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热爱科研,才会坚定选择;春华秋实,方显自身价值。在军事科研这条路上,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路,唯有以一种精卫填海的意志、水滴石穿的信念披荆斩棘、排除万难。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系统工程研究院工程师张宗兴来说,也是如此。
9月8日,习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张宗兴又回想起了在武汉抗疫的85个日日夜夜。
腊月二十九一早,张宗兴在河北老家接到了祁建成所长“支援武汉”的电话,随即收拾行李,告别家人,奔赴支援武汉的一线。
2月25日晚,张宗兴受命赶赴火神山医院保障第一例病理解剖。
为确保病理团队能顺利完成解剖,他尽力克服近距离观察带来的紧张感,反复预想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密切观察解剖实验室里的一举一动,防止任何意外发生。他深知,检验方舱实验室一旦出现任何设备故障,都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甚至危及医护人员的生命。
在火神山医院开展的26例病理解剖中,前14例由张宗兴独立保障完成,最忙的时候一天连续保障3例,他在战位的坚守成为整个病理团队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恶心、头痛、心悸、心慌气短,严重的出现肺水肿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这是进入高原的一些常见反应。雪域高原有守卫边防的战士,也有军科人的身影。
“发扬科学精神、奉献精神、苦战作风,立足本职岗位开拓进取、追求卓越。”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讲话让系统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郝利民至今印象深刻。
“一切为了士兵,一切为了胜利”。这是郝利民的座右铭。为填补我军军用食品的多项技术空白,郝利民和团队8上高原,爬冰卧雪、翻山越岭,足迹遍及喀什、叶城、那曲等地20多个边防部队单位,实地考察和调研官兵在高原高寒作战训练情况下出现的身体缺氧状况及高原营养与应急食品需求。
郝利民至今还记得那曲驻军一位副营长提到的一件事。副营长告诉他,刚来那曲的时候,没有树、也没有草,一次前往拉萨执行任务,当车队接近海拔3700米的拉萨时,绿色逐渐多了,到达拉萨西郊时,路两旁突然出现两排高大树木,眼泪都不禁夺眶而出。因为这是副营长三年多第一次下山,也是三年多第一次看到树。
时至今日,回忆起这段故事,郝利民仍旧触动很深:每当觉得工作劳累和辛苦时,想起副营长和那曲高原的战友们,也就有了无穷的动力驱使着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经过长年不懈的努力和坚持,高原特种作战食品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已陆续装备部队。
淡泊名利,永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像张华、张宗兴、郝利民这样的科研人数不胜数。因为工作性质,更多的科研人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军事科学院家属楼后面有座山,院里人称为“红山”。在军科人的眼里,红山是伟岸的,其伟岸在于开阔的视野、优质的平台;红山是厚重的,其厚重在于老一辈军科人积淀下来的苦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回首过去,红山见证了无数军科人通宵达旦、献身科研,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而今,为了让战旗更加鲜艳,“三更灯火五更鸡,甘把忠骨埋红山”的红山精神依旧在这里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