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澄刚参加工作时,听老前辈讲得最多的一段故事,就是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阅兵仪式,那时战士们手中拿的枪叫“万国造”,都是从各大战役中缴获回来的,别说国产装备,就连同一型号枪支武器的数量都难以保证。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建设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李小平:解放之后,我们产品也没有自主研发的,主要是仿研仿制,主要仿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
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轻武器发展的潮流就是向小口径发展。小口径的枪支能够减少弹药的重量,同时可以增加战士的携弹量,提升持续作战能力。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1987年我国定型了第一支5.8毫米小口径步枪——87式步枪。
1990年开始,我国开始研发第一款无托式5.8毫米全自动步枪,也就是我们熟知的“95式”自动步枪。1999年,“95式”自动步枪首次在阅兵仪式上亮相,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款小口径无托步枪之所以能研发成功,还要得益于之前两款步枪的技术积累。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建设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李小平:应该说从81式枪族的研发成功,到87式小口径步枪,以及小口径弹药的研发成功,就为我们后续开发无托的95式小口径枪族,打下了一个基础。
95式步枪:重量轻 精准度高
和87式步枪相比,95式步枪的重量明显减轻,由3.5公斤减到3.3公斤。李小平告诉记者,95式步枪当初的要求就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枪械研制人员来说,是一个大难题。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建设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李小平:当时对我们来说都是没有的,教科书上也没有遇见过,原来研发生产的产品也没有采用过。
小口径、无托化、减重和增加精准度,95式步枪的这些特性,正是中国枪械研发和生产工艺进步的体现。而李小平之所以能够自信地在枪支设计上大展身手,试验各种创新点,还来源于不断进步的枪械制造工艺,更来源于他最信任的一双巧手。
陈世贵是当时的枪械试制大师,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机匣材料的创新。为了减少整体枪支的重量,同时要满足更大的强度要求,95式的机匣决定采用铝合金材料代替原来的钢材。但是铝合金非常软,不像钢件,那时候还没有成熟的校直技术,经过重重加工的铝件很容易发生弯曲,这让试制团队非常头疼,加工上遇到的困难非常多,经常需要和研制团队的设计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方案。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建设工业试制人员 陈世贵:有时候遇到一个问题,连睡觉的时候都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