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一步十二年,从技术骨干“跨”到战略规划师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科技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一步十二年,从技术骨干“跨”到战略规划师

  军中典型

  吴集,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科技室主任、全军军事理论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获全军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装备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战略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军队领导批示。

  放下手中工作,轻轻揉揉眼睛,吴集定了定神,把目光投向漆黑的窗外。此时正值元旦假期,虽已是凌晨时分,但他还在为国防科技战略的相关规划做着“冲刺”。

  离开办公楼时,天空已现鱼肚白,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走在路上,身为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科技室主任、副研究员的他脚步坚定,内心踏实,他已习惯了这样的加班。

  主修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吴集,通过12年的努力,成功“跨界”到战略领域。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个寂静的“战场”上,他赢得了一场场胜利。

  甘当战略研究领域“先行者”

  2006年,吴集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毕业。此时,另一所知名军队院校领导向他抛来“橄榄枝”:“来我们学校当老师,将来交个实验室给你管!”

  考虑再三,吴集还是选择留在母校。当时,学校科研部刚成立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急需交叉学科背景人才,而学校其他院系也想要他去当专业课老师。

  在熟悉的领域工作固然“轻车熟路”,但在全新的战略研究领域工作,将会对未来的军队建设大有裨益,而这正是吴集从军以来的理想。他下定决心,将个人发展和国防事业的需要相结合,毅然选择“跨界”,成为国防科技大学战略研究所的“先行者”之一。

  当然,实现这样的“跨界”并非易事。回想当初,吴集感慨道:“写代码与写报告,完全是两码事。”

  研究方向由单一具体的技术课题,变成宏观决策和实际管理的理论,需要研究者涉猎更广的研究范围。最初,这让吴集感到所学的知识几乎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至今他还记得第一次承担学校科技委任务的情形。起初,他仍沿用撰写学术论文的套路,查数据、做分析、画图表,历经数月精心创作的报告,本以为能得到表扬,没想到领导看后,却毫不客气地说:“战略研究报告不是学术论文,这篇稿子并没有实用价值!”

  被领导泼了冷水,吴集内心落差很大——以前是专业技术骨干,现在竟然“一无是处”。调整心态后,吴集重整行装,虚心地向前辈请教,重新修改了四五遍后,报告最终定稿。

  类似的经历,让吴集更加深刻认识到“战略研究是出思想、出方案、出政策,规划军队和学校未来发展道路的工作,必须跳出科研看科研,思维不能有丝毫的禁锢”。

  经受高规格任务锤炼

  如何在新领域扎稳脚跟?吴集的答案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2009年,总部向国防科技大学发展战略所下达专项研究任务,其中涵盖航天、信息等数十个方向,这也是国防科技大学首次承担如此高规格的战略研究任务。

  任务当前,领导“点将”,让吴集担任总体组秘书。

  担任此职务,相当于一人分饰“三角”:既是项目管理者,又是课题研究者和沟通协调者。吴集的交叉学科背景有了用武之地。

  在工作协调方面,他创新建立情报推送机制,牵引各部门推进任务研究;建立资料共享机制,及时分享重要资料成果……如此一来,20多个子课题的任务得以高效推进。

  在课题研究方面,他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

  势。多名专家集智攻关,在定性研究基础上,首先“吃透”总任务要求和研究方向,然后他创新采取“数学建模”方式加“系统工程”思维,把任务中很多关键指标用量化数据算了出来。

  “这个方法好!”参与任务的专家不禁眼前一亮。此法意味着,某项技术发展和相关建设的“优先度”在报告中一目了然,实践性和可靠性更高。

  历时两年,任务竣工。报告呈到总部,首长立即给出评价:“充分展示了国防科技大学在全军国防科技综合性战略研究的水平!”

  经此一役,国防科技大学相关力量在国防科技发展战略领域的地位大大提升,以前只能参与小课题研究,现在可以承担战略研究总任务了。

  用超前思维要求自己

  “战略研究,要超越地平线看到别人没看到的,着眼于未来想到别人没想到的!”研究渐入佳境,但吴集却不断给自己加压。

  2013年的一天,吴集追踪到国外一项前沿网络技术,能策动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威胁,他随即投入研究。不到两周时间,一份关于网络安全的专家意见上报总部,管理部门立即采纳并出台相关网络安全监管措施,为部队安全撑起“保护伞”。另一项紧急任务中,吴集利用计算机专业特长,溯源到国外某项已进行了10年的研究资料,参考后高效完成任务,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空白……

  2018年,国防科技大学正处于改革调整期。作为研究室领导的他一手抓转隶移交(部门合并调整)工作,另一手抓课题研究,全年休假仅两周,协助机关完成“国防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新时代学校科研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等多份重要文件。

  强军征程,步履匆匆。这些年,吴集先后主笔参与军队、学校重大战略和规划文件起草20余次,撰写上报各类咨询报告30多篇。他也先后荣获全军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装备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战略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军队领导批示,成为全军军事理论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

  在吴集的努力下,一份份“科大方案”助力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相关新闻
2020,国防科大学霸有哪些年度关键词

2020已经接近尾声,历经这不平凡的一整年,我们有苦有甜,收获满满。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中,一群为强军事业不断奋斗的军校学员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跟随镜头,聆听国防科大学霸的2020! 作者:倪浩洋、崔东浩、陈文、张云帆、陈东东 (来源:新华社)

硝烟竞起,“奇兵”出击!

日前,一场合同战斗背景下的实战化比武在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震撼上演。比武现场,红蓝双方激烈“交火”,突击队员们攀高墙、钻涵管,现场枪声、爆炸声不断;滚滚烟尘外,多种型号的电子对抗装备悄然而动,与敌人电磁空间内展开无声较量,通过电子侦察与电子干扰,有效支援突...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2020世界军事安全论坛”

新华社南京12月27日电(董庆安)“2020世界军事安全论坛”日前在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来自军委机关、战区、军兵种、科研院所等20家单位80余名专家出席论坛。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京武主持开幕式并作“系统思维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军事安全”报告,强调必须学习运用系统思...

“后浪”了不得!一起围观这群科研新兵的“跨界”之旅

学员们在实验室做实验。何书远摄 “勇敢走出舒适区,解锁全新自我吧!”每次看到这句话,喜欢看综艺节目《跨界歌王》的陶梓隆眼里就会闪着光。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认知光子学团队的一名“科研新兵”,陶梓隆正在体会着“跨界”成长的滋味。 研二时,身边同学大多忙于...

“国字号”深海科研团队海上33天:豆大的光、滔天的浪、满头的汗

豆大的光、滔天的浪、满头的汗。这是王俊在海上33天里印象最深的一幕。 4米多高的海浪不停拍打着船帮儿,海水涌上甲板,从这头漫向那头。夜幕下的船尾,灯光不停晃动,队员们屏住呼吸奋力拉紧牵引绳,绳索的一端,是2吨重的重力锚。接下来5分多钟时间里,这个庞然大物被吊起、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