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营观察丨2022,春风吹拂喀喇昆仑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走在边关巡逻路上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孙兴维

当春风唤醒大地,喀喇昆仑高原依然漫天飞雪。

风雪中,南疆军区某团一级上士秦振旗停下脚步,掏出便携式氧气瓶深吸了几口,呼吸一下子顺畅了许多。

西北向西,万山之祖。这里常年积雪,寒风彻骨。16年前,秦振旗来到这里时,高寒缺氧、物资短缺,官兵时刻挑战着生命极限。16年过去,脚下的这条巡逻路,秦振旗不知走了多少趟。他和战友们体外感知到的自然温度,似乎从来未变。

让他们内心感觉越来越暖的变化,是这些年越来越完善的高原后勤保障——他们吃得更有营养,穿得更轻便,呼吸更加顺畅,巡逻戍边也更有力量。

今天,在雪域高原,保温方舱让官兵野外驻训不惧风雪;高科技的蔬菜工厂让鲜菜供应不再难;新式羽绒被装告别了“里三层外三层保暖”的历史,既防寒又轻便;氧气保障也更科学更人性化,边防连队不仅配发了新型吸氧设备,还有新型微压氧舱……

新时代,雪域高原千里边防线上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背后,是部队各级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回应官兵关切,对接战斗力建设,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开通家属探亲专车,搭建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完善官兵医疗条件……一个个温暖举措,汇聚成了高原官兵心中的暖阳,温暖了许许多多和秦振旗一样的边防战友。

走在边关巡逻路上,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色,细数着那些成真的梦想,秦振旗内心滚烫而豪迈:“这是我们要用生命守护的地方,祖国和人民把我们放在了心头,我们更要把祖国和人民装进心中。”

2022,春风吹拂喀喇昆仑

“祖国和人民把我们放在心头”

——来自南疆军区高原边防一线官兵的感受

■解放军报记者 李 蕾 通讯员 纵 恒 杨田华

巡逻点位吃上火锅

巡逻点位上,一顿“火锅宴”成了郑诤言19岁生日难忘的记忆。

驻守高原2年,这位来自重庆达州的战士,最大愿望就是在高原上能吃顿家乡火锅。郑诤言没想到,19岁生日这天,愿望竟然实现了。

雪峰之下,郑诤言和战友们围坐在一起。铁锅中红油翻滚,升腾起的水蒸气夹杂着火锅底料的香气……生日歌响起的时候,郑诤言差一点哭了。

巡逻点位上的这顿火锅,折射着新时代边防部队高原保障能力的跃升。

以前,受限于各种条件,在海拔4000多米的巡逻点位上,官兵的饮食基本以煮方便面、野战快餐和压缩饼干为主。

“野战饮食除了要吃得暖、吃得快,官兵更期待改进口感、提升质量。”南疆军区保障部领导说,基层期盼就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军委有关部门组织力量研发多种适合边防任务需要和野外训练环境的“饮食快餐”,热食保障品种也更加丰富。

在上级保障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南疆军区不断拓展野战饮食新品种,将优质罐头纳入高原主副食品采购目录。

基层各级炊事班尝试研究“能量食品包”,牦牛肉、巧克力、干果……他们精确计算能量数据,放入携行包中,官兵在任务途中就能快速补充能量。

连队官兵说:“从冷到暖,从无到有,巡逻途中‘盘中餐’越来越丰富。”

“蔬菜工厂”开启高原“鲜时代”

餐桌上,电锅冒着热气,香料的味道弥散开来。

这是南疆军区某边防连新年举行的第一场火锅宴。“去年考核成绩不错,连长特意犒劳大家。”二级上士王志文一边将手中食材挨个倒入电锅,一边和战友们分享着每道食材的来源。

最受大家欢迎的食材,是连队新建保温棚采摘来的青菜。

鲜菜供应曾是高原保障难题。大雪封山道路不通,运输过程中蔬菜冰冻不易储存。依托连队自身条件种植蔬菜,一直是近年来上级关心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军委有关部门经过调研,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高原蔬菜大棚建设。在上级指导帮带下,南疆军区在驻海拔3000米以上连队重点建设了“蔬菜工厂”。

“蔬菜工厂”充实完善了高原鲜菜供应链条,开启了高原蔬菜供给“鲜时代”。如今在这些边防连队,官兵每天都能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某边防连种植员周兵兵说:“我们同时培育了数十种蔬菜,每天能收获10多公斤鲜菜。”

早春,新疆军区波林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

海拔5380米,神仙湾哨所官兵在新式保温棚内品尝新鲜果蔬。刘晓东、黄飞皓摄

“温暖铠甲”助力执勤巡逻

又一个巡逻日,南疆军区某团一级上士姬文志裹上大衣,顺手打开了身上电加热背心的开关。

“过去巡逻只能穿棉衣,里三层外三层裹严实;秋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回宿舍怕着凉也不敢脱。”忆及当年巡逻情景,姬文志感慨不已。

近年来,军委有关部门多次到边防一线调研,组织军地科研单位设计研发新型野战被装、野战装具。去年刚入冬,南疆军区为一线官兵增配了一批新型保暖装具。其中,电加热靴和电加热背心,成了姬文志和战友们的最爱。

不久前,为了优化这批装具的穿戴效能,负责连队新被装试穿效果的司务长刘刚,忙得不可开交。这位被装保管员负责将战友的试穿情况统一汇总,并反馈给研发单位。

新一代被装的研发理念,逐渐对标边防任务,适应官兵执勤需求。南疆军区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兼顾保暖和训练效果,他们根据高原环境特点,联合地方厂家研发了一系列防寒保暖、轻便舒适的野战被装。

“新型巡逻装具就像一身‘温暖铠甲’,时刻给我们温暖和力量。”姬文志说。

氧气保障迈上新台阶

在天文点边防连,卫生员赵敬波还兼任一个新岗位——氧气保障员。

每天,赵敬波必须精心计算氧气储存量,及时调整补充氧气。“连队氧气需求量很大,官兵巡逻归来、洗澡后、训练结束都要吸氧。”赵敬波说,确保官兵及时吸氧就是保障战斗力,自己的任务很光荣。

为方便高原一线连队用氧,南疆军区多年前就开始建设制氧站。但边防连队大多驻地偏远,运氧之路漫长而艰险。每年入冬,氧气运输困难重重。这些年,上级先后为他们采购配发了多种新型供氧设备器材,氧气保障链更加完善。南疆军区保障部一位助理员告诉记者,在海拔3000米以上连队,氧气可以直达官兵床头。

放眼喀喇昆仑哨所,氧气保障正在迈上新台阶。

“从最初的氧气罐保障,到新型吸氧设备配发,再到新型微压氧舱建设,高原用氧模式更科学更人性化。”在天文点边防连连长周常生看来,氧气保障大大减少了高原反应对官兵身体的损伤。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军营观察丨一位女班长的成长轨迹

自信:新时代女兵的表情 ■胡世坚 “赵班长火了!” 前不久,一条“新装备入列,女班长向男兵发起挑战”的短视频,在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刷屏。画面中的主人公、新疆军区某团上士班长赵亚敏,迅速“走红”网络。 视频中,新装备授装仪式刚结束,赵亚敏便带领班组成员展开新装备训练...

军营观察丨今天,我们如何学雷锋

“雷锋四班”迎来第18任班长 ■杨田华 李荣荣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强 时针指向凌晨两点,下士张振远还在辗转反侧。 就在前一天,张振远被正式任命为“雷锋四班”第18任班长。 一切来之不易。张振远先是和5名战友同台竞争,胜出后又经历了半年代理班长的考察。 失眠,是因为压力太大...

军营观察丨一名士官教练员眼中的“实战化”

一名士官教练员眼中的“实战化” ■胡勇华 人物小传 胡勇华,男,湖南衡南人,三级军士长,现任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技师。2次获评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次获评空军百名优秀雷达操纵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入伍20年,熟练掌握7型雷达装备的操作技能,先后参加40余场...

南疆军区某团对标实战建设合成营战术训练场

编者按 习主席指出:“要强化训练保障,优化布局、完善要素、创新方式,构设逼真练兵环境,加快构建高水平训练保障体系。”随着形势任务、部队编制、武器装备不断调整变化,只有把练武之地建好用好,官兵才能更好经受实战锻炼。 训练场地是进行一切训练实践的物质基础。加强新时代训练场地建设,必须直面机遇与挑战。使命任务进一步拓展,军事训练就要进一步转型发展...

强军一席话 | 第六集《大仗小仗都要打保障》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是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建设一切为了打仗的后勤,坚持保障打仗的根本指向。 作者: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 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