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事科研航母”乘风远航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东北,林海雪原。某试验场内不时升腾而起的烟雾,给周围的林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

西南,巴山蜀水。某部一座座大型试验装置,发出阵阵轰鸣。

东南西北,看似不搭界的营院,却在2017年7月19日发生了历史性关联。

其实不只他们,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构成单位,从那一天起,有了新的同一归属:军事科学院。

那一天,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授军旗、致训词,全军数十家不同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搭载上舰”,一艘新体制时间下的“军事科研航母”拔锚起航。

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究竟新在哪儿?

这段时间,军事科学院通过微信平台发出新一轮人才招聘启事,后台收到了各种各样的留言。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很高。

“似乎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微信平台编辑王晓玉一时难以作答。她是调整组建后的军事科学院招收的第一批文职人员,同时兼任历史展陈馆的讲解员。

这几天,她到展陈馆重温历史,翻阅公众号运行以来发布的各类新闻,一幅幅交织着历史与当下军科人的画面,在她脑海中不断翻转回旋、渐渐清晰……

“军事科研航母”乘风远航

■王诗敏 解放军报记者 邵龙飞 特约记者  魏 寅

高原试验。徐子昌摄

目 光

有一个目标,他们始终紧盯

血,哪来的血?

硝烟弥漫的试验场上,众人突然发现地上不知何时多出一串血迹。顺着血迹,大家的目光追踪聚焦在了一位老专家的身上。他的脚,殷红一片。

这位老专家却连连摆手:“不碍事不碍事!”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任辉启,也是这次试验任务的项目总师。带领团队,他深入落弹区开展相关火力打击毁伤评估任务。

就在刚刚,一台试验装备出现故障,任辉启带着技术员冲进危险区段抢修,前脚掌意外被一枚爆炸后产生的椎状物刺伤。他强忍疼痛,带领大家继续抢修,终于在下一次火力打击前使装备恢复正常。即将迎来又一轮火力覆盖的试验场上,留下了他一串带血的脚印……

多年来,任辉启主持建成了多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装置和实验平台,在武器毁伤效应、工程防护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今年,应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部邀请,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感悟写在了《群星辉映强军梦——军事科学院两院院士风采录》一书中。这本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20余位院士的多彩人生和卓越成就。

气温-47℃,随巡逻分队一道巡逻并组织被装、食品等试验是什么体验?

积雪覆盖的冰面上,一支科研小分队与边防战士一道在寒风中蜿蜒前行。

“咯吱、咯吱……”冰雪世界一片寂静,脚踩积雪的声音清晰可闻。不到5分钟,大家的眼眉、睫毛就结起了冰晶。在这样的极寒之地,冰上行走让人提心吊胆,偶尔踏在悬空的冰层上,“咔嚓”一声冰面裂开,整个人都会顺势下沉,落到下一层冰面上。

“部队官兵走什么路线,我们就走什么路线。”这是军事科学院科研人员的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科研创新的落脚点、检验科研成果是否实在管用。

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域仅补充淡水的情况下,连吃3天野战食品是什么感受?军用食品领域专家郝利民,先后9次踏上青藏高原,和戍边官兵一道,亲身试验研发中的野战食品。

在风沙漫卷的戈壁荒漠做试验是什么场面?“嘭!”一声巨响,滚滚硝烟瞬时升起,某工程设计项目组组长杨涵冲进试验现场,以最快速度采集到目标物毁伤测试第一组数据。

极端环境里,他们进行着不同领域的科研试验,他们可能从未在试验中遇到过彼此,但目光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一切为了打胜仗!

融 合

有一种协同,他们加速汇聚

深夜,军事科学院某中心会议室灯火通明。中心文职副主任白晓颖,正与来自军事科学院各单位的有关人员,围绕某重大科研课题展开深入探讨。

白晓颖默默环视了周围。由于经常在各种会议场合碰面,她跟这些参会人员早已熟识,谁来自哪个单位、是什么职务,她都了然于心。

白晓颖突然感到,这有点不可思议。就在短短两年之前,“军事科学院”对她来说还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单位。那时,在一所地方知名高校任职的她,军事知识储备几乎为零。对于那些“穿军装的人”,她甚至分不清不同颜色军装的区别。

如今,“松枝绿”“橄榄绿”“大海蓝”“天空蓝”,还有自己身着的“孔雀蓝”,白晓颖早已能轻松分辨。她也注意到,虽然服装不同,但臂章上的“军事科学院”,成为大家共有的身份标识。

这是新体制时间下的新景观。军事科学院重构重塑,全军多家科研、试验、编研机构的人员“走到一起来”。来自不同单位的人,纷纷换上同样的新臂章,有了同一个新身份——军科人。

然而,由于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不同单位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人才有不同的能力专长,大家在思维上、理念上、文化上的“排异”现象难以立刻消除。要让这支新组建的队伍达到“自适应”“自协同”的境界,仍面临不少挑战。

“有挑战就要去迎接挑战。”军事科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一名领导深有感触。现代科学研究,每一项重要科研成果都集中了多学科、全链条的创新创造。培育共同的目标愿景、建构统一的话语体系、形成深度的耦合关系,是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的必然要求。“必须想方设法攥指成拳,在凝心聚神上下功夫,产生从合编到合心合力的‘化学反应’。”

跳动的数字、闪烁的屏幕、凝视的目光、敲击的键盘……随着计算机“嗡嗡”的运行声,一场“战斗”在0与1的跳动中打响。与此同时,室外一辆智能化小车正在科研人员的远程遥控下左冲右突,验证着“某新型作战系统”的性能指标……

这是军事科学院某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开展的一场联合作战试验模拟和应用试验。

同样是在这个研究院,另一个科研团队的研究内容却大有不同。“去年疫情最紧张时,某作战法规编修的攻坚战正值关键时刻。我们克服各种困难,一连数十天持续攻关,确保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了编修任务!”

调整组建之初,军事科学院就提出“理技融合”的发展理念。军事理论指导军事科技实践,军事科技的发展促进军事理论创新,进而实现从“形融”到“神融”的跨越。

基于这样的目标愿景,军事科学院广泛开展思想发动,将培育深度融合的文化氛围、点燃协同创新的“精神引擎”作为重要着力点,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不同单位在“跨界交流”中,增强了“共同体意识”,协同创新迈出了坚实步伐。

分别位于北京和西南某地的两个单位,以项目共研、条件共用、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等方式,联合举办了某领域创新论坛,展示了协同创新的一系列成果,打造了协同创新的样板。

在融合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融合中碰撞思想、激发灵感,在融合中探索方法、积累经验,融合文化持续积淀。军事科学院领导说,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专家主动“跨界”,成为理技融合的“尖兵”、连接“左右脑”的神经桥。

脚 步

有一座高峰,他们执着攀登

她所研究的内容干系重大,是信息化指挥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如有一点偏差,无数科研人员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一夜归零。投身科研的前20年,她没有报过一个奖,始终默默无闻。

厚积薄发。近年来,她的研究成果开始“井喷式”增长,一个人拿了两个全国性奖励。

她,就是从事某通信领域研究的何元智。“我只是一名基层科技干部,只是‘科研航母’上的普通一兵,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在一等功授奖仪式上,她平静地说。

那年,某型通信系统组织仿真试验。何元智连续4个月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没办法,我是项目负责人,很多问题需要我决策,不能让大家都等我。”在某地试验时,她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大家建议她去医院看一下,她说“太浪费时间了”,简单吃了几片药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多年来,在多项全军重大演训任务中,她和团队克服恶劣环境条件,紧紧瞄准备战打赢,集智攻关倾力保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强晓刚,一位看似普普通通的“85后”,却是军事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参与研制的某型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说:“我一直在思考,在军事科学院这艘‘科研航母’上,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朝什么样的目标奋进?”

2018年5月16日,习主席亲临军事科学院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努力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的进军号令。也就是在那时,强晓刚的心里有了明确答案。

“高水平”,不是自我评价,而是要敢跟全球高手较量、得到各国同行认可与尊重!响应统帅号令,军科人执着地向着一座座新的科研高峰发起了冲锋。

超越时代的课题、领先世界的成果,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期待“奇迹”。某项研究发现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个个“惊雷”背后,注定是千百个日夜的艰辛孕育、“老中青”同心的叠浪奔涌。

情 怀

有一种信念,他们始终秉持

11月6日,入冬以来北京的第一场雪,来得很突然。

刚刚退休的张培高打着伞走进办公楼的时候还是中午,参与完某作战课题研讨走出办公楼时,天已经黑了。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的方向走去,风裹着冰粒似的雪呼呼飘洒,落在他几乎全白的头发上。

张培高是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后评出的第一批首席专家。“问题不研透不撒手,这是咱们军科人一贯的作风。”研究员程晋明对张培高的执着劲头竖起了大拇指。

深夜同样亮着灯的,还有军事科学院营区的许多房间。细看某栋办公楼转角处的一个房间,一位学者伏案工作的身影,映在纱帘上。那是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冯定汉。

“丁零零、丁零零……”急促的电话声响起,冯定汉赶忙接了起来。倾听,是冯定汉最常做的事。保持和基层部队的沟通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是他工作的重要部分。作为军事法制专家,他曾带领课题组承担共同条令修订,组织36次专家座谈和专题研讨,征询130个单位主官、业务部门领导意见,1500多条建议被他“听”在耳中,采纳吸收转化为条令修订的依据。

“妈妈!你又‘失联’了,你到底在哪儿?”每次听到女儿这样的话,从事评估科研工作的研究员王锐华就无言以对。

然而,她的确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女儿。咨询评估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没有专门的学科支撑,也没有成熟的评估手段。既然是白手起家,就更要风雨兼程。王锐华和同事们的工作有三个特点:深入一线部队多、参与演习演练多、参加研讨交流多,经常是“任务一来、说走就走”。她曾带领课题组同志,在短短两个月时间赴指挥机构及陆、海、空多个单位,完成海量数据采集与分析任务。

不停歇,也是研究生院某教研室主任郭修起的状态。执教几十年来,他坚持内容不吃透不上台、教案不熟悉不上台、质量不过关不上台。在他看来,“三尺讲台,直通战场,每次登台都要拿出最好的状态。”

前不久,研究员张晓鹏的一项药物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这距离项目立项之时,已过去了上千个日夜。

那一年,张晓鹏受领了该研发任务。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创新之路,注定“道长且阻”。但这一药物如研发成功,将对战创伤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看准了就要做下去。”在研发的瓶颈期,张晓鹏无数次将自己亲手搭建起的“框架”打碎重建。尽管项目许久未见“成效”,但张晓鹏所在单位党委始终给予关心鼓励。张晓鹏也锲而不舍,终获成功。

以战场为纲、以情怀为美,这一精神已经熔铸进军科人的血脉。他们的故事,出现在军事科学院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出现在专题片里、舞台剧剧本里、报纸上、新媒体上,鼓舞着更多的人为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而奋力前行。

转型,当有那么一股子劲

■周晶炯

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授军旗、致训词,重塑后的军事科学院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军事科学院的这次重构重塑,是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演进的大潮流下展开的,是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是在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大背景下实施的。作为“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拳头力量”,我们正在经历着从内到外的深刻转型,体量规模大幅增加、职能任务大为拓展、体制结构和力量编成为之一新。然而,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那么一股子劲,把握窗口期,打赢攻坚战,构建新格局,开创新境界。

转型,当有勇于探索的闯劲。“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任何事业的开拓、任何胜利的取得,都需要有第一批闯关者、探路人。军事科学研究,本就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军事科研机构的转型发展,更加离不开创新。无论是加强军事理论创新、加强国防科技创新,还是加强军事科研工作组织模式创新,都势必遇到新的问题、难以套用现成的经验。只有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闯出一条前人未走的路来,军事科研机构才能激发无限潜能、焕发无限生机。

转型,当有激情似火的拼劲。激情是一种可贵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品质。改革本身就是一场革命,而革命从来都是激情飞扬的事业。军事科研机构转型发展的每一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自动成功。如果没有斗志昂扬的激情,就难以推进观念的嬗变、冲破陈规的禁锢、斩断利益的束缚,就难以啃下“硬骨头”、打败“拦路虎”、冲过“深漩涡”。唯有保持“状态拉满”的势头,拿出“舍我其谁”的劲头,才能让转型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

转型,当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回望来时路,军事科学院在党的旗帜引领下,走过60余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编修第一代战斗条令到编修联合作战纲要,从编译出版军事文集和军史到承办北京香山论坛和强军论坛,军事科研答时代所问、应胜战所需,取得一系列熠熠生辉的硬核成果。踏上新征程,瞄准世界一流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更需要传承“三更灯火五更鸡,甘把忠骨埋红山”的科研精神,拿出“钉钉子”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推动新时代军事科研事业攀上更高的高峰、抵达更远的远方。

转型,还需要众志成城同向使劲。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实现了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两支队伍“大会师”。但合编只是“形融”,发生的是“物理组合”;合心才是“神融”,产生的是“化学反应”。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在促进科研人员凝心聚力上拿出真招实策,培育深度融合的科研文化、点燃协同创新的“精神引擎”,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推动实现科研上的大联合、大协作、大进军。

转型,实质是一次思想上的突围、能力上的升级、模式上的创新、作风上的转变。我们坚信,只要每名军科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在转型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不执于旧、无畏于新,军事科学院这艘“军事科研航母”定能在与时代同向、与改革同行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成功抵达强军兴军的彼岸。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漳州:宪法进军营 学法“零距离”

台海网12月8日讯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12月6日,由漳州市退役军人局、漳浦县退役军人局、漳浦县司法局联合组成的法律咨询团队走进驻漳某部队,开展“宪法宣传周进军营”主题活动,为驻地官兵送去一场丰富的“法治盛宴”。 李成佳律师为官兵授课。 活动中,律师李成佳为...

西媒:波兰旅游胜地变军营 士兵人数或超居民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1月15日报道,就在三个月前,位于波兰东北部、距离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4公里的比亚沃韦扎的酒店还挤满了游客。比亚沃韦扎是欧洲大陆最后的原始森林之一的主要入口。而现在,当地最大的两家酒店几乎变成了军营:它们只接纳安全部队的成员,外面停着运兵车。 “今天,驻扎在比亚沃韦扎的士兵、警察和边防人员很可能比本地居民(大约2000人)还多...

从复旦到军营,这个藏族女孩不一般!

她是复旦学子 也是藏族姑娘 她从西藏到上海 再从复旦到军营 只为圆自己的从军报国梦 她叫次仁卓玛,出生于西藏拉萨 从小与蓝天、白云、高山、雪峰为伴的她 一直都有个愿望 想努力学习,考入内地 去看看藏区外面的世界 可在当时的条件下 她只能把这个愿望深深埋在心底 幸运的是 卓玛...

逐梦军营 无悔青春

晨光微熙,军号嘹亮 军营生活在梦中畅想 有这样一群青年 踏红叶,随金风,离开家乡 听号召,立远志,献身国防 当校服变成军装 当笔杆变成钢枪 当红装变成武装 抛去闲散与安逸、扛起责任与担当 共同实现强军梦想 我叫霍煜成,毕业于郑州大学,是校国旗护卫队护旗手。我的祖父曾在中...

军营的秋

深院晨曦水露凝,叶带寒风乍黄屏。 红旗半卷写心烈,秋风一抹点军营。 秋冬交接,给人的感觉是干爽、洁净。秋风送爽,来无影去无踪,利索地捣尽千层叶;秋阳温暖,驱散寒冷,照耀生活。 秋季,有着炫目的景色。其中最为独特的就是银杏叶,但在大队,“一叶”知秋的叶子远不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