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那战场的硝烟
■记者 梅世雄
“东方-2022”演习,中国参演部队官兵通过阅兵台。刘 丹摄
3个多月过去,我还能记起演兵场上那令人震颤的炮火硝烟。中国军人在异域一往无前、奋勇拼搏的英姿,仍然清晰地镌刻在我的脑海。
2022年8月31日至9月7日,“东方-2022”演习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乌苏里斯克市谢尔盖耶夫斯基训练场及日本海相关海域举行。中国军队派出2000余名官兵,与俄罗斯、印度、阿尔及利亚等10余个国家的军队一同参加演习。
演习开始前,我与7名记者跟随参演官兵的脚步,一同登上了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
向北,穿越连绵的云层,跨过山川与河流……经过近10小时的飞行,当飞机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克涅维奇机场,官兵脸上露出兴奋与期冀的神情。踏上异国的土地,中国军人已准备好在这座世界瞩目的舞台上大展风采。
从抵达演习地域的那一刻起,我和同事们走进导演部、联合战役指挥部、陆上战术群、前沿指挥所和一辆辆战车舱室,见证了我军官兵进行战役筹划、全要素实兵实弹合练的一幕幕场景。我们昼夜不停地采访,用笔和镜头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军人专业而干练的姿态。
雨,下了一夜。风,刮了整晚。
9月6日,是这场演习天气最恶劣的一天。大雨、狂风和战车轰鸣声,整夜在我耳畔盘旋。凌晨5点多的一声惊雷,让人再也无法入睡。
这也是演习最重要的一天。实兵实弹演练在这一天正式开始。
9月6日早晨,顶着狂躁的风雨,我们赶到“中国营”大门口,登上停靠在泥浆中的04A型步战车前往演习地域。平时只需要20分钟的车程,这一次颠簸了大约50分钟。隔着茫茫雨雾,我看到一处山坡下的伪装网里,身着迷彩的中国军人不停穿梭其中,透出一股大战前的紧张和凝重。
恶劣的天气,让演习的实战化色彩更加浓厚了。谢尔盖耶夫斯基训练场地势高低起伏、植被丛生,此时正值多雨季节,加上台风的影响,使得这片土地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大雨倾盆。
演练一直向后推迟,我们陪着参演官兵一起,在大雨里淋了10多个小时。在寒冷和疲倦的考验中,官兵们依旧用钢铁般的身姿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时刻准备着开始“战斗”。
16时50分,实兵实弹演练终于开始。
远东大地,铁流滚滚。纵横驰骋的坦克、装甲车、步战车,与发出阵阵怒吼的大炮、导弹、火箭炮,让大地为之震颤,仿佛连空气都燃烧起来。来自10余个国家的数万名官兵,打响了一场现代化条件下联合防守反击作战。
来自中国的参演官兵,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演习中展现出过硬的战斗作风、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严明的纪律形象。
中方导演部导演韩林告诉记者:“这是中国军队第4次派部队参加俄军年度战略演习。我军首次同时派出陆、海、空三军赴境外参加联演,首次同时组织空航陆航力量异地部署、跨境演练,首次派出海军舰艇赴日本海方向协同演练。”
炮火硝烟中,一位位中国军人用镌刻在异域演兵场上的足迹,展现了我军练兵备战水平和实战化能力,彰显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表明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决心。
那一刻,我看见了中国军队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铿锵步伐,看见了英雄的人民军队再一次向世界宣告——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