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用科技的力量重新定义战场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科技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演练现场的科学家团队 欧阳一鹏摄

  不同于以往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此次实兵演训让国防科技大学教员和学员们“昂起了头”。科学家们表示,从实验室到战场的这条路上,他们看着自己研制的装备发挥了作用,也看到了装备仍有很多需要精进完善的地方。

  西北戈壁,扬沙伴着疾风起舞,为湛蓝的天空,蒙上一层金黄色的“薄纱”。

  近日,这里战机轰鸣,一场规模空前的空军大练兵正在上演。此次练兵目的十分明确:验证由国防科技大学科学家团队主导设计的创新战法的可行性。

  “从没想过,仗还可以这么打!”走下演练场,沉静内敛的红军某部飞行员张小伟(化名),兴奋地说道。作为王牌飞行员,他对空战最深的理解就是:要练强“肌肉”,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对抗中歼灭敌人。可这次演练,彻底刷新了他对“战法”二字的认识。而对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的科学家团队来说,设计的战法从课堂到战场,从实验室到演兵场,也完成了一次“破冰”之旅。

  科学家团队走进演兵场

  去年上半年,中央军委领导下达新的课题任务,研究“现代作战体系从哪来?创新怎么干?”军委机关首长以战略的目光考量后认为“未来战争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多学科融合的作战体系,必须找一个实力雄厚的单位参与这项任务”。作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的国防科技大学,以其多学科融合创新的独特优势进入了军委领导的视野。

  该校电子科学学院迅速组建起一支30余人组成的多学科融合科学家团队。

  “从数学的角度看,作战是一个高维空间,如果一方所占据的空间维度更多、更高,那么就会比对方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实现‘降维打击’。”在该院院长王雪松的“作战哲学”中,战技融合才是打赢的“密钥”。

  科学家团队决定与时间赛跑,通过密集赴一线作战部队调研,补齐经验不足的短板,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

  一组数据记录着他们的轨迹:两个月时间内,王雪松带领团队先后奔赴10余个一线部队,与部队官兵、工业部门专家进行研讨交流,先后组织参与8次大规模研讨、集中攻关……

  去年8月,团队初步形成某创新作战概念。与此同时,团队还主动协助空军机关、工业部门、任务部队推进实兵演练准备工作。经过数天“连轴转”式的工作,团队将技术问题、战法问题、部队需求反复协调对接,最终形成了5份报告,一份份概念“设计图”逐步落地为实兵演练的具体“施工图”。

  实兵演练终于到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的施龙飞研究员的感受却与以往完全不同。

  “以前也参加过大项军事任务,但大多是在外围。”施龙飞说,这次他是以科学家团队副组长、副指挥员的身份走进“中军帐”,从作战概念创新到核心战法提出,从科学计算到指导任务部队、工业部门完成装备改装、测试,从演习规则制定到红蓝军协同,从演习推演到辅助首长现场指挥,每一个环节都要牢牢把握,不能有丝毫懈怠。

  与施龙飞一样,卢中昊、马佳智等科学家团队中的教员以及研究生、博士学员,也都化身为“战斗员”,走进由自己牵头主导的战场中,接受“战火洗礼”。

  用技术博弈催生一手经验

  无垠大漠,国防科技大学科学家搭建“迷魂阵”;万米高空,某型战机呼啸经过。机上,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艾小锋紧盯频点,期待着“迷魂阵”能够“行骗”成功。

  “效果很一般。”机舱内噪声轰鸣,某部队师长的这句话却无比刺耳。机组人员在先验信息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经验判读,将“迷魂阵”识破。艾小锋失落地记下相关数据。这一幕发生在演训任务的第一次实兵演练中。

  时间倒回到任务筹备期间,在大山深处,部队官兵与科学家们多次进行了战法演练,对方战机长时间被“迷魂阵”误导,吃尽苦头。马佳智、刘甲磊还记得对手说:“我部日常训练科目还是太简单了,你们科学家要多来!”

  两个月后,“敌我”再会,科学家的“磨刀石”效应初显:对手果然变强了!

  强大的对手,也进一步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急智和骁勇。面对不利的验证结果,团队连夜开会紧急分析,对自己研发的核心软件,迅速进行数据整合和算法优化。

  第二次实兵演练如约而至,无论是轮廓提取还是细节判读,增加的难度均“肉眼可见”,部队的经验操作不再灵验,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数据分析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博弈催生的一手经验,已经迅速充实到了部队的战法库中。而且此次任务,“高科技”和“低成本”并不冲突。

  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邢世其、丁亮对每一次实兵对抗都记忆犹新,他们主导设计的系列干扰设备,在保护高价值目标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自从去年受领任务后,科学家团队在密集调研时发现,很多地面阵地、装备处于裸露状态,缺乏合适的保护措施。随着实兵演练任务推进,团队研制的低成本、轻便型干扰设备被拉入试验外场。伴随着某型战机完成多轮巡飞查探,科学家们收到反馈:机载设备无法判别地面装备。第二天,某部队团长便上门求教:“请科学家到驻地指导,合作提升相关装备的防御水平。”

  “我们改变战场,战场也改变了我们”

  不同于以往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此次实兵演训让国防科技大学教员和学员们“昂起了头”。

  “我们改变战场,战场也改变了我们。”科学家们表示,从实验室到战场的这条路上,他们看着自己研制的装备发挥了作用,也看到了装备仍有很多需要精进完善的地方。

  对于某系副教授丁亮来说,参加这次演训他感到“无比自豪,不虚此行!”这次,他带着自己研制的特殊材料“上战场”,掌握了这些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防护效能。

  与丁亮的“防护”理念不同,去年刚刚留校参加工作的施庆展和同事王青平在此次演训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他们共同研发的某新型装备带领战机“进攻”。

  “高科技装备就是要服务战场,为战场带去‘鲶鱼效应’。”施庆展说,虽然最后一个演练日才抵达任务地,但这丝毫不影响装备在“战场”上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

  教员们和学员们在演训中共同成长。该校研究生院四大队硕士生范金涛、郭天乐,今年正月初六就开始进入“战斗”状态,从大山深处马不停蹄赶到大西北黄沙满天的戈壁滩号点,不管是连续几天吃泡面,还是手机无信号失联,都阻挡不了他们对科研的探索。

  “这次演训任务规模之大,前所未见;科技含量之高,前所未见;技站融合之深,前所未见。”回顾此次演训,王雪松说:“科学家团队与一线部队官兵摸爬滚打,并肩战斗,选准为战服务突破口,创造的一系列新战法历经检验,深受认同,真正做到了‘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唯一的、最重要的标准’,提升了打赢贡献率。”

  一线指战员感慨道:“国防科技大学的专家们用科技的力量重新定义了战场,在将来的战争中,我们的指挥大厅里肯定离不开一支科学家团队!”(肖云舰 陈路辉 李 哲  张 强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新闻
海洋专业的军校学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唱出“海天之歌”

星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实验室机房里,博士学员张文在电脑前刚刚“跑”完1个小周期的代码。屏幕上,是不断缩小的舰船目标信号误差。 数千公里外,某海域。学员周翱隆整理好试验数据,抬头望向窗外。那里,是一望无垠的深蓝。 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这群海洋...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一门“金课”的涅槃之路

小贴士 什么是“金课” 2018年8月,国家教育部专门印发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使用“金课”这个概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认为,“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特点。本文借用“金课”这个概...

一名军校生的新目标: 让AI参与作战决策

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中,“人机”因为“呆板”“缺乏配合”“送人头”被玩家广为诟病。而在不久前王者荣耀“开悟AI+游戏高校大赛”决赛赛场上,“人机”却因为学霸们的设计控制,改头换面制霸赛场。   在这场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潜能、探索无限可能”的游戏对抗赛事上,国防科技大学代表队最终获得全国第六名,领队参赛的是该校博士研究生吴冠霖。   “让AI参与打仗!...

一步十二年,从技术骨干“跨”到战略规划师

一步十二年,从技术骨干“跨”到战略规划师   军中典型   吴集,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科技室主任、全军军事理论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获全军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装备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战略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军队领导批示。   放下手中工作,轻轻揉揉眼睛,吴集定了定神,把目光投向漆黑的窗外。此时正值元旦假期,虽...

2020,国防科大学霸有哪些年度关键词

2020已经接近尾声,历经这不平凡的一整年,我们有苦有甜,收获满满。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中,一群为强军事业不断奋斗的军校学员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跟随镜头,聆听国防科大学霸的2020! 作者:倪浩洋、崔东浩、陈文、张云帆、陈东东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