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那赤诚的信仰
■记者 张文杰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巡逻艇中队官兵在班公湖上巡逻执勤。索延客摄
在喀喇昆仑高原采访,是充满挑战的,也是无比幸运的。
那群可爱的边防官兵、那座高耸的党旗山、那片圣洁的班公湖,定格成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沉淀在心底,成为记者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平原时感受不到,上了高原,来到哨所,记者才知道官兵们所说的“天有点冷”,是手摸到门把手都会被粘住;才了解官兵们说的“风有点大”,是狂风呼啸、漫天尘土。
登上雪山,记者探访了海拔5100米的秋迪俭革拉哨所。
这里被称为“云端哨所”。哨所四面环山,常年大风不断。连通外界的只有一条路——垂直距离不足800米,却盘绕着18公里山路、54道回头弯。
班长张俊祥在这里驻守了12年。他曾对连长说:“只要我当兵一天,哨所就会有一天的变化。”在张俊祥的带领下,边防官兵像小鸟筑巢一般,通过一点点的努力,将哨所越建越好。从以前只有两间板房,到现在活动板房、娱乐室、值班室等一应俱全。
“每天我一睁眼,看到的就是这座山,越看它越像一面旗。我就打算把它画成一面党旗,让它高高飘扬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它是一种力量,不断引领着我们向前、再向前。”在张俊祥和战友们的精心描绘和细心呵护下,著名的“党旗山”屹立在喀喇昆仑高原。
虽然哨所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但总有一位位边防军人坚守在这里。在边防官兵眼中,这里更像是一个屹立在高原之巅的精神高地。
一位新闻前辈曾说:“海拔到了一定高度,就是人生的境界。”当记者真正登上高原,走近高原官兵,才知道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诗意的赞叹,而且是需要用忠诚和信仰检验的热血誓言。
来到海拔4200多米的班公湖,记者见到了祖国西部边陲的界湖。这里,驻守着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巡逻艇中队。因为地域和任务特殊性,这个中队有着“西海舰队”之称,官兵们也自豪地称自己为“昆仑水兵”。在这里采访的10多天时间,官兵们的纯真质朴和他们对信念的坚定,深深感染着记者。
从1998年入伍算起,艇长李小兵已经在喀喇昆仑坚守了24年。“湖面上没有界碑,我们巡逻的船艇就是流动的界碑。”当记者问起他们巡逻的意义时,李小兵这样回答。
长年累月自学维修技术、在发动机底下摸爬滚打、与机械零件打交道,李小兵身上总散发着机油味,油污仿佛已经渗进皮肤,很难清洗干净。但在李小兵心中,这些都是他坚守岗位的“勋章”。
长期在高海拔地区驻守,对官兵的身体造成不小的影响。看到他们黝黑的脸庞、乌紫的嘴唇、稀疏的头发,记者忍不住感到心疼。岁月静好的背后,离不开这群最可爱的人默默坚守。
在高原4个月,记者采访过潜心研究战法的高级指挥员,采访过多次立功受奖的“猛虎连”连长,但遇到更多的是坚守本职岗位的普通一兵——他们扎根高原无怨无悔,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比比皆是。
真正置身边关,记者才体会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不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而是日夜守护在这里的每一位中国军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和誓言。
这些平凡的面孔、不平凡的足迹,让我一次次感动、一次次震撼,也让我不断坚定着对人民军队与强军事业的信心。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