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那遥远的地方
■记者 李子怡
新疆塔吐鲁沟边防连连长巴特曹克图带队巡逻。姬文志摄
从新疆叶城出发,翻越两座达坂,顺着219国道向前……在去往塔吐鲁沟边防连采访的路上,我们意外遇见了一场泥石流。
塔吐鲁沟边防连地处喀喇昆仑山脉腹地。正值7月,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正在融化,冰川融水裹挟着泥土和石块向路面冲击,发出隆隆的声响,路面也堆积了大量石块,让人不敢靠近。
报道员姬文志告诉记者:“之前路况不好,每次遇到泥石流一定会塌方,要想给连队送物资,只能靠战士们背着背囊走回去。现在路况好多了,只要等水势变小,清理一下路面就可以。”
这个遥远的地方,危险与温暖并存。这让记者更好奇,戍守在这里的官兵是什么样子?
来到塔吐鲁沟边防连第二天,我们早早地在哨所集合,准备跟随连队官兵一起巡逻。巡逻的目的地是两叉营地,那里地势平坦,适合宿营。我们要沿着古道徒步5公里与骆驼队会合,全程需要两天一夜,对速度要求比较高。连长巴特曹克图很担心记者的体力。
被连长说对了。高海拔下的急行军,每走一步都让记者头痛欲裂。而记者身旁,负重的连队官兵依旧生龙活虎。他们早已习惯这种长途跋涉。
班长李骑骥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我们所走的乔戈里古道:“这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是很美!”地壳运动形成的巨大悬崖,与周围密密麻麻的冲沟,让这条道路多了一份壮观。
终于,我们到达了骆驼集结地。由于巡逻路程很长,还要翻达坂、过冰河,我们必须借助脚掌大、耐力好的骆驼。骑骆驼之前,连长让我们都穿上救生衣,记者瞬间紧张起来:之后的路还要更难走吗?
驼队浩浩荡荡地出发,大约还有25公里才能到今晚的宿营地。
就在穿越一条50米宽的河时,意外发生了。前面骆驼捆扎物资的绳子掉落,正好缠在后面骆驼的腿上,越绕越紧,导致整个驼队困在水面上。如果继续困在河里,一旦骆驼抽筋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没等记者细想,连长巴特曹克图已经跳下骆驼。他利落地蹚过去,解开缠住骆驼腿脚的绳子,带着队伍走出河滩。而他的两条裤腿,被寒冷刺骨的冰川融水完全浸透。山里的日落总是更早,距离出发过去12小时后,我们幸运地在天黑前赶到宿营地。
夜晚,围着篝火,大家说着心里话。巴特曹克图讲起了一件让他内疚不已的事。那次强行军任务,一名原本是训练尖子的战士一直落在队伍最后,巴特曹克图非常不解,不停地催促对方。直到后来他无意中看见,那个战士脚上有一大片血泡,30公里的路程都是咬牙坚持下来的。
巡逻回去后,记者找到了那名战士。“是我故意没跟连长说。打仗不会挑我状态最好的时候,当时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才对得起这身军装。”他这样告诉记者。
3天的行程结束后,记者仍然清晰记得,那天跳跃的火苗后面,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记者忘不了他们坚毅的眼神和纯粹的歌声:“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遥远的喀喇昆仑腹地,就是这样一群赤诚的人,在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从塔吐鲁沟边防连返回时,行驶在新修的边防公路上,司机忍不住感叹记者的幸运——以前要耗时3天的路程,现在只要3个半小时就能到达。确实,我是幸运的,赶上了边防建设发展最快的这10年。
下个报道任务在南疆的若羌县,原本需要乘坐汽车转飞机、再转汽车,记者赶上了6月新开通的和若铁路,直接坐火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了目的地。
时代的脚步飞速向前,遥远的边防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