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实验室机房里,博士学员张文在电脑前刚刚“跑”完1个小周期的代码。屏幕上,是不断缩小的舰船目标信号误差。
数千公里外,某海域。学员周翱隆整理好试验数据,抬头望向窗外。那里,是一望无垠的深蓝。
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这群海洋专业的军校学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唱出“海天之歌”。
那些青春的奋斗故事,如同一阵赶着一阵的海浪,在歌唱中奔向远方。
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进行海况观测。王泰阳摄
“沙粒堆成了塔,海浪开出了花”
“海是什么样子的?”来自云南山区的大一学员刘硕,从上小学时就开始搜寻海的“痕迹”。
参观海洋博物馆、记住全球洋流分布图、熟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被同学称作“海痴”的她,总渴望离那片广阔和蔚蓝更近一点。高考填报志愿时,刘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海洋技术专业。
那一刻,刘硕仿佛听到了梦想开花的声音。“这应该是一个能与大海日夜相伴的专业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想都美好。”开学前,刘硕特地赶去海边看看。
海水很咸。这是刘硕第一次接触海的感受,就像她来到军校之后的日子。黑板上一个个复杂的公式、课本上一组组枯燥的数据,有时候让她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片蔚蓝。迷茫之中,她敲开了教员马丽娜的办公室。
“你了解自己热爱的海洋吗?海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研究海洋必须打好数理基础。”教员马丽娜一番循循善诱的话,让刘硕不禁想起了一首名叫《海的女儿》的歌。
“沙粒堆成了塔,海浪开出了花……”从那以后,她也决心像歌里唱的那样,用一颗颗沙粒去堆就自己的梦想之塔。
教员的办公室、深夜的自习室,成了刘硕最常去的“打卡地”。一支笔、一本书、一部电脑、一沓厚厚的演算草稿,带领着她从期中考试的“吊车尾”变成了期末考试的“火车头”。她以所有科目均在90分以上的成绩取得了学员队第一名,并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
“选C题!就选C题!”今年4月15日,看到第十一届Mathor 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赛题的那一刹那,刘硕连忙向队友喊道。
C题——海底数据中心的散热优化设计。喝完了一罐又一罐咖啡,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改进方案……4天时间里,刘硕和队友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个小时。
比赛结果目前还未公布,刘硕一脸淡定地说:“研究海洋问题的过程,远比比赛的结果更有意义。”
出海实习过程中,学员投放仪器。王泰阳摄
“一起跃入人海,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窗外,星光点点,虫鸣阵阵。耳边,是不知道听了多少遍的歌曲《入海》。此刻,一束月光照在学员吴鑫洁的床边。
“我想去海军,为海上行动提供精准预报。”这是吴鑫洁的寝室每周例行的“卧谈会”。那天,即将毕业的吴鑫洁跟战友们畅想着未来。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4年前,吴鑫洁不会想到自己关于未来的关键词竟然是“海洋”。
2017年,吴鑫洁报考军校的标准只有3个字——“指挥类”。录取时,吴鑫洁被调剂到了军事海洋学专业。入校后,他经常琢磨着如何“转岗”“转型”。
大四上学期,学院组织本科学员出海实习。一上船,吴鑫洁就傻了眼。“哪里有什么清澈蔚蓝,只有一片浑浊。”近海的“黄水”加上剧烈的晕船反应,让吴鑫洁再一次感到“学习海洋专业就是个错误”。
转变,要从海上的一次教育课说起。课堂上,教员为他们播放了南海岛礁的视频:船员们整齐列队,深情注视着那鲜红的界碑……
那一刻,吴鑫洁突然意识到:面前的这片大海,与脚下的土地一样,都是祖国的领土,都是需要军人守护的地方。自己所学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更是一项需要用生命捍卫的事业。
海洋,从专业变成了事业。返航途中,吴鑫洁一遍遍地听着那首《入海》:“一起跃入人海,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此刻,吴鑫洁从未如此强烈地想去做那朵奔涌的浪花。他坚信,自己的理想也会从“黄水”奔向“蓝海”。
“我向你奔赴而来,你就是星辰大海”
时光像一艘渡船,将当初的选择摆渡到了如今的坚守。
“未来3天,任务海域将会有大风浪,建议规避风浪,将航线南移。”海洋调查实验室里,博士学员李明正在与导师张韧利用最新研发的决策辅助系统规划着航线。
刚刚攻读硕士时,李明曾旁听一次航线规划研讨。会议室里,一群人常常讨论得面红耳赤。
在李明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存放参考文献的文件夹。在文件夹属性中,“136G”这一数字见证了海战场环境决策辅助系统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也见证了他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每一个脚印。
“老师干这一行干了一辈子。”李明说:“10年过去了,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坚守。”
懂得坚守的还有博士学员张文。在她的功课里,一组数据就有50多G,利用这组数据“跑”1个小周期的代码需要五六个小时,调整一组参数需要学习100个小周期……这种旁人看似枯燥的过程,张文却乐在其中。
张文的笔记本上记着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君强常说的一句话:“一定要明确研究的科学问题,不要为了发文章而搞科研,要多想想需求。”
曾几何时,我国数值预报系统处处受制于人。当时,刚刚从流体力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宋君强,开始与大气和海洋打交道,一干就是30多年。最终,宋君强带领团队一步步将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从受制于人发展到国际领先。
“老师提醒我们多想想需求,建设海洋强国,不就是祖国对我们这代海洋人的最大需求吗?”说这番话时,张文目光坚定,一如她的导师宋君强30多年前的模样。
“我向你奔赴而来,你就是星辰大海……”张文觉得,这首《星辰大海》就像是为他们这些年轻的科研“后浪”量身打造。(齐旭聪 韩雪 王微粒)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