场暗夜条件下的侦察行动。

头顶,星空已凝望这样的战斗日子有10天。那一刻,记者只期盼早日春回大地——河水重新流动,鲜花先后盛开……

然而,即便是初夏5月的风光,空降兵某旅营长张海龙也无心欣赏。

简易板房里,张海龙坐在椅子上,苦思冥想营连的月、周训练计划。

等到7月,记者推开板房房门时,张海龙和连排长们围坐一起,讨论得热火朝天。几个小时后,一张本月营连训练计划出炉。

张海龙告诉记者:“当初,我做梦都会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合格的指挥员?上级让我们自己制订训练计划时,我为什么会发蒙?”

连排长们已经散去,板房内只有风扇声呼呼作响,张海龙盯着训练计划又陷入了沉思……

转眼到了初秋。9月,空军飞行学员韩东辰第一次在教官带领下,驾驶教-10飞上蓝天。

为缩短飞行人才培养周期,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空军在石家庄飞行学院试点“初教机直上高教机再改三代机”新型飞行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新培养模式的第一批受益者,韩东辰意气风发。从初教-6跨代直上教-10,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那天,韩东辰驾驶教-10进行着陆训练。像往常一样,他直到快要对准跑道着陆时,才开始修正航线和角度,被判定不及格。教官杨冠军难掩失望:“如果你只满足于能开飞机,那你还有能力去战斗吗?”

时光,在战机发动机一次次轰鸣中划过。前不久,记者得知,韩东辰和战友们已陆续完成多课目单飞。

四季轮转,这就是一名年轻军事记者眼中的军人日历——

一群又一群年轻的中国军人,勇敢而热烈地迎接着新的挑战。

2022年1月7日,东部战区海军郑州舰编队出海训练。这是郑州舰部门长应新雅(左)使用六分仪定位。解放军报记者 李秉宣摄

砺兵东海,战舰犁出新航迹

■本报记者 李秉宣

年终临近,翻开采访本,一个个时间节点变成一幅幅采访画面在记者脑海中闪过——

1月,见证海军某部新年开训;7月,采访陆军某部野外驻训;12月,报道空军某部复训补训……

如果给这本“采访日历”提炼一个主题词,一定是“练兵”。

2022年1月4日,习主席签署中央军委2022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

1月7日一早,记者随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郑州舰编队,赴东海某海域执行新年第一次海上训练任务。

碧空如洗,海天一线,冬日东海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编队刚刚驶出狭窄水道,训练课目随即展开。出乎记者预料,新年第一训并非印象中那般“火力全开”。

在郑州舰右舷舰桥,部门长应新雅正同两位年轻舰员一起操纵罗经和六分仪等仪器,根据海上标志物相对位置定位本舰。

驾驶室内,标图员依据测算的坐标,在海图上将郑州舰的航迹绘制成线。指挥员根据海图下达口令,指挥战舰航行。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使用这么基础的仪器?”疑惑从记者心中升起。

应新雅说,这个课目叫“无卫星导航条件下航行训练”。作为国产新型主战舰艇,郑州舰装备了先进的定位导航设备。不过,利用传统的光学仪器定位导航,依然是保障战舰航行安全的保底手段,尤其是战时导航设备受损或受到敌方强烈电磁干扰时。

记者恍然大悟:训练场连着战场。新年开训中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课目,却是广大官兵以战领训、开展实战化练兵的真实写照。

走进郑州舰作战指挥室,一幅清晰的战场态势图呈现眼前:水面、空中、水下各类目标化身为一个个颜色形态各异的符号,详细标绘在电子海图上。态势图实时更新,一个个符号如同星轨,在图上运行。

副舰长夏勇告诉记者,清晰、准确的态势图是指挥员判断战场态势、下达作战指令的重要依据。我们眼前这幅态势图,把我方各作战单元获得的情报信息熔于一炉。

“这才是信息化战争该有的样子!”记者不禁在心中感叹。

态势图上,一个红色符号正快速移动,这是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师的一架固定翼反潜巡逻机。

作战席位上,郑州舰情电长正同这架海天之上的战机密切协同:“接我军反潜机通报,发现‘敌’潜艇活动信号。”

此刻,一个蓝色的符号出现在态势图上。指挥员果断下达口令,对目标发起模拟打击。夏勇告诉记者:“体系练兵,信息是支撑,关键在联合。如何在现有装备体系支撑下,将各平台优势发挥出来并形成合力,是训练中的重点。”

一轮训练结束,郑州舰组织讲评时,记者才知道:刚刚在海面之下与舰机巧妙周旋的,是某潜艇支队的一艘常规动力潜艇。面对舰机联合绞杀,这艘潜艇既是时刻躲避追捕的猎物,也是技巧娴熟的猎手。

“对抗训练没有导调组,不设脚本,不设固定区域,充分发挥参训各方的主观能动性。”该支队作训科科长惠兆龙说,“战场环境越真实,训练效果越扎实。”

“实战化训练究竟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名年轻军事记者时常问自己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为广大读者回答的问题。

回望2022,一场场训练如同一部部词典,用一幅幅可视的画面,诠释着“实战化军事训练”“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等词组的深刻含义,也昭示着一个永恒的目标——打赢。

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正在巡逻。杜海兵摄

高原巡逻,定格边陲新画面

■解放军报记者 李 蕾

喀喇昆仑,寒风呼啸。“嘟嘟嘟……”一阵急促的哨音响起,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开始了一天的巡逻。

狂风卷着雪花在空中翻滚,打在脸上像小刀割肉一般疼。

“这个角度好,大家坚持住……”茫茫雪原,巡逻官兵的身影若隐若现。除了携带装具、钢枪外,二级上士杜海兵还背着另一套“长枪短炮”——他是连队的战场取证员兼新闻报道员。

为了抓拍一个满意的镜头,杜海兵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奔跑,时不时按下相机快门。这位来自河南的士兵,今天跑得格外卖力,因为这是他军旅生涯最后一次巡逻。

走着走着,杜海兵背着风突然弯下了腰。记者以为有什么情况,赶紧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他把相机电池拆下来,塞进怀里取暖。

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相机被冻得停机是常事。

看杜海兵搂着这个磨损得近乎“包浆”的相机,记者很好奇:“这相机跟着你有年头了吧,还不换?”

“别看它沧桑,我已经用它拍了6000多张照片,都存在我们连‘家谱’里呢。”杜海兵骄傲地说。

随着海拔攀升,记者跟着巡逻队伍来到“好汉坡”山脚下。“好汉坡”海拔近5700米,每次官兵巡逻都要攀爬3个坡度超过60度的陡坡。

“李记者,你还记得上次给您看的那张128个台阶的照片吗?”

顺着杜海兵的手望去,记者果真在最陡峭的几段崖壁中发现了一条台阶路。

“这是咱连老兵、驾驶员王殿忠带头凿的,有了它,这段路好走多了!”杜海兵告诉记者,临近退伍前,王殿忠冒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低温,带着战友们一起修了这段台阶。

手里磨出的大血泡,被碎石崩红的双眼,绛紫色的干裂嘴唇……这些场景都被杜海兵用相机定格为永恒。

当记者拖着颤抖的四肢,跟随官兵爬上第128个台阶,喀喇昆仑的雄奇险峻顿时尽收眼底。“我来给大家拍一张照片吧!”杜海兵忍不住说。

杜海兵手握相机,走到20米开外的一处缓坡上。没想到积雪太厚,他头朝下掉进一米深的雪洞中,瞬间被大雪淹没。还好战友们及时赶到,像拔萝卜一样把他拔了出来。

记者问他:“拍摄这么累,还这么危险,你怎么坚持的?”杜海兵笑了:“坚守河尾滩,艰难、感动、温暖的瞬间都能被我手里的相机记录下来,我就觉得特别值。”

来到好汉坡第二个山脚下后,官兵组织休息。只见杜海兵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全家福”说:“老婆,我马上回去了,咱们再一起看看河尾滩这个‘家’。”

那年元月,杜海兵的爱人郑晓辉,成为河尾滩建连以来第二位来队的军嫂。“这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妻子的支持坚定了杜海兵的戍边信念。

距离山顶最后100米,我们一手抓紧绳索,一手借助冰镐向上攀登。终于,林立的雪峰尽收眼底,巡逻队员展开五星红旗庄严宣誓:“边防有我在,请祖国放心。”

“光圈要调大点,构图要精准,多跑几步,不然抓不住精彩的瞬间……”返回时,杜海兵把相机交给了列兵吕阳。

“这段时间,吕阳差不多把我的绝活儿都学会了。”杜海兵话头一转,“有人接替,我才能安心离队。”

听闻此言,紧握相机的吕阳眼里噙满了泪水。

返回连队,夜深人静,战友早已进入梦乡,杜海兵还在学习室忙碌,把当天拍摄照片整理到“家谱”里。

5年前,记者第一次到河尾滩采访。如今,记者已和边防连官兵成为兄弟。到过河尾滩的人都明白,在这里,一群边防军人把信念当作阳光,把担当视为氧气。因为,河尾滩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跟随军事记者镜头一同回顾2022年那些值得铭记的瞬间

策划人语 时光流转,2022年进入倒计时。回望这不平凡的一年,每个人脑海中珍藏着不同画面。在军事记者的笔下和镜头里,这是中国军人的年度战斗足迹——跨越大江南北各个演训场,抵达高山海岛万里边关,砺剑异国他乡演兵场,扬帆深蓝大洋卫和平。这是藏在中国军人日历里的寻常奋斗—...

【记者节】致可爱又可敬的你们

卧底记者成卧底公司二把手、军事记者体验野战伙食也要“炒糖shǎi”、记者沙晨在沙尘天气里报道沙尘……他们灵活机智,随机应变,他们也敬业勇敢,直击一线。正如总台记者王冰冰所说,每位记者都是一本丰富的故事书。这个记者节,带你回顾那些可爱又可敬的记者朋友们,个个都是名场面。 (来源:央视网)

独家揭秘!那些震撼场面的背后【组图】

今天凌晨 运-20大型运输机再出国门 点对点远程空中投送赴俄参加军演的 人员和装备 就在不久前 国防军事频道记者与运-20有过一次 “亲密接触” 运-20从记者头顶“削过” 这一幕引发网友热议↓↓ 甚至有网友打赌说: 这一定是用绿幕合成的吧? 不好意思,你们猜错了 七班长实力辟谣:...

美军事记者爆料:特朗普要求美军百年老牌军报关门

昨天(4日),美国一名军事记者在《今日美国》网站爆料称,美国总统特朗普竟然打算关闭一家在美国久负盛名,且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老牌军报——《星条旗报》。 这位名叫Kathy Kiely的军事记者,是在美国主流媒体《今日美国》网站的评论版撰文曝光的此事。 根据该记者的说法,美国五角大楼一份没有公布的备忘录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要求美国国防部停止给创立于1861...

一名军事记者的武汉记忆:家国安危事,青年肩上责

5月22日,在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谈到武汉抗疫斗争时泪洒会场。院士哽咽落泪的视频在网上刷屏,也唤起了我的武汉记忆。 有一个签名,让我念念不忘。 在武汉的83天里,作为一名记者,每完成一次采访,我都请受访者在采访本上签名留念。采访本上有一个字迹稚嫩的签名:常小妹。见到她时,这位26岁的女护士正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