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一只话筒需要多大的勇气
“战友们好,我是丫丫凤瑶,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我为考核献计策’……”
4月初,当得知突击车八连全力备战集团军专业基础套餐考核时,“丫丫有约”主持人彭凤瑶立刻前往该连,将手中话筒递给官兵,让官兵讲述自己的“备考”故事。
一个战士讲完,彭凤瑶“谁还有高招与大家分享”的话音未落,现场几十个人纷纷举起了手,气氛十分热烈。
不断走入官兵之中,使“丫丫有约”栏目长期保持活力与吸引力。
采访中,记者惊讶地发现,“丫丫有约”这个栏目在该旅已经办了10多年。为什么这个栏目能坚持这么久?记者不禁开始探寻答案。
信息保障科参谋马小星是“丫丫有约”的第一代主持人。马小星告诉记者,当初开办这个栏目时,她也很迷茫和忐忑。
2009年,毕业于地方某高校的马小星应征入伍。由于形象好气质佳,再加上普通话较标准,在连队组织的一场知识竞赛中,指导员便让她担任主持人。马小星很珍惜这次机会,白天收集资料,晚上加班写主持词。那次活动很成功,马小星也有了点“小名气”,被借调到宣传科当报道员。
当报道员是要写稿件的,可马小星以前从来没有涉猎过新闻专业。身为宣传科的一员,何去何从?她一度陷入迷茫。2010年年初,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以其独特风格受到青年官兵热捧,当时还是列兵的马小星动了心:能不能量身定做一个军营版访谈节目?
考虑到自己是女兵,她试着给栏目取名叫作“丫丫有约”。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她将这一想法上报组织,没想到竟然很快得到上级批准,并且采纳了她提供的栏目名称。
万事开头难。拿起话筒时,她才真正知道此事的不易。视频拍摄编辑一窍不通,录制场地条件简陋,摄像机也仅有一台……“自己能行吗?”马小星有些担心。
她给自己打气:越有难度,越要去挑战。
第一期节目至关重要。在遴选了众多人选后,马小星一直不太满意。经过深入采访,马小星把注意力放在了战士龙振中身上。龙振中毕业于郑州大学音乐系,本有机会去文艺团体,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而选择去当侦察兵。她开始以此为素材,创作脚本,设置节目环节,制作视频。
“你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选择当侦察兵?”“就像一张唱片,爱音乐是我的A面,而从军入伍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则是我的B面,我现在更想在艰苦的训练中补足我的B面……”2010年8月,第一期节目《音乐与人生》横空出世。20分钟的访谈节目,赢得官兵阵阵掌声。
取得“开门红”后,“丫丫有约”逐步确立了栏目定位,就是立足身边人、身边事,把访谈现场搬到官兵身边,把话筒递给官兵,让官兵开口说话。因为反映的是火热军营生活,访谈的对象大多是基层官兵,因而节目很快“走红”。
马小星也紧接着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她参与拍摄的《女兵班的男班长》获全军DV大赛二等奖。
马小星举起话筒的过程不易,其他主持人“接班”后同样困难重重。
“丫丫有约”话筒传到欧翠英手中时,她一度感觉到自己要“办砸”,甚至被一些战士背地里称作“事儿姐”。
为提高采访水平,她买来专业书籍认真学习;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她起早贪黑地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兵两年,欧翠英制作了30期节目,让“丫丫有约”有了量的积累,也有了质的提升。
当“丫丫有约”的话筒传到彭凤瑶手中时,正值智能手机进入军营,刷微博、看微信等快餐式信息获取方式更受官兵青睐,“丫丫有约”仿佛在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
彭凤瑶这个来自四川的辣妹子没失去信心。她拿起采访本,深入班排、训练场、车库等各个点位,与各个年龄段的官兵畅谈,征求他们对改进栏目的意见建议。
“军营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找到答案后,彭凤瑶面向全旅官兵发布“招贤纳士公告”,只要想法有新意、内容寓教于乐,就可以加入“丫丫有约”栏目。一些平时喜欢搞创作的战友接踵而至,“丫丫有约”不再是几个女兵“支撑”着的舞台,变成了人人可参与的集智平台。
没多久,升级版“丫丫有约”出炉,还融入了小品、喊麦、快板等创新形式。结果,新“丫丫有约”一开播就受到官兵热捧。“那种气氛就像一大盆水倒入生石灰,瞬间热气腾腾。”
自此,一个个围绕时事热点、军营焦点的作品接连推出。彭凤瑶把一个个热气腾腾的节目送到训练一线,赢得官兵纷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