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宣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四个航天精神入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50余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征高轨、举北斗、探深空、铸天宫……在逐梦星辰大海的过程中培育践行着“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也创造了西昌航天精神和海岛创业精神。伟大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向天图强,在追梦奋斗中取得了一个个中国航天“第一”,创造了一个个世界航天“首次”,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从“两弹一星”发源地走来,大凉山中搭“天梯”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里,门口的浮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从上到下,地图上标注出航天人从酒泉到西昌,从西昌再转战文昌的建设轨迹,最左侧雕刻着九个大字“出大漠,进山沟,赴海岛”。简洁的图像和语言浓缩展示了中心51年历史,也道出西昌航天与“两弹一星”的渊源。
图为从大漠奔赴深山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支神秘的队伍从“两弹一星”发源地出征,奔赴川西大凉山,建起了现如今举世闻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心由“两弹一星”航天人建造,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
图为创业初期抢建长征桥
自古创业多艰难。刚到西昌,“戈壁滩”的创业者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凉。“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畔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这首流传至今的歌谣,是对当年奋斗者艰苦生活最生动的写照。然而艰苦的条件对于创业者们而言又算得了什么?
图为建设初期的西昌发射场
精神的种子一旦萌芽,就有顶起巨石的力量!大家纷纷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叫响了“发扬戈壁精神,树立雄心壮志,自力更生,站稳脚跟,向困难展开坚决斗争”的誓言,帐篷四周也处处挂满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建三线,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口号,誓要在大山深处搭起一座通往太空的“天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艰苦奋斗,深山峡谷中,“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发射场。
图为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搭载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一飞冲天,在地球之外36000公里开辟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首战高轨成功,中心向世界庄严宣告了自己的问世!
弘扬探月精神,探月“母港”圆千年梦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也给予了月亮最诗情画意的赞美和想象,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远古的传说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
图为嫦娥五号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在内蒙古四王子旗着陆场安全着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从西昌到文昌,作为“嫦娥母港”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路走来,在探月的逐梦之旅中不断践行弘扬着探月精神。
时针回拨,回到最初的起点。2007年10月24日,大凉山深处的山谷里,天蓝风轻,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在西昌“零窗口”点火升空,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化学元素分布等一批科学研究成果。
图为成功发射嫦娥二号
图为嫦娥三号成功发射
3年后,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零窗口”点火发射成功,获取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的全月图;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再次“零窗口”点火发射,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追梦步履不停,2018年12月,嫦娥四号“零窗口”点火再获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至此,西昌发射场郑重将探月任务的接力棒交到了文昌发射场手中。
“7次探月全部‘零窗口’发射,奇迹的创造离不开西昌航天人自立自强、创新超越。针对探月任务的建设需求,2004年以来,我们大规模开展以信息化建设、质量建设和人才建设为核心的‘三大基础性建设’,实施了上百项发射场技术改造,引进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方式、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中心主任邓洪勤自豪地说。
培育新时代北斗精神,北斗“母港”创造中国奇迹
图为北斗组网收官之战
2020年6月23日,载入史册的一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在中心成功发射,测发大厅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44次发射,100%成功率,中国用2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卫星导航40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取得了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时光流转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让中国人愈发强烈地意识到,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志、成为大国竞争的科技制高点。
不久,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组网的重任落在了中心身上。2000年10月31日,西昌发射场使用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一号01卫星。这是一次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的胜利,象征着中国航天成功突破美欧封锁,迈出了独立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一步。到2003年5月25日,中心接连夺取北斗一号3颗卫星发射胜利,由此我国组成了完整的“北斗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后,世界上第3个建成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自2010年开始,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发射组网阶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以平均每年发射5颗导航卫星为目标,进入密集发射期。2017年至2019年中心实现北斗系列卫星发射18战全胜,最高密度时期实现一年航天发射任务17战17捷的骄人战绩。同时,发射中心还需要同时承担其他气象卫星、通信卫星、探月卫星的任务,既要完成任务,还要不出差错,挑战不可谓不小。
图为中心与北斗共成长
面对高密度发射任务的现实需求,中心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团结协作,通过总结前期发射经验,创新软、硬件条件建设,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流程并行发射的新方案,为高密度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随着第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部署,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一次创造中国奇迹!
践行载人航天精神,大火箭腾飞支撑空间站建设
坐标海南文昌,时间2021年4月29日。
图为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
随着一声山呼海啸般的轰鸣,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发射升空,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建设工程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文昌航天发射场“十四五”期间首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也是中心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留下的浓墨重彩一笔。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回顾中心执行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过程,是一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历史。
运载能力有多大,探索太空的舞台就有多大。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空间站几个核心舱段每个重量将在20吨级,现役的火箭中只有长五B能挑此大梁。为了长五B发射成功,西昌航天人经历了一段从长五到长五B的艰难奋斗历程。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遥一运载火箭带着一条巨大的火龙,撕开云隙,在海天之间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使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迈出了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然而在8个月之后的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飞行至346秒时突发故障,发射任务失利。
图为长五遥三复飞
失利仿佛一记重锤砸在了西昌航天人的心头,面对巨大的打击,西昌航天人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迎头而上,开启了异常艰辛的“归零”工作。胡旭东,长五遥二任务的01指挥员,在任务失利后,来不及过多的悲伤,就投入到任务复盘工作中,他带领着队伍进行原因分析、故障排查,既分析火箭的故障,也查找发射场的测试工作漏洞和地面设备隐患。经过908天的卧薪尝胆,发射场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地面保障能力和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发射成功,实现王者归来。
图为天舟二号
图为天舟三号
2021年5月29日,在距离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30天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为天和核心舱发出第一份包裹;114天后,又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成功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感受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失利的消沉,西昌航天人始终发扬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载人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伟大精神如基石、如火种。”该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翻过一山又一山,走过一程又一程,我们在‘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的激励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星辰大海的征途上闪耀着中华民族的荣光。站在新的历史关头,我们将在一个个伟大精神指引下继续前行,不断创造更多新的中国奇迹。”(胡煦劼 黄国畅)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