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对祖国的信赖和祝福越来越深,每年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的群众越来越多。”仪仗队大队长韩捷介绍, 国旗护卫队每天都要迎来无数目光的注视,他们不仅护卫着国旗,更是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官兵的每一张面容,都是一张爱国主义教育的名片。前不久,许多网友被一段视频里“一个弯腰”动作帅到了。视频中,国旗护卫队正在列队行进,走在队伍第一排的升旗手袁晋爽弯腰将地上一面小小的国旗拾起,这一幕被群众用手机拍下,短短几秒的视频在网上引起过亿浏览量,网友们纷纷点赞:“有些东西,是绝不能踩在脚下的!细微之处,足见人民军队对祖国的忠诚!”“只为国旗弯腰,这是融入骨子和血液里对祖国的热爱。”
每个国旗故事的背后,都凝聚着神州儿女的爱国情怀
走进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荣誉室,就如同走进一座五星红旗的历史长廊。在专题陈列柜中,陈列着山西革命老区左权县李艳女士手工绣制的国旗,南沙守礁官兵使用过的国旗,开山岛上守岛卫士王继才夫妇升起的国旗……这些从四面八方送来的国旗,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也吸引着更多人来到这里。
2018年10月8日,来自高原边防哨所、南海岛礁的边海防一线官兵代表带着巡守“蓝色疆土”的海警船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海拔5400多米的巡逻点上象征主权的“石头国旗”、北疆边防线上战士们亲手编织的“红柳国旗”等各种国旗来到国旗护卫队,参加 “同升一面旗 共爱一个家”主题活动,一起分享国旗背后的故事。
这么多年来,这样的活动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一批批群众来到这座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参观见学。“我们距离国旗最近,对国旗感情最深,让更多的人热爱国旗、热爱祖国是国旗护卫队的一项崇高使命!”每来一批参观的客人,国旗卫士们都热情地向他们讲解国旗知识、讲述国旗背后的故事。
一聊起与国旗有关的故事,官兵总有说不完的话。有一次,一名小学生和爸爸来到国旗护卫队营区周围,他想在这里完成自己的入团仪式。得知这个消息,官兵请示上级后特意安排他来到荣誉室参观,让他了解更多的国旗知识。
采访中,国旗护卫队官兵纷纷提到“国旗哥”。这名40多岁的内蒙古男子,每年新兵下连时都会如期而至,为战士们送上鞋垫、手套等日用品,一送就是20多年,就是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们护卫的不仅是一面国旗,还有一颗颗拳拳爱国心。”护卫队战士时旭动情地说。
每面国旗的升起,都是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距离首都1100公里的湖北大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姜鑫退伍返校,和战友陈子民牵头组建了一支大学生国旗护卫队,自己设计服装、编组方队、规范流程,并组织训练。师生们自豪地说,看学校的升旗仪式有种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感觉。
距离首都3000公里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兰干村,受到电视上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画面的触动,维吾尔族老人胡达拜地·依明28年如一日在自家小院升国旗,迄今已吸引10余万人次参加升旗仪式。
每天清晨,国旗升起在这样的寻常人家、高等院校,也升起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国旗飘起来,祖国就在心中。为了让五星红旗更好地飘扬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官兵奔赴全国各地宣讲国旗常识、举办国旗讲座、赠送国旗,走到哪里就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到哪里,没有因为转隶调整、新老交替而停歇。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5月22日上午8时,蒙受地震灾难的四川汶川县渑池镇高店村的废墟上,一面从天安门广场带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集聚了灾后重建的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在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国旗护卫队官兵将一面五星红旗辗转交到 “国旗老阿妈”次仁曲珍手中。老人说,她祝福五星红旗永远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
“你们在首都天天升旗,我们在家里也天天升旗。”中士褚泽亮今年休假回家时意外发现,父母每天雷打不动在固定时间对着手机立正站好,视频内容是熟悉的天安门广场升旗画面。他的父亲说:“虽然隔着手机屏幕,但感觉是和千千万万人在一同观看升旗仪式,不仅为儿子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繁荣强大感到自豪。”