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的战场制胜辩证法
——我“航空飞镖”参赛队重装空投课目比赛侧记
■许 毅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当地时间8月27日,俄罗斯梁赞州杜布罗维奇靶场,“国际军事比赛-2021”“航空飞镖”项目第二阶段“作战使用”多个课目比赛在此进行。其中,重装空投能力历来是强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这一课目比赛非常引人注目。
近几年,中国空军在重装空投上进步明显,2019年运-9代表队曾夺得运输机组冠军。今年我国产新型运输机运-20首次参赛,表现如何也为各方关注。
记者了解到,今年该课目比赛的显著特点是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主办方要求各参赛队必须使用三联伞、投4至5吨货台。而中国空军因伞型特点不同,习惯上多用二联伞。多了一具伞,货台重量也不同,空中飘行的规律完全变了。以往训练、比赛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几乎被清零。
13时许,靶场上空,一架运-20呼啸而至,后舱门徐徐打开,牵引伞和主伞先后横向飞出,紧接着一个深色的大型货台滑出机舱、向下急坠。几秒钟后,3朵巨大的白色伞花灿然绽放,货台仿佛被一只无形之手一拽,下坠之势立缓,平稳地向下飘落,数十秒后在靶标附近接地。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空军另一型参赛运输机运-9,他们也顺利完成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记者从裁判组了解到,两个任务分队的首秀表现都不错。运-20飞机机长马骏和运-9飞机机长史学伟告诉记者,比赛中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恶劣的气象条件。当天,靶场上空近10米/秒顺风,是国内训练中很少遇到过的,已接近装备设计的允许空投极限值。但我两型运输机参赛机组不仅经受住了复杂气象条件的考验,更扛住了赛场战局突变带来的冲击。
运-9飞机领队杨宝平告诉记者,伞具和平台发生变化,要求机组在测风方法、误差控制、空投时机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加之,空投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靶场标识“三无”条件下进行,让这种调整复杂性倍增。“赛前,我们进行了10多个台次三联伞空投强训,虽说这样的数据量对于摸索总结规律还远远不够,但是我们通过不断复盘、集体研究攻关,把有限台次的训练效益挖掘到极致,不断接近‘真相’。”
运-20机组的3名飞行员是平均年龄仅31岁的年轻组合,他们战胜困难的另一个秘诀是团队默契。“在空中可能遇到任何突发情况,尤其是实施前决定性的时刻,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涉及到整个机组的复杂联动,这时候机组成员的默契极其重要。”飞行员王羽灏说,经过无数次的磨合,他们已密切协同如一人,能用简洁的交流,完成复杂的调整。有一次训练,机组第二轮测风时发现空中风速急剧变小,当时舱门即将开启,时间紧迫,但他们果断改变空投方案,不到10秒钟就临机调整到位。
在战争这个最具不确定性的领域,积极应变、善于机变是军人必备的素养。面对规则之变,赛场天气之变,中国空军两型运输机机组以变应变,始终牢牢掌握主动权,在国际赛场展现出了应有的素质,也揭示出谋求未来战场制胜之道的一种辩证法——以扎实军事素养和团队默契之“不变”,应对战局的瞬息万“变”。
(解放军报莫斯科8月29日电)
“国际军事比赛-2021”“海上登陆”“海洋之杯”项目闭幕
我参赛队获“最佳陆战排”等多个奖项
“海上登陆”项目接力赛中,中国参赛车组通过障碍路段。肖勇利摄
解放军报符拉迪沃斯托克8月29日电 肖勇利、姚冠辰报道:当地时间29日上午10时许,“国际军事比赛-2021”“海上登陆”“海洋之杯”项目闭幕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33号码头举行。俄国防部副部长叶夫库罗夫中将、各参赛队领队分别致辞。按照“海上登陆”项目比赛成绩,赛事组委会授予中国参赛队“最佳陆战排”、中国参赛队陆战二班“最佳陆战班”、下士白永坤“最佳狙击手”称号,并现场颁发了奖杯、奖章。各参赛队随后举行了分列式。
“此次比赛,全体参赛队员同台竞技、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结下了深厚情谊,留下了美好回忆。中国参赛队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过硬作风,赢得主办方和各参赛队高度赞扬。”中国参赛队领队何银胜表示,回国后将进一步总结参赛经验,并将成果运用到日常战备训练中。
据悉,今年“海洋之杯”项目比赛共设置5个课目,中国海军广元舰参加了火炮对海射击、消灭浮雷射击和舰艇抛锚系浮筒3个课目比赛。广元舰于闭幕式当日下午启程回国,参加“海上登陆”项目的队员将于次日乘中国海军运输机返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