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是故乡
■张洪瑜
10月5日,休假在家的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修理连技师、三级军士长张发,和父亲张海涛、母亲王先花在明长城遗址大川岭段留影。作者提供
今年,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修理连技师、三级军士长张发,休假赶上了过中秋节。
中秋节那天,父亲张海涛很高兴,拉着张发和母亲到长城上看月亮。月光皎洁,秋虫欢快吟唱,一家人蹚过齐膝深的荒草,踏着清凉的青石砖,拾级而上。这段长城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以西的方向,是一段绵延数十公里的明长城遗址。父亲张海涛从18岁开始,义务当起这段明长城的“守护者”,一守就是40年。
入伍前,每逢重要节日,父亲一定会带张发去长城走走。如今,张发走在长城上,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儿时。那时候,爷爷张志一声号令,全家人把散落在各家的青石砖一块一块搬回长城。父亲张海涛还年轻,扛起铁锹,步伐走得飞快,时不时停下来,“砰砰”敲打几下青石砖,看看石头有没有松动……
一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初。
那天,一名身材魁梧的壮汉,突然出现在张家不大的院子里。他站在院子中央,伟岸的身躯像一棵挺拔繁密的老树。
“人呢,都去哪了?”壮汉大喊。
“你找哪个?”张发的奶奶李二女应声跑出了门。
壮汉默不作声,只是微微露出笑容。
李二女瞬间激动得哭出声来,“你还晓得回来哩,整个村子都以为你‘光荣’了。”
壮汉拭去李二女脸上的泪水,说:“仗打完了,还有其他任务嘛,俺穿上了军装就是国家的人,是大家的人,岂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哩。”
这名壮汉就是张发的爷爷张志。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因负伤治疗等原因迟迟没能返乡。回来后,政府给张志在城里安排了工作、分了房,每月还可以领取生活费。张志一一婉拒了,背着背包回到了长城脚下的农村。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说:“俺是毛主席的战士,不打仗了,那也得艰苦朴素,原本就是农民,是农民就得种地。”
从朝鲜归来后,张志时常念起朝鲜战场的往事。
有一次,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全连潜伏在冰天雪地里。连长脸上挂满了冰花,悄悄对他说:“你瞧,咱们这阵地弯弯绕绕了几百米,像不像一道长城?你不要睡着,快回答我!”连长用脚蹭了蹭他,“你快动一动,动一动呀!”最终,张志捡回了一条命,而连长和十多名战友却没能坚持到最后。
回乡后,张志只要登上长城,就会想起朝鲜战场冰天雪地里那弯弯绕绕的几百米,想起连长的叮嘱……他离不开长城了。
没几年,儿子张海涛长成了大小伙。在准备报名参军时,村里的老人极力挽留,“海涛正直、善良,大家一致希望让他当村长。”那时候,他们所在的南张庄村,30余户人家,不仅吃水困难,还不通电、不通路,十分需要一个年轻有干劲的人来当领路人。
“只要是为大家好,参军、当村长都行!”张志让张海涛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