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在科尔沁草原组织伞降训练。王宗峰摄
某新型车载速射迫击炮实弹射击训练。王宗峰摄
盛夏,演兵场骄阳似火,热浪滚滚。
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萨彦岭行军”国际军事比赛参赛队的一场巡回事迹报告会,给头顶烈日的驻训官兵带来些许“清凉”——就在今年4月,他们在俄罗斯顶风冒雪拿下此项赛事10个单项中的5个第一,成为集团军部队官兵心目中耀眼的“明星”。
5月以来,该集团军兵分多路,开赴多个演兵场,备战上级赋予的演训试训任务。在这个“节骨眼”组织这场巡回事迹报告会,其意义不言自明。
其实,类似这样的事迹报告会在该集团军并非首次。近年来,该集团军先后参加“狙击边界”“坦克两项”“炮兵奇兵”等多项国际国内军事比赛。每逢参赛队员载誉归来,他们都会组织队员与部队官兵交流心得、总结经验、反思教训。透过赛场看沙场,既有令人欣喜的成果,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只有把赛场领先转化为战场领先,才能真正从赛场夺冠走向战场制胜。
训练的难度强度实度,是拉近与实战距离的重要保证——
实战化训练没有“天花板”
5月下旬,科尔沁草原连日狂风肆虐,这对某特战旅伞降实跳训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今天跳不跳?”数百名伞降队员在停机坪整装待发,大家低声细语,目光不约而同投向不远处停放的直升机。
该旅负责伞降训练的侦察科科长郑荣一时下不了决心。根据伞降训练有关规定,这样的天气已达到允许伞降训练条件的临界值,郑荣有理由叫停训练。
这时,郑荣手里的对讲机传来旅领导命令:“正常组织训练!”随后,队员们迅速整队登机。不一会儿,直升机拔地而起,朵朵洁白伞花在风中摇曳。
“风速较大时,队员在空中很难操控降落伞精准降落到指定地域。”该旅作训科参谋张金忠介绍说,大风天气,伞降训练的安全风险会大大增加。
说话间,第一波次的跳伞队员已安全着陆,特战小队还在伞降后完成了战术演练。随后,第二波次、第三波次伞降队员陆续登机,整场训练并未受到大风天气的影响。
该旅特战一营营长林立强坦言,他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这次训练,得益于平时训练中不断提升难度强度实度。这种不断“自我加压”的意识,正是来自国际比武赛场上的启示。
伞降教员龙瑞祥回忆道,前不久,参加“萨彦岭行军”国际军事比赛的队员、上士李钦仓曾和他促膝长谈。比赛恰逢暴雪天气,在班组射击项目比赛中,每名队员要在15分钟内打出17发子弹,完成对100米外的靶标射击。在能见度非常低的条件下,参赛队员打出了102发子弹全部命中的好成绩。
“他们能打出这样的成绩,我一点也不意外。”龙瑞祥告诉记者,早在国内备赛期间,射击教员卢雪礼对参赛队员的“魔鬼式”训练是出了名的,正常训练结束后,每天傍晚队员带回之前,卢雪礼都会让他们借着日落的余晖打一轮,在这种昏暗的视线条件下射击,一般人想及格都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记者与参加过比武竞赛的官兵聊天,许多官兵直言不讳:“想在赛场上摘金夺银,就要练得比赛场还要难、还要狠,而放眼未来战场,道理更是如此。”
该旅副旅长姜海波说,想要练就过硬的打仗本领,就要按照打仗标准、甚至超出打仗标准来抓训练。组织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队员与驻训官兵交流心得,就是为了把这种认识刻进更多的官兵心中。
对于如何抓好实战化训练这个话题,某合成旅参谋长张小军与姜海波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去年8月,张小军在野外驻训场组织新型突击车实弹射击训练时,大胆做出两点改变:一是所有射击目标均要在战车行进中完成;另一个是射击目标全部为移动隐显靶,射击超时靶标将自动消失。这些新尝试,都来源于备战比武竞赛的训练经验。
该旅装步四连连长王富裕回忆说,当年备战上级比武时,新型突击车的射击训练先后经历了行进间短停射击、固定靶射击,行进与短停射击相结合、固定靶与移动靶相结合,行进间射击、移动靶射击等3个训练阶段。从效果上看,比武队员完全能够适应这种训练难度,在全旅推广这种训练模式是可行的。
今年野外驻训期间,他们决定将新型突击车的这种射击训练模式,逐步向其他装甲装备射击训练推广,这种“过关升级式”的训练方法,极大激发了官兵迎难而上的动力,训练质量也随之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