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后浪”了不得!一起围观这群科研新兵的“跨界”之旅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学员们在实验室做实验。何书远摄

“勇敢走出舒适区,解锁全新自我吧!”每次看到这句话,喜欢看综艺节目《跨界歌王》的陶梓隆眼里就会闪着光。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认知光子学团队的一名“科研新兵”,陶梓隆正在体会着“跨界”成长的滋味。

研二时,身边同学大多忙于本专业论文开题、搞课题研究,学了5年神经网络专业的陶梓隆却走进“学科交叉中心”大楼学习光学专业,开始了军校生涯中的第一次“跨界”创新。2年过去了,如今拥有一流光学研究成果的他,收获了满满的赞许。

同样进行“跨界”的,还有本科就读电子专业、读研时转型做工程研究的赵跃,硕士化学专业毕业、博士跨至光学工程的康艳……“跨界”,已经成为这群军校“科研新兵”身上令同龄人羡慕的气质。

未来已来,新质战斗力提升需要复合型军事科研人才,呼唤多元化军事科研格局。一个个姓军为战、交叉色彩浓厚的新兴研究方向破茧而出,一批批硕士博士学员如新鲜血液一般,陆续加入学院科研团队。他们在“跨界”创新中迅速成长,在学战研战中不断突破自我,迈向一个崭新的学科前沿。

“跨”出不一样的自信

“要么不走寻常路,要么原地踏步,你选择哪种?”韦可一直记得教员的提问。

在这群科研新兵中,作为“大师兄”,他正和学弟学妹一道,探索全新的前沿科技,感受堪比创业的跌宕起伏,用亲身经历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日历翻回至2018年初。“最近,国外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除了基于电可以处理传统电磁信号,利用光同样也能处理信息,而且高效、快速、便携。这可是一个挖宝藏的好机会!”一次课题组会上,教员将一个新话题横空抛出。

“哇!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不再是以往的小打小闹了。”“说不定这是一次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突破。”……一番畅想让初出茅庐的“科研新兵”们欣喜不已。

可是,面对全新的交叉学科领域、纵横交错的科学研究内容、专业背景迥异的团队人员构成等诸多挑战,路在何方?

“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那段时间,一脸困惑的学员们满脑子都在问自己“怎么办”。

一天,学员们经过实验楼,猛然间望见赫然而立的“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字牌,兴奋喊道:“你们看,连学院名字都在提醒我们,只有善于学科‘交叉’攻关,才能更自如地驰骋在智能时代!”

对于博士研究生学员张峻而言,他就是在本科计算机专业到硕士光学专业,再到博士计算机专业的“反复横跳”中,走出了一条不寻常路。

直到现在,张峻都忘不了研一时参加的第一次课题组会议。黑板上满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的公式符号,耳边充斥着陌生的专业术语……那一刻,如坐针毡的他,只想尽快结束这尴尬的冷场。

“年轻人,该多些勇气、少些胆怯,多些冒险、少些安逸。”课题组学长的话语,宛若冷夜中的一丝温暖、一点亮光,及时纾解了张峻的不安。

心安了,就有动力。一点一点啃专业文献,遇到难题做好记录,和新专业师长交流讨论,向擅长做基础研究的同学请教理论思维,找搞应用在行的同学提高动手能力……困难一一被克服、疑惑一点点被解开。

从最初对各种新公式符号和专业用语的满脸问号,到陆续拥有自己署名的科研成果;从畏首畏尾的新专业“小白”,到团队各专业之间的“翻译官”“黏合剂”;从单一学科的“学霸”,到跨领域科研攻关中的“行家”……张峻一次次战胜自我,实现本领“升级”。

“以前,传统的单一学科如同一棵棵独木,相互之间缺乏了解。现在,通过交叉融合,我发现了一大片森林。只有掌握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和符号语言,才能在‘跨界’融合中快速成长。”张峻深有感触地说。

“跨”向远方,注定风雨兼程

“光实验就做了2年,数不清到底做了多少次。”“一项研究成果的数据量达5个G,前后改了27遍……”韦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做基础研究的滋味竟是如此“酸爽”。

一次,到某士官学校调研,韦可了解到,官兵夜训时,夜视装备的红外传感器在探测过程中“卡了壳”。

战场的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一个灵感被瞬间捕捉:要是设计出能穿透黑夜的“千里眼”——新型高性能光电传感器,军事装备不就能看得更远、更清楚了吗?

实验室里,一场艰苦而无声的“跨界战斗”打响了。

白天,学员们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分析数据;晚上,他们沉浸在思考分析中。走出实验室,已夜深人静。

“当时感觉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想问题,像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包围着。”这种拼尽全力做一件事的过程,让韦可不禁想起高考前奋力刷题的场景。他喜欢这种“拼”的快感——紧张、刺激。

“发现新信号啦!”一天,一直在做实验的韦可兴奋地喊了起来。以往一直空空如也的仪器屏幕上,突然出现“意外惊喜”——一串重复而有规律的信号。“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成功指日可待了!”韦可立马抓起笔,激动地记录下来,生怕一不留神它就不见了。

从模型顺利建立,到样品成功制备,再到关键信号出现,最后到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那700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这群“科研新兵”在拼搏中的蜕变和强大。

完成研究不易,获得认可更难。一次次和国际专家“斗智斗勇”,一项10页的研究成果,他们硬是获得了近40页的回复内容,最终赢得国际专家们一致的认可和力挺。同行们看到他们所做的工作,更是连连感叹:“这群‘后浪’了不得,战斗力超强!”

韦可的电脑桌面上,“爱拼才会赢”5个字格外醒目,背景还配上了一个握拳加油的手势图。现在,他们的某项成果已在一线部队试用,他们等待接收官兵反馈进而提升优化。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缩短从实验室到演训一线的距离,我们一直在路上。”

脚踏实地,方能越“跨”越稳

实验室里没有一张空桌子,目之所及,都是电脑、大小仪器、各式材料和纵横交织的电线。墙壁上挂钟的滴答声、空调的气流声,都淹没在键盘的敲击声里……

硕士研究生学员张馨和赵跃已在电脑前坐了一整天。屏幕上,是软件设计的样图、密密麻麻的器件参数数据……他们正在为提升一种样机的性能全力攻关。

但激情被现实浇了个透心凉。实验中,张馨发现,通过放大器将光放大后,得出的并不是理想的信号,而是噪声。

“什么原因?”“该怎么办?”……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气氛逐渐降至冰点。

“别急,齐天大圣准备出动打怪了!”同组的学长幽默地缓解着沉闷的气氛。他们一处处查找、一点点排除,终于发现一个小障碍。故障解除后,明显优化的实验结果让大家长舒一口气。

“看似不起眼的小疏忽却能成为科研实践中的‘拦路虎’,未来战场上,要让部队装备瞄得稳、防得住、打得狠,就更得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谨防‘一颗马蹄钉输掉一场战争’的悲剧上演!”张馨感慨道。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如何增强设备适应战场复杂恶劣环境的能力,学员们为此伤起了脑筋。

从红日东升到漫天星辰,那段时间,实验室每天24小时几乎就没断过人。“仪器技术改进尝试不下百次,参数设置更不记得调试了多少遍,直到检测性能明显提升。”

一个个问号被拉直,一项项技术被突破。从演示系统、到样机成型、再到给部队试用,团队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

“叮……”实验室的办公电话再次响起,来自一线部队的电话铃声仿佛紧急集合哨一般,将这群“科研新兵”的热情再度唤起。

褪去青涩、拥抱未知,克服胆怯、迎难而上。在“跨界”的舞台上,在打造学战研战“青春梦之队”的征途中,他们的身影是那样的执着,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

(方姝阳 杨彦青)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国字号”深海科研团队海上33天:豆大的光、滔天的浪、满头的汗

豆大的光、滔天的浪、满头的汗。这是王俊在海上33天里印象最深的一幕。 4米多高的海浪不停拍打着船帮儿,海水涌上甲板,从这头漫向那头。夜幕下的船尾,灯光不停晃动,队员们屏住呼吸奋力拉紧牵引绳,绳索的一端,是2吨重的重力锚。接下来5分多钟时间里,这个庞然大物被吊起、摇摆...

这场比赛注定精彩:关注大国仪仗 体悟献身仪仗光荣使命

军地联动,共显风采。近日,国防科技大学在三号院举办第二届“风采杯”仪仗标兵大赛。  话不多说,先一睹为快!  本次比赛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承办。来自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女子学院...

海报|国防科技大学 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大国重器

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 以强军报国为己任 在国家和军队多个重点科研项目中 勇挑重担 砥砺攻坚 无论是纵横沙场的先进装备 还是问天探海的大国重器 都凝聚着创新团队卓绝的智慧 倾注着创新团队拼搏的汗水 镌刻着科大人的赤诚与担当 文案/设计:李玮 尚晓敏 杨殿基 海报制作:张龙 ...

向着未来战场冲锋——国防科技大学科研创新记事

“2015年,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迈出了我们从区域向全球拓展的第一步,那颗星正在星空中闪耀。”接受采访时,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创新团队的专家们正在深夜鏖战。   在国防科技大学“北斗楼”里,一份“打卡榜单”引人注目,屏幕上滚动公布每天“最晚下班”和“最早上班”的人员名单。每间实验室角落里,都摆放着折叠行军床;每个人办公桌下都备有行李箱,随时准备...

我们在战位报告 | “无人作战系统”上新,完全自主可控!

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7年来,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无人作战系统”科技创新团队牢记统帅嘱托,瞄准无人作战领域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