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这是2月18日晚,“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组委会授予空军离休干部马旭的颁奖词。这位八旬老兵为何“毕生节俭”?又是什么让她一生中“奢侈”了一次,却感动了万千国人?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树高千尺不忘根
——走近“感动中国”的八旬老兵马旭
■田志国 杨银满 中国国防报记者 乔振友
制图:张锐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这是2月18日晚,“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组委会授予空军离休干部马旭的颁奖词。这位八旬老兵为何“毕生节俭”?又是什么让她一生中“奢侈”了一次,却感动了万千国人?
1月28日,黑龙江省“感动龙江”2018年度人物颁奖仪式在哈尔滨举行,马旭当选。同一天,她被哈尔滨市授予“冰城楷模”荣誉称号。1月31日,马旭当选“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2018年度人物。
马旭是谁?一切都要从去年9月份那个美丽的“误会”说起。两位老人来到武汉市一家银行,准备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一个账户转账300万元。因为金额较大,银行职员怕老人遭遇电信诈骗,偷偷报了警。警察来后大家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才发现背后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85岁高龄的空军离休干部马旭和她的丈夫颜学庸的事迹至此广为人知。
马旭要把钱捐给自己的老家木兰县,她要捐献的不只是300万元,而是自己和老伴毕生一分一毫、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000万元,只因为“我在家就是个穷孩子,我希望这钱捐给家乡的穷孩子们,希望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知识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更有知识,它是个良性循环。”
花季从军
戎马一生成果卓著
1933年3月,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父亲早年过世,母亲拉扯她和弟弟艰难度日。随着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节节胜利,许多年轻人积极应征入伍。当时的村长建议马旭的母亲送一个娃去当兵,“弟弟太小,妈就让我去了。如果没有参加解放军,真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15岁的马旭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医务兵,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她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毕业时以全优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降兵部队。作为军医,28岁的马旭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她很快发现经常有空降兵因为落地不稳而使脚踝和腰部受伤。
“保障空降兵,不会跳伞怎么行?”想找到避免空降兵着陆受伤方法的马旭,萌生了学跳伞的想法。然而,马旭身高只有1米53,体重刚刚70斤,远不能达到训练大纲的要求,加之没有女空降兵的先例,部队领导几经考虑,婉拒了她的请求。
马旭没有放弃。她在宿舍旁挖了一个1米多深的大坑,填上沙子,用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拼搭起自制跳伞练习台,一天跳几十甚至上百次,浑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半年后,部队要对空降兵进行考核。马旭却出现在考核场。“当时我的跳伞动作很规范,大家都给我鼓掌。主持伞训的副师长当场就说:‘我批准你跳伞了!’”
从此,马旭开始和男兵一起跳伞,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空降兵之一,一跳就是20多年,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1983年4月2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刊发消息,空降兵某师医院副院长马旭夫妇,翻阅大量外军伞训资料,并运用在大学里学到的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知识,结合自己的跳伞实践,分析受伤原因,反复探索,成功研制出“充气护踝”,装备空降兵部队。1995年7月,《解放军报》再次刊发消息,离休老干部马旭夫妇共同研制的伞兵单兵高原跳伞“供氧背心”,通过空降研究所技术鉴定,并获国家专利,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的一项空白。
乐守清贫
“空投”千万回报故乡
能捐出千万善款,马旭夫妇很富有吗?如果你到过马旭的家,就绝对不会这样认为。
离休后,马旭夫妇没有住在部队安排的住房,而是搬到武汉市远郊黄陂区一个普通小院里,过着简朴的生活。走进马旭家,屋内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许久没有粉刷的墙壁上有些墙皮已经剥落,客厅里的吊灯年久失修,睡的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沙发已露出破麻布和棉絮,最贵的家具是当年老人为搞科研专门打的书柜,里面装满了两位老人的科研成果和资料书籍。这套书柜,也仅花了五六百元。一日三餐,他们吃的都是粥、馒头、面条和青菜。二老共用一部用了10多年的翻盖手机,所穿衣服都是军队发的各种军装。
记者见到二老时,他们都穿着已经洗得发白的迷彩服,马旭老人脚上穿着一双在地摊上花15元买来的红色雪地靴。她告诉记者,这是她多年来买的最贵最好的一双鞋子,“有人觉得我们日子过得苦,有人觉得我们对自己太抠门了,但我们觉得很好了,够用了,多了也浪费。”
离休后,马旭和丈夫专注于医学科研,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并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这千万善款,一部分就来自他们研发出科研成果的报酬和奖励。
马旭对自己的生活“小气”到近乎苛刻,对公益事业却“大气”到令人难以置信,“我当了兵,上过大学,生活幸福了,不能忘记家乡黑土地上的兄弟姐妹。”2017年9月,黄继光生前部队在武汉举行纪念黄继光牺牲65周年活动,曾和黄继光同属一个师的马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在这场活动中,马旭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教练员金长福,跟他说起想把毕生积蓄1000万捐献给家乡木兰县的想法,并委托其帮忙联系家乡的政府。
对妻子的决定,马旭的丈夫颜学庸十分支持:“她有今天,全靠家乡送她来当兵。”2018年3月,金长福帮马旭与木兰县取得联系。2018年5月,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第一次跟马旭通电话,了解到老人有两个心愿,一是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二是希望去世后骨灰可以送回家乡,与父母安葬在一起。
2018年9月,季德三和同事在金长福的陪同下前往武汉,代表木兰县政府接受了马旭老人的捐款,之后就有了在银行发生误会的那段插曲。
“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响应,带头去做,而且应该尽量实实在在把它做好。我的家乡是贫困县,我把毕生积蓄回馈给生我养我送我参军的家乡,就是希望能为家乡多作点贡献。”
耄耋筑梦
心怀大爱感动国人
在“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马旭和老伴颜学庸身着迷彩服,相互搀扶着缓缓走上舞台,他们抬起右手,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此时,全场掌声雷动,许多观众热泪盈眶。
“将毕生积蓄全部捐出来,你们以后生活怎么办?”面对提问,马旭毫不犹豫地说:“我和老伴都有离休工资,看病也有保障,物质上的条件,我觉得不需要追求太多。”
按照马旭老人的意愿,她的这笔捐款将用于木兰县的教育、公益事业。经木兰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建设一个公共场馆,用于开展教育、文化活动,场馆名称初定为“马旭文博艺术中心”。
1月27日,借马旭回哈尔滨参加“感动龙江”2018年度人物颁奖的契机,木兰县领导专门来到马旭下榻的宾馆,征求二老对“马旭文博艺术中心”选址落位、外观设计、场馆功能等的意见和建议。
看到主体建筑被设计为降落伞外形的效果图时,两位老人十分高兴。马旭笑着说:“希望这一千万能给家乡作点贡献,带来变化。”
木兰县领导当场表示:“我们要将中心建成传承木兰文化的新地标,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基地以及群众文化生活的阵地,并邀请二老在中心建设完成时,回到家乡为中心揭牌。”
“我们一定出席揭牌仪式,还要为广大青少年做报告、讲历史,让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马旭激动地说。
春节前夕,哈尔滨警备区邀请马旭夫妇与全体官兵举行座谈会,主持人这样介绍马旭:“她本可以衣锦还乡,但踏上故土的鞋子却补了又补。这一分一分攒出来的1000万,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永恒初心,更是一个拳拳赤子的殷殷深情。”临别时,马旭和颜学庸为官兵留言:“战友们,要把手中枪握得紧紧的,保卫好祖国,保卫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