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作为基本作战单元,营级单位既有指挥功能,又有执行功能。新的体制编制下,营这一级的建设备受关注。
随着战争形态不断演变,作战模式也正在末端发生着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指令从“营”这个最小“中军帐”发出,攥指成拳的营级作战单元越来越受到瞩目。
眺望沙场,“营”的浴火重生,改变着传统的自上而下、依次展开的打仗样式,描绘出信息主导、体系支撑、整体联动的战场新景。
这些新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甚至带有全局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亦如是,需要从思维观念、作战理念、建设模式、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
近段时间,我们组织记者奔赴诸军兵种多个类型的营级单位,就训练转型进行了深入调研。解放军报从今天起开设“练兵备战新看点·记者探‘营’”专栏,敬请关注。
话题① 从合成营看体系练兵
春日乍暖,雁声阵阵。
南国腹地,快速飞行的雁群,犹如一个横贯长空的箭头。山野之间,南部战区陆军某旅一场合成营战术攻防演练进入激战。
穿插分队进至目标地域,突然发现“敌”兵力部署有变。和以往不同的是,合成二营营长李荣庄并未着急和敌人比速度,而是命令电子对抗分队率先出击,干扰“敌”指挥链路。
几乎在同一时刻,穿插分队根据“敌”情巧妙调整进攻方式,火力分队左右协同展开集火射击,合成“铁拳”直捣“敌”营。
多方位立体攻防、多专业混编作战、多火力协同出击,射击精确到点、行动精确到秒……演练现场,记者为该合成营对各分队调遣运用的精确把握喝彩。
“雁群要比单飞的鸟儿增加至少71%的飞行能力,合成营好比雁群,要在齐心协力中推动部队战斗力呈几何级增长。”仰望天空,李荣庄告诉记者,合成营包含几十个专业、数十种武器装备,要想让合成营这个“雁群”协力高飞,就必须将战斗力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咬合紧密、精准配合。
这一番透彻的感悟,也是二营每一名官兵的切身感受。5年跋涉,他们就是那一队协力高飞的“雁群”。
5年之“快”,让他们分秒必争,厉兵秣马。对于这支部队的官兵来说,“备战的每一秒都不能是虚度的”。
5年之“重”,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负重前行,在一次次阵痛中把体系练兵的步伐踩得实而又实。
协力高飞,这队“雁群”跨越了什么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深入推进合成营体系练兵新闻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赵 超 沈业宏
战车突击。余小平摄
关键词:全时
思维之变催生体系融合
时间回溯到2017年春日,合成营编制正式落地。期待、兴奋、挑战……作为南部战区陆军某旅合成二营的首任营长,一股可以大施拳脚的兴奋感,充盈在文帅的心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接连几场战斗,让文帅对合成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场战斗,面对目标点坚固的防御工事,主攻分队仍以步兵传统战法猛打猛冲,把加强配属的炮兵、电磁等力量“晾”在一旁。山头拿下了,但缺少有效协同,作战时限大大超出。这使文帅第一次对“时间差”有了切肤之痛。
第二场战斗,指挥员呼叫火力支援,企图截断“敌人”退路,形成合围之势,却因不熟悉远程火力装备,用兵不当,打击时间延误,“敌人”扬长而去……
“这个‘时间差’,反映的其实是我们的‘观念差’。体系对抗,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要素合不上,往往会导致全局功亏一篑。”屡败屡战,文帅心里却愈发亮堂,“转型,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编制体制重塑升级,思维必须同步‘迭代’。”
平时协同训练少,重心落在单兵专业训练上;考核强调划分专业界线,把任务分工当成责任分工……顺藤摸瓜,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
一场关于体系练兵的变革由此展开:他们将体系思维贯穿训练全程,一改传统分兵种组训方式,按照“按兵种强化、按编组合成”思路,分阶段组织合练;把体系能战度作为新的“度量衡”,让协同课目走向比武考核前台,以“模块组合”为考评重心……
考验再次来临。一年后,二营以蓝方角色参加对抗演练,指挥员借助多种侦察力量洞悉战场态势,不断调整作战部署。电抗分队、火力分队、保障分队等各兵种分队高效协同,作战行动总是快了红方一步。结果,兵力占优的红方,左冲右突,始终未能突破蓝方防御。
翻看二营的一份份总结,记者发现,陈述的几乎全是协同方面的问题。文帅快人快语:“体系思维,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忧患意识。我们不仅要预见战场下一秒,更要回顾战斗上一秒。不仅要了解自己这一秒,还要洞察队友那一秒。作战理念升华一次,下次战斗可能就会快上一秒。”
春雷滚滚,拨动着官兵的思维之弦:正如闪电走在雷鸣前,备战也必须在下一场战斗之前。只有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体系融合,才能合出新质战斗力。
随着信息化装备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信息化平台,让协同作战行动实现全时互嵌互融——成立合成营战法研究小组,探索基于信息系统的兵力编组和指挥协同“最优组合”;引进模拟对抗系统,填补训练“空窗期”,试验检验新的合成战法。
“得益于秋天准备的食物,松鼠得以度过寒冬。”文帅说,如果不更新思维理念,争分夺秒地储备能力,那么寒冬过后,迎来的可能不是春天,而是死亡。
穿行于二营火热的演兵场,记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在这场“头脑风暴”中,所有人都怀着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将视线瞄准了更远的“冬天”。
关键词:全域
视野之变推动战力升级
零点时分,银色的月光下,战车组成“钢铁长龙”,穿山越岭,直奔高原。
车队一路向西,鸿雁北去成行。触景生情,文帅感叹: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鸿雁不远千里,飞回家乡繁衍生息;而他们越陌度阡,前往高原淬火。
海拔升高,寒气逼人。但在文帅的记忆中,那年的春天才是真正的“寒冷刺骨”。
那是他们第一次上高原,各种情况让人猝不及防:雪线之上,穿插分队渗透速度明显下降,炮兵分队射击精度大不如前,兵种间协同障碍重重,人、装、战术都出现了“水土不服”……
站在山顶,远方地形尽收眼底,文帅却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他们经过不懈努力才攥紧的“拳头”,似乎在一夜之间“松开”了。
“不同的气候、地形有不同的作战方式,实现‘机动作战,立体攻防’,需要将体系作战能力放在陌生环境这个标尺下衡量。”文帅告诉记者,随着合成营作战空间向多维拓展,他们开始在多样化地形上遂行多样化任务。
多域练兵,让原有作战体系瓶颈逐步凸显。
向北,大漠戈壁风沙肆虐、一望无垠,可供伪装隐蔽的掩体寥寥无几。战车、指挥所无处藏身,过去屡试不爽的突袭战法“失灵”了。
往南,山岳丛林坡陡路险、荆棘丛生。山脊、谷地等复杂地形分割了战斗队形,指挥通信保障难度剧增,以往“耳聪目明”的侦察分队一时间“不识庐山真面目”。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本领恐慌”倒逼能力升级。
高原鏖战,对多类主战装备展开全速开进、极限射击等性能测试;戈壁砺剑,因地制宜进行快速机动展开、快速火力打击、快速转移阵地等课目训练;丛林淬刃,多方式转信、多手段接入,由人员、传感器和武器平台等组网,加强战场态势感知……
近几年,从旅作训科科长转岗二营营长,接替文帅的李荣庄,跟随部队从平原转战高原,从坦途走向险川。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他们跨越的不仅仅是海拔的高度、地域的界限,更是能力素养的“山峦”。
“想要获得更广阔的视野,目光要超越地平线。”走进合成营“中军帐”,一张作战地图映入眼帘,五彩缤纷的队标符号让人眼前一亮。
更广阔的视野,来自“左邻右舍”之变——
战机往返不停,动向捉摸不定,与空军某部展开实兵演练、联合出击,他们的打击方式越来越高效灵活,火力衔接更加紧密。
信息真假难辨,干扰如影随形,与某部开展电磁干扰反干扰训练,他们的信息感知、处理能力稳步提升。
这些年,体系、联合不再是静躺在方案、教案里的名词。跨域联训,正给这支部队带来思想观念的嬗变、作战理念的更新以及实战能力的跃升。
更广阔的视野,也来自战场之变——
他们将理论研究与训练演习相结合,开展外军战术专项课题研究;学习借鉴国际比赛中的练兵和考评方式,将战场环境平移浓缩到训练场,在近似实战的环境条件下开展连贯作业。
紧盯体系研、聚焦体系练、围绕体系建,他们不断健全协调机制、理顺协同关系、通畅指挥链路,打破系统壁垒,弥合兵种“缝隙”。
寒来暑往,官兵们如同南北奔波的大雁,翩跹不歇地探寻着练兵秘诀,把求索胜途当作永恒的使命。
关键词:全员
结构之变加速成长成才
时至正午,二营“中军帐”,营连两级指挥员围坐一起。帐篷不大,延伸出的思维空间却很广。
这是一场“圆桌会议”,参与感很强:营连指挥员依次分析指挥通联的薄弱点、行动协同的关键点、兵种力量的结合点。每一个人的语速很快,时间十分紧张。
这是一次“多级联动”,火药味十足:各层级复盘依次进行,一连串难点经过抽丝剥茧,变成了下一阶段训练的突破点。
“复盘会上,不给思维设禁区,每一个人都可畅所欲言。”教导员付晓伟告诉记者,一场场头脑“风暴”,打开的是一扇扇转型、升维的大门。
过去,复盘主次分明,营主官坐在长桌前,大家目光聚焦在2人身上;现在,复盘没有“C位”,所有人都是主角。
过去,他们担心战士听不懂,营级复盘主要面向指挥员;现在,他们不怕战士听不懂,官兵全员参与,听众很多。
2017年,二营迎来了自己的参谋。两年后,士官参谋进入二营“中军帐”。这些,似乎还远远不够。
一场演练,营指挥所遭到“敌”火炮突袭,各连队“群龙无首”,后续作战计划被打乱。
一次对抗,班长带领班组执行作战任务,因“减员”无法及时补充,行动陷入僵局。
无论体系作战的图景有多宏大,都必将由一场场“营长式”“连长式”“班长式”战争构成,任何一个元素缺位或者不强都会产生“短板效应”,导致战力失衡、战场失利。
指着前方一片翠绿的树林,付晓伟对官兵说:“体系练兵,只有每一名官兵全力以赴,才能在未来体系作战中占据优势地位。”
春风过境百花盛开,练兵场也经历着“景致之变”——
兵种训练实现横向融合。他们推开“岗位互训、一专多能”训练模式,朝着精通本职、掌握相关、探索前沿的目标,组织官兵多岗历练、交叉任职,区分组训层级、参训人员、训练课目,开展实地、实距、实装全要素检验,确保专业岗位人人过硬,练出一批“多面手”。
人才建设实现梯次配备。他们推行“引进来、走出去”办法,紧盯电子对抗、修理、无人机等关键岗位,常态化安排骨干代培代训和比武交流,邀请专家教授上门辅导帮训,组织官兵前往院校和军工企业培训,超前储备各级各类人才。
“中军帐”一人“挑大梁”不复存在,训练场“一招鲜”淡出视野:营级“中军帐”增设侦察、防空、卫勤等席位,甚至容纳了空军等友邻军种人员;主战兵种和后勤保障人员齐聚一堂,共同研究作战难题……
“未来战场靠的是体系制胜,主角与配角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显。”体系练兵的浓厚氛围,使官兵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体系效能开始加速释放。
多席位查漏补缺,让作战计划锦上添花;师徒齐心,火炮在高原打出极限参数;战保连线,催生出一个个实用小发明……静水流深,二营官兵的成长让体系练兵的土壤更加肥沃。
合成,改变了作战样式,也在重塑新一代官兵。透过二营,记者分明听到一支支部队破土拔节的声音,官兵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毅力做支撑,向广袤无垠的新境界“迁徙”,破除寒冰,迎接春天。
不断求索体系练兵之道
■李青林
现代战争,参战力量更加多元,战场空间更加广阔,作战行动更加多样,单一军兵种难以主宰战场的作战行动,作战行动离不开作战体系的支撑。
今天,合成营已成为我陆军机动作战的基本单元,陆军转型迈出关键一步。合成营几乎囊括陆军所有基础专业兵种,与传统步兵营有着天壤之别。在联合作战大体系中,合成营已成为十分重要的作战力量模块。
合成营重在合成,也难在合成。搞好体系训练,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源头活水,更是提高胜战能力的必经之路。
体系作战呼唤体系练兵。只有牢固树立体系作战思维,聚焦实战、对接实战,练强作战体系,练精制胜招法,把诸多专业力量有机融合起来,精准使用编配,在力量上“合”、行动上“联”、效能上“优”、指挥上“统”,使各兵种分队形联神聚、融为一体,才能完成战斗力生成由“加法”到“乘法”的升级转换,使合成营在未来战场发挥出真正威力。
体系练兵,蕴藏着无穷力量,演绎出无限可能。经过几年探索研练,合成营从“被合成”到“主动融”,形神不断耦合融聚,逐步合成一体,战术战法更加多样、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演训场上,一个合成营营长需要指挥多个兵种协同作战,体系练兵的“亲密伙伴”“模拟对手”越来越多。体系练兵理念正从形式到内容渗透到每个作战单元,合成作战体系正成为未来战场制胜的关键。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运动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体系练兵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只有把理论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不断求索体系练兵之招,才能勇立潮头、抢占未来“制高点”。
今天,将合成营的编制和结构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必须只争朝夕,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这就要求加强体系练兵中的短板弱项攻坚,加快体系练兵思维向多元化转变,努力拓宽知识维度,增加训练难度,实现思想上的“换羽”、观念上的“化蝶”,进一步加强体系练兵,提升战斗力。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