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那和平的航迹
■记者 彭冰洁
“和谐使命-2022”任务期间,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组织联合搜救演练。彭冰洁摄
11月,印度尼西亚室外温度高达35℃。
记者穿着两层防护服,站在毫无遮挡的码头诊疗区,头顶的烈日晒得人有些恍惚。举起相机,对准人头攒动的医疗帐篷——镜头里,一位医生正在为病人做检查,后背上是汗水浸透的印迹。
今年11月,记者跟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印尼雅加达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和平方舟”在雅加达停留的8天时间里,这样的场景反复出现,深深刻在了记者的脑海里。
11月11日,“和平方舟”在雅加达提供医疗服务的第一天。当地时间早晨5点,74岁的华裔老人谭秋兰和老伴便动身搭乘飞机,横跨800多公里海域来到雅加达丹戎不碌港。
2013年,“和平方舟”首次到访印尼时,谭秋兰一家正在偏远的马鲁古群岛生活。没来得及与“大白船”相会,让她遗憾不已。今年10月,得知“和平方舟”将再次到访印尼的消息,谭秋兰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蓝天为幕,碧波荡漾,洁白的船身上印着巨幅红十字标记。亲眼看到魂牵梦萦的“大白船”,谭秋兰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这次见面,她已经等了近10年。
记者在码头遇见谭奶奶时,她正笑着挥舞手中的国旗,与30多位侨胞大声合唱着《我的中国心》。“和平方舟”寄托着谭秋兰一家和许许多多华人华侨根植于心的爱国情怀,也让更多国外民众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风貌。
“中国医生们热情、友好、医术精湛、服务周到。”一位雅加达民众在海上医院接受诊疗后感慨。“和平方舟”上,来自中国海军军医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中,不少人曾多次执行“和谐使命”任务。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采访中,李伟红医生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这是她第3次参加“和谐使命”任务。每次任务,李伟红所在的中医科都是船上的“网红科室”,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
在传统中医文化之外,记者还看到,磁控胶囊胃镜、舰船专用静脉全麻机器人、新型便携式内镜等先进医疗设备走上“大白船”,中国现代化科技成果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11月16日,“和平方舟”收到一份来自当地医疗志愿者的手写信。他们深情感谢,中国海军和医院船官兵们“带来健康与希望,用爱温暖了世界”。
码头门诊,记者看到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日忙碌;手术室外,记者见证医生抱起医院船入列后第7个诞生在此的新生命“小方舟”;欢送仪式上,记者看到人们冒雨赶来,拿着横幅和旗帜安静等候……
那一刻,“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的深刻含义,在记者心中如此具体而形象——它们就投射于这艘雪白的“生命之舟”,投射在全体任务官兵身上。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0次出国执行任务,“和平方舟”如同一双诚恳而有力的友爱之手,让中国同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任务结束,回国多日,记者仍时常梦回航行途中的一幕——引擎轰鸣,铁翼飞旋,从直升机上俯瞰“和平方舟”,白色舰艇在蔚蓝海面划出一道清晰的航线。
记者感到难以名状的骄傲和感动。那一刻,我看到了中国海军的和平航迹,听到了中国军人守护和平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