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炮夜间对海打击训练。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维摄
旭日穿破海平面,化作一道金线隔离了海与天,接着又冲向武汉舰,驱散了驾驶室里沉寂了一夜的黑暗。
阳光冲进驾驶室后就驻足了,自从战舰注重隐身设计以来,除驾驶室外的其它舷窗都被一道道铁壁所取代。这些铁壁不仅隔绝了阳光,还改变了舰员们对时间最原始的认知。
海图室里新毕业的学员干部李征,借着橘黄色的台灯看了看淡蓝色的母钟。这是武汉舰的标准时间,其它舱室里数十个子钟受其控制,嘀嗒之中精准地标定着舰员们没有光感的时间。
6点了,李征该重回床铺补休,他得为9点半的操演和接下来一天的训练、值班养足精神。这是李征在30多天的远航里,慢慢重塑的作战生物钟。
重塑生物钟,海上作战不分昼夜
与码头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不一样,战舰在海上是另一种节拍,航海、机电等部门全时值班,每个战位“三班倒”。对于值更官兵来说,早已不存在白天和黑夜,只有当更与休更。
“但晚上值更肯定比白天难熬。”李征说,夜间值更,大多数人受生理习性影响,生物钟一时调不过来,晚上更难集中精力,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容易犯困。对于集高精装备于一体的现代化战舰来说,一个战位的失误有可能给战舰带来致命的损失。
随着海军转型建设推进,军舰跨时区战备机动、跨昼夜对抗演练、连续警戒执勤的任务越来越频繁。长期的昼夜战备,让他们注意到,夜战对抗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物钟”。
跨时区快速机动过程中,舰上不断调整的时差给官兵生物钟带来的冲击非常强烈,有时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而连续跨昼夜对抗中,人的精神高度紧绷之后,大都很难快速入睡。久而久之,人的体力、反应、记忆等消退明显,战斗力就很难保持。
如何训练生物钟,让舰员更加适应舰艇昼夜不分的作战特点,成了海军舰员的“必修课”。
“首先要学会休息,快速高效地睡觉。”武汉舰舰长曹力告诉记者,会休息也是一种战斗力,休息不好精力就要打折扣,最后影响的是战斗力。舰上生活,睡觉也是要训练的,如果不能适应舰上昼夜不分的环境、嘈杂的噪音影响、各种突发情况的打扰,就很难睡得着睡得香。
眼罩、耳塞等物理措施是舰员初次远航常用的助眠物品,但老舰员的秘诀是全身放松睡眠法。舰上军医郭云开告诉记者,通过学习和训练,长期远航的老舰员可以很快进入高质量睡眠,这种睡眠保持30分钟至1个小时,就可以恢复大部分体力,让老舰员能够从容面对昼夜不分、时差调换、连续作战等复杂情况。
“更重要的是要让舰员保持足量的夜间训练。”该支队领导介绍,近几年,随着实战化训练步伐走深走实,战舰远航中每天都会在晚上组织夜间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打仗本领,也是为了训练官兵根据战况需要,随时调节和重塑作战生物钟的能力。
那夜凌晨,映着暗红的夜灯,伴着微微的波涛,李征和其他不当更的战友们一道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战斗警报!”急促的警铃声瞬间打碎了梦境,日光灯立即将不到10平方米的住舱照成了白昼。李征还来不及戴上枕头下面的眼镜,就眯着眼看到另外3名上舰几年的干部已经跳下了床铺,正急忙扎着腰带。
脚还没进作战室,副对空长黎运明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对空雷达加强对目标观察警戒……”黎运明是此时的作战值更官,依权使用当更武器系统处置突发情况。
黎运明将当面海空情况向舰长曹力报告,同时交出指挥权。武汉舰在曹力指挥下,作战平台高速运转起来。
1个多小时后,操演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氛围中进入尾声。曹力的复盘讲评让李征心中的“警铃”又响了起来,“战争何时打响,你我都不得而知。我们只有将作息生物钟调整成作战生物钟,才能从容地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
重新躺上床,李征对“休息也是为了打仗,休息更要提防战斗的打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沉思片刻之后,李征开始用军医教过的全身放松法,让自己快速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