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我家有老兵丨三代军人结缘雪域高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年轻时的爷爷

↑年轻时的奶奶

1950年3月,首批进藏先遣部队第18军52师154团在乐山举行出征誓师大会,时任团政治委员的爷爷杨军带领全团宣誓,奶奶江鸿也是队伍中的一员。

一路上,爷爷带领官兵翻雪山,蹚冰河,过昌都,入藏南。1952年7月,部队进驻祖国西南边防重镇——亚东,实现了“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的誓言。

然而,由于长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爷爷积劳成疾,不幸于1957年牺牲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享年39岁。

↑爷爷带领全团宣誓

↑爷爷、奶奶和战友在洛隆

1968年2月,父亲杨齐康特招入伍来到西藏当兵。报到那天,父亲背着行囊向驻地走去,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父亲走了10多公里后两腿就已经开始沉重起来。突然,一辆马车停在父亲的身旁:“解放军同志,到哪里去,我送您?”一位藏族老阿爸喊着。父亲谢绝了老阿爸的好意继续前行,可老阿爸却赶着马车默默跟着他,一路陪他到了军营门口。望着老阿爸远去的背影,父亲感受到藏族同胞对解放军的深情厚爱,他也带着那份情谊走进军营,开启了20多年的军旅生涯。

↑父亲杨齐康

↑父亲和战友在一线

↑父亲与战友在日喀则

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1993年12月,我也走进了军营。2001年,我主动申请进藏工作,来到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作为驻藏空军的一员,我第一次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维修设备,虽然只待了短短几个小时,已让我深深体会到高原的艰苦。甘巴拉空气含氧量不足,在山上走几步就气喘吁吁。在山下1小时能干完的活,我在甘巴拉用了整整3小时。

休息时,看着雷达站官兵发紫的嘴唇和黝黑的脸庞,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两眼模糊了。可敬可爱的战友们面对着缺氧、大风、低温、强紫外线,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带着微笑坚守在生命禁区。他们的坚守,让我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戍守边防的决心。(杨雪涛、臧一阳)

↑2005年,我(杨雪涛)作为驻藏空军的一名代表,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活动

出品人:李学勇、李俊

监制:黄明、李砺寒、齐慧杰

策划:王逸涛、张汨汨、黄庆华

统筹:王楠楠、王慧、谭慧婷

编校:郭中正、高蕊、李杰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

西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

相关新闻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旦增顿珠:雪域高原上的“工匠”

“那两台设备在满负荷运行,这样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抓紧让安全员系统检查一次。”在水泥制成车间里,旦增顿珠逐一检查机器设备,发现问题后立马组织人手解决,确保安全生产。   40岁的旦增顿珠是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制成车间主任,2014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

这场演训,满满的大片既视感!

近日 陆军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 “红一师”部队 千里机动至雪域高原 打响了 一场全员全装实战化训练! 陌生复杂地域 东南方向,发现“敌”情 侦察分队立即前出侦察 接侦察分队情报 全旅按照战斗编组 立即向指定作战地域机动集结 组织机构立即向各梯队 下达战斗命令 火力打击要素依次...

海拔5200米雪域高原 锤炼驾驶硬功

高原地区山高路险,气候多变。近日,新疆军区某合成团在喀喇昆仑高原驻训地组织驾驶员道路复训,来看组图。 车队在高原达坂行驶。龚高杰 摄 车队在冰雪路段艰难行进。郝宣 摄 车队穿越荒野戈壁。郝宣 摄 车队穿越平均海拔5000米的戈壁。龚高杰 摄 车队翻越天路达坂。龚高杰 摄 车队...

心手相牵,共谱雪域高原新华章

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强调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持续深入的对口援藏工作,帮助雪域高原改变了面貌,增进了高原人民的民生福祉,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对口援藏,让西藏与全国人民一起共...

天堑变通途——雪域高原十年交通变迁记

高原上雪山起伏连绵,山下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翻开西藏地形图,千山耸立,万水奔腾,“世界屋脊”复杂的地质构造触人心弦。   然而,更动人心魄的,是复杂地质构造上越织越密的交通网——“高原孤岛”墨脱公路通车,以拉萨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网快速形成,复兴号首次开上高原,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